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岩石的概念 1
二、岩石学的概念 1
绪论 1
三、岩石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2
四、岩石学的研究方法 2
五、岩石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现状 3
第一篇 岩浆岩 5
第一章 总论 5
第一节 岩浆 5
第二节 岩浆岩 6
第三节 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7
一、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7
二、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9
三、岩浆岩的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化学成分的关系 10
第四节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12
一、岩浆岩的结构 12
二、岩浆岩的构造 19
一、岩浆岩的产状 22
第五节 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22
二、岩浆岩的相 27
第六节 岩浆岩的分类和命名 30
一、岩浆岩的分类 30
二、岩浆岩的命名 34
第一节 橄榄岩—苦橄岩类 37
一、一般特征 37
第二章 各论 37
二、侵入岩——橄榄岩类 38
三、喷出岩——苦橄岩类 44
第二节 辉长岩—玄武岩类 46
一、一般特征 46
二、侵入岩——辉长岩类 47
三、喷出岩——玄武岩类 53
第三节 闪长岩—安山岩类 58
一、一般特征 58
二、侵入岩——闪长岩类 59
三,喷出岩——安山岩类 62
第四节 花岗岩—流纹岩类和 65
花岗闪长岩—英安岩类 65
一、一般特征 65
二、侵入岩——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类 66
三、喷出岩——流纹岩和英安岩类 70
一、一般特征 74
第五节 正长岩—粗面岩类 74
二、侵入岩——正长岩类 75
三、喷出岩——粗面岩类 77
第六节 霞石正长岩—响岩类 80
一、一般特征 80
二、侵入岩——霞石正长岩类 81
三、喷出岩——禹岩类 83
第七节 脉岩类 85
一、煌斑岩类 85
三、伟晶岩类 89
二、细晶岩类 89
一、一般特征 91
第八节 火山碎屑岩类 91
二、火山碎屑岩的物质成分 92
三、火山碎屑岩的结构 93
四、火山碎屑岩的构造 95
六、火山碎屑岩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96
五、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和命名 96
七、火山碎屑岩的形成和变化 99
第三章 岩浆岩的成因 101
第一节 岩浆的形成 101
一、地球的组成 102
二、岩浆的形成 103
第二节 原生岩浆 107
第三节 岩浆的演化 107
一、分异作用 108
二、同化作用 109
三、混合作用 110
二、玄武岩类的成因 111
第四节 主要岩浆岩类的成因 111
一、超基性岩类的成因 111
四、花岗岩类的成因 112
三、闪长岩和安山岩类的成因 112
第五节 岩浆岩的共生组合、分布与构造和矿产的关系 113
一、洋中脊的岩浆岩组合 114
二、大陆边缘的岩浆岩组合 114
三、稳定大陆内的岩浆岩组合 119
第二篇 沉积岩 121
第一章 总论 121
第一节 概述 121
一、沉积岩的定义和分布 121
二、研究沉积岩的意义 121
三、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121
四、沉积岩石学的现状和研究方法 122
第二节 沉积岩的形成作用 123
一、沉积物质的形成作用 123
二、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126
三、沉积期后的变化及其作用 135
第三节 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 141
一、概述 141
二、层理构造 141
三、层面构造 151
四、同生变形构造 154
五、生物成因构造 157
六、化学成因构造 157
七、其它成因的沉积构造 159
八、沉积岩的颜色 160
一、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162
第二节 碎屑岩 162
第二章 各论 162
第一节 沉积岩的分类 162
二、粗碎屑岩——砾岩、角砾岩 171
三、中碎屑岩——砂岩 174
四、细碎屑岩——粉砂岩 181
第三节 泥质岩 182
一、概述 182
二、泥质岩的一般特征 182
三、泥质岩的主要类型 186
四、泥质岩的研究方法和实际意义 188
一、概述 189
二、碳酸盐岩的物质成分 189
第四节 碳酸盐岩 189
三、碳酸盐岩的结构 191
四、碳酸盐岩的构造 197
五、碳酸盐岩的孔隙及裂缝 199
六、碳酸盐岩的沉积期后变化 200
七、碳酸盐岩的分类和命名 205
八、碳酸盐岩的主要类型 208
第五节 其它内源沉积岩 211
一、蒸发岩 211
二、硅质岩 213
三、沉积相的鉴定标志 216
一、沉积环境、沉积相的定义 216
二、沉积相的分类 216
第三章 沉积相 216
第一节 概述 216
第二节 大陆相组 219
一、概述 219
二、河流相 220
三、冲积扇相 225
四、湖泊相 225
五、沼泽相 228
第三节 过渡相组 228
一、概述 228
二、三角洲相 229
三、河口湾相 233
一、概述 234
第四节 海相组 234
二、无障壁海岸相 236
三、有障壁海岸相 239
四、浅海陆棚相 244
五、次深海相 245
六、深海相 245
七、浊积岩相 246
第五节 碳酸盐沉积相 247
一、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 247
二、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247
三、碳酸盐沉积相的主要特征 251
一、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257
第一节 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基本概念 257
第三篇 变质岩 257
第一章 总论 257
二、变质作用因素 258
三、变质作用的类型 261
四、变质作用的界限 263
第二节 变质岩的物质成分 263
一、变质岩的化学成分 263
二、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264
三、变质岩矿物共生组合的规律 265
第三节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267
一、变质岩的结构 268
三、变质岩的构造 275
二、变质岩结构的观察、描述和命名 275
第四节 变质岩的分类 278
第二章 变质岩各论——常见的变质岩类型 279
第一节 动力变质岩类 279
一、概述 279
二、动力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281
三、主要的动力变质岩 282
第二节 热接触变质岩类 283
一、概述 283
二、热接触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284
三、主要的热接触变质岩 286
一、概述 288
第三节 区域变质岩类 288
二、区域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289
三、主要的区域变质岩 289
第四节 混合岩类 296
一、概述 296
二、混合岩的分类和命名 298
三、主要的混合岩 298
第五节 交代变质岩类 301
一、概述 301
二、交代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302
三、主要的交代变质岩 303
一、变质带的概念 307
第三章 变质作用和原岩性质的研究 307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研究 307
二、变质级 308
三、变质相概述 309
四、变质相系的概念 311
第二节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与恢复 313
一、地质产状和岩石组合 313
二、矿物成分和矿物共生组合 313
三、结构、构造特征 314
四、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14
五、副矿物特征 317
主要参考文献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