1.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1
1.1 盆地构造及区划 1
1.2 多生油层系、多油气源区、多生油期 3
1.3 储层广泛,油气显示纵向上多层系,平面上遍及全区 4
1.4 良好的盖层 6
1.5 多圈闭类型 6
1.6 多期构造与油气藏关系 8
1.7良好的封闭环境 8
2.油气生成与演化 9
2.1.1 寒武系—下奥陶统(?—O1) 11
2.1 盆地主要生油层特征分述 11
2.1.2 中、上奥陶统(O2—3) 15
2.1.3 下石炭统(C1) 19
2.1.4 上石炭统(C2) 21
2.1.5 下二叠统(P1) 23
2.1.6 三叠系(T) 25
2.1.7 侏罗系(J) 28
2.2 次要生油层分述 31
2.2.1 志留系(S)生油条件 31
2.2.2 上白垩统-下第三系(K2-E)生油条件 31
2.3 油气演化特征 32
2.2.3 中新统(N1)生油条件 32
2.3.1 主要生油层油气演化 33
2.3.2 生油层主要生油气期 37
2.3.3 不同构造期油气演化与产物类型 40
2.4 主要生油层油气生成演化特征综述 41
3.油气性质、成因类型及油气源岩 44
3.1 原油的物理性质 44
3.2 原油的化学性质 45
3.2.1 原油的族组分 45
3.2.2 气煤油馏分族组成特征 49
3 2 3 原油轻烃组成特征 51
3.2.4 原油饱和烃组成特征 54
3.2.5 原油芳烃组成特征 60
3.2.6 原油碳、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62
3.2.7 原油微量金属元素 64
3.3 原油的成因类型 64
3.3.1 原油的化学分类 65
3.3.2 原油成因分类 66
3.4 油源岩 66
3.4.1 轻烃组成对比 67
3.4.2 原油与生油岩碳同位素对比 68
3.4.3 原油与生油岩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对比 70
3.5 天然气的化学特征与气源岩 71
4.油气源区划分与评价 74
4.1 油气源区划分 74
4.1.1 寒武系—下奥陶统油气源区 74
4.1.2 中、上奥陶统油气源区 76
4.1.3 下石炭统油气源区 77
4.1.4 上石炭统喜马拉雅晚期油气源区 78
4.1.5 下二叠统喜马拉雅晚期油气源区 78
4.1.6 三叠系喜马拉雅晚期油源区 79
4.2.1 油气源区分区评价 80
4.2 油气源区评价 80
4.1.7 侏罗系喜马拉雅晚期油源区 80
4.2.2 多期油气源区叠置发育分区评价 83
4.2.3 多期油气源区形成了多期供油气期 84
4.2.4 油气源区与油气产区具有良好的供油配置关系 84
5.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量估算与评价 87
5.1 油气资源量级别概述 87
5.2 用成因体积法进行油气资源量预测 88
5.2.1 成因体积法简述 88
5.2.2 计算区块与层位 88
5.2.3 成因体积法计算参数的选取 89
5.2.4 油(气)资源量预测结果 96
5.2.5 油(气)资源分布探讨 98
5.3 用勘探层法进行资源量预测 100
5.3.1 勘探层法简述 100
5.3.2 确定勘探层与计算区块 100
5.3.3 收集整理油气藏储量数据 100
5.3.4 勘探目标数的预测 100
5.3.5 成功率的预测 102
5.3.6 计算结果与分析 104
5.4 选区评价 106
6.2 油气演化特征 109
6.1 生油层评价 109
6. 结论 109
6.3 油气成因类型及油气源岩评价 110
6.4 油气源区评价 111
6.5 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前景的认识 112
6.5.1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前景 112
6.5.2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比 113
6.5.3 大油气田的发现前景 113
6.6 对塔里木盆地油气普查勘探工作的建议 114
参考文献 116
英文摘要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