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序一[王邦佐] 1
序二[浦兴祖] 1
序三[李孔怀 阮国英] 1
导论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1
第一章 台湾政局演变 1
第一节 台湾历史与国民党退踞台湾 1
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二、海峡两岸中国人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而斗争 3
三、国民党退踞台湾 5
第二节 蒋介石统治时期的台湾政局(1949.12~1975.4) 10
一、改造和统治确立时期(1949.12~1952.10) 11
二、“复兴建国”和对台统治稳定时期(1952.10~1957.10) 15
三、国民党“反共复国”和一党专制制度强化时期(1957.10~1969.3) 16
四、统治困挫和“革新保台”时期(1969.3~1975.4) 18
一、蒋介石的去世和蒋经国的继位 23
第三节 第二代强人政治时期--蒋经国统治时期(1975.4~1988.1) 23
二、继续大力推行“党务革新”和“政治革新” 24
第四节 李登辉主政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和国民党“台湾化” 26
一、蒋经国去世和李登辉上台 26
二、国民党召开“十三全”和党内派系之争 34
三、国民党召开“十四全”与党内权力结构变化 43
四、国民党的公开分裂与新党的诞生 47
五、国民党“台湾化”的加速 51
一、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体制 58
第二章 台湾党派斗争 58
第一节 党外组党和国民党的新政党政策 58
二、党外组党的历史考察 61
第二节 “台独”思潮与民进党的“台独”活动 75
一、“台独”思潮的成因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75
二、“台独”的理论及组织发展 80
三、民进党的成立及其“台独”运动 88
第三节 “建国党”的组建及其影响 100
一、“建国党”组建的背景及过程 100
二、“建国党”组织架构及政治主张 102
三、“建国党”的成立及其影响 104
第四节 新党的现状及其前途 107
一、新党的发展及其原因 107
二、新党危机及其前途 112
第五节 国民党的“再造”及其权力斗争格局 114
一、国民党的“再造” 114
二、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 120
第三章 台湾当局体制 139
第一节 “中华民国宪法”与“宪政改革” 139
一、从《五五宪草》到《中华民国宪法》 139
二、“动员戡乱时期”的形成和《临时条款》的颁布 141
三、“宪政改革” 143
一、“国民大会”的职权 147
二、“国民大会”的组成 148
三、“国民大会”的组织机构 150
四、“国民大会”的召开和“万年国代” 152
五、第二届“国民大会”的选举 153
六、“第三届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 156
七、“国民大会”的改革 160
第三节 “总统” 165
一、“总统”的职权和权力的扩大 165
二、蒋介石“复职”和“终身总统” 168
三、“总统”的幕僚机构及所属机关 171
四、“内阁制”向“总统制”的转变:“总统直选案”的产生 175
五、第九届“总统”的选举 179
一、“行政院”的地位与职权 190
第四节 “行政院” 190
二、“行政院”组成及机构设置 191
三、“府院之争”和“行政院”的改组 194
第五节 “立法院” 216
一、“立法院”的地位和职权 216
二、“立法院”的组成和机构 218
三、“终身立委”和“立法院”的功能变化 219
四、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 224
五、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 225
六、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 231
第六节 “司法院” 233
一、“司法院”的地位和职权 233
二、“司法院”的组成及其动作 235
三、“司法院”的机构 237
第七节 “考试院” 238
一、“考试院”的地位和职权 238
二、“考试院”的组成、任期与考试原则 239
三、“考试院”的会议及其规则 240
四、“考试院”的机构 241
五、第九届“考试院”正副“院长”的选举 244
第八节 “监察院” 244
一、“监察院”的地位和职权 245
二、“监察院”的职权的行使 246
三、“监察院”的组成 248
四、“监察院”的机构设置 249
第四章 台湾地方自治 250
五、“监察院会议” 250
第一节 地方行政机构 251
一、“省政府”和“省议会” 253
二、县、市(省辖市)政府和议会 255
三、乡镇市公所和乡镇市民代表会 256
第二节 地方自治 257
一、推选地方自治的原因 259
二、实施地方自治的主要作用 260
三、地方自治存在的问题 262
第三节 地方选举 262
一、地方选举的历史情况 264
二、1993~1994年地方选举 268
三、1997年县市长选举 269
四、1998年台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选举 273
五、1998年台村里长选举 277
六、1998年台北、高雄“市长”、“市议员”选举 279
一、《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282
第一节 台湾归还祖国和国际社会对台湾归属的承认 282
第五章 台湾“台外关系” 282
二、战后初期美对台湾地位的确认和对台政策 284
第二节 美台关系的变化和美国“划峡而治”阴谋的失败 286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 286
二、“对日和约”会议和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290
三、美国的“划峡而治”和金门炮战 292
第三节 蒋介石代表被驱逐出联合国与美台“断交” 296
一、中国为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 296
二、尼克松访华和美台“断交” 297
三、美国制定“与台湾关系法” 301
四、《8·17公报》后美台关系 302
第四节 “弹性外交”、“务实外交”与“参与联合国”活动 307
一、“弹性外交”的出笼 307
二、李登辉主政后的“务实外交” 309
三、图谋“参与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 316
第一节 从“一定要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20
一、“武力解决”时期:1949.10~1978.12 320
第六章 海峡两岸关系 320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期:1978.12月至今 326
第二节 从“反共复国”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333
一、“军事对抗”时期:1949~1981.3 333
二、弹性因应时期:1981.31987.11 337
第三节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342
一、禁令的解除:两岸人员有限往来和各项交流开展 342
二、两岸经贸关系的新发展 346
三、第一次“汪辜会谈”的举行 361
第四节 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障碍与隐忧 365
一、经贸交往中的限制、不平衡和隐忧 365
二、政治障碍:从“一国论”到“两国论” 368
三、军事障碍:整军备战,为“独台”护航 384
四、意识形态:鼓吹“新台湾人主义”,抛弃“大中华主义” 389
第五节 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390
一、《讲话》发表的背景 390
二、《讲话》的内容和意 391
三、《讲话》发表以来的两岸关系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