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 第9卷 上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联科学院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5
  • ISBN:11091·19
  • 页数:1177 页
图书介绍:

序 言 1

人名索引 1

第一章 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 3

第一编 相对稳定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苏联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改造过渡。 3

两种稳定 4

资本主义稳定的主要特征和进程 5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9

承认苏联时期 16

第二章 苏联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 16

1.苏联国际地位的巩固。国民经济恢复的基本总结 16

弗·伊·列宁逝世 17

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21

恢复国民经济的成就 22

工人阶级专政的巩固 26

多民族苏维埃国家的加强 27

军事改革 32

苏联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33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 33

社会主义工业化纲领 35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斗争 36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成就 38

各国劳动者对苏联同情的加深。十月革命十周年 41

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42

国内的阶级斗争 43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准备和通过 45

德国资本主义的局部稳定 49

第三章 暂时稳定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49

1.德国 49

共产党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列 53

1928年选举,德国侵略政策变本加厉 55

地名和民族名索引 58

2.英国 58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58

第一个工党政府 58

总罢工 60

1927年的反劳工立法。“蒙德主义” 66

1929年的国会选举。保守党的失败 67

3.法国 67

“国民联盟”政策的失败 67

“左翼联盟”执政 68

彭加勒政府的反动政策 71

劳动群众的斗争 73

4.意大利 75

1924—1925年的政治危机。“亚文丁联盟”及其策略 75

法西斯专政的加强。法西斯的经济政策 77

共产党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 79

5.美国 80

美国资本主义的稳定 80

改良主义者的反动策略 82

1924年的选举和“拉—福勒特运动” 83

工人群众为自 84

己的权利而斗争 84

美国的扩张 88

1928年的总统选举 88

6.日本 89

1924—1929年的日本经济 89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歧 90

阶级斗争的加剧 92

田中义一政府的侵略政策 92

第四章 中欧和东南欧 94

1.奥地利 94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94

1927年7月奥地利无产阶级的武装战斗 96

2.匈牙利 98

经济状况 98

贝特兰政府的政策 98

匈牙利共产党人反对霍尔蒂统治的斗争 99

3.捷克斯洛伐克 100

经济的发展 100

共产党反对资本进攻的斗争 102

施维拉政府的政策 104

共产党影响的增长 106

4.波兰 107

经济状况。人民群众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107

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尖锐化。1926年5月的国家政变 110

“萨纳奇”制度最初几年的波兰 112

法西斯联盟在1928年3月议会选举中的失败 114

5.罗马尼亚 115

罗马尼亚稳定时期的特点 115

国家自由党的政策。塔塔尔布纳雷起义 116

1926—1929年的政治斗争 117

6.保加利亚 120

反对法西斯制度的斗争 120

1926—1928年的工人运动。 121

国内局势的尖锐化 121

7.南斯拉夫 123

经济状况 123

国内政治斗争的尖锐化 124

1929年的法西斯君主政变 126

第五章 1924—1929年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127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始 127

反帝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27

中苏外交关系的建立 130

华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30

华北政治局势的尖锐化。孙中山遗嘱 131

革命政府统一广东 133

2.“五卅运动”和革命遍及全中国 134

上海的总罢工 134

1925—1926年省港大罢工 135

反动势力的联合 136

广州反革命政变的尝试 137

3.国民革命军北伐 138

北伐的开始 138

工农运动的发展 139

起义工人占领上海 141

4.反帝统一战线的分裂和革命的暂时失败 142

上海、南京和广州的反革命政变 142

武汉国民党人的叛变 14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总结 145

5.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始 145

国民党的反动专政 145

1927年8—12月的革命斗争 146

农村革命根据地 148

第六章 印度、印度尼西亚、叙利亚和摩洛哥的民族解放运动 150

1.印度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150

印度资产阶级同英国殖民者矛盾的尖锐化 150

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状况 151

民族解放运动和工人运动 152

2.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荷兰殖民主义压迫的斗争 155

1924——1929年的印度尼西亚经济。劳动群众的状况 155

民族解放斗争。1926——1927年起义 157

国民党的成立 160

3.叙利亚和黎巴嫩人民的反帝斗争 162

在法国殖民主义压迫下的叙利亚和黎巴嫩 162

1925——1927年民族解放战争的动力 163

杰贝耳·德鲁兹起义 164

起义地区的扩大。炮击大马士革 165

和平谈判和谈判的破裂。法军的进攻 168

1925——1927年民族解放战争的后果 170

4.摩洛哥人民的反帝斗争 170

法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压迫 170

法国——里夫战争。法军 172

和西班牙军的联合行动 172

和平谈判 174

里夫共和国的失败和灭亡 174

法国共产党人反对在摩洛哥和叙利亚进行殖民战争的斗争 175

第七章 资本主义稳定时期的帝国主义矛盾。苏联为和平与裁军而斗争 177

1.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 178

大国和道威斯计划 178

1925年洛加诺协定 181

小协约国的削弱 183

资产阶级国家建立反苏统一战线的试图 184

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186

杨格计划 189

1925年和1926年的苏德条约 189

2.苏联为争取和平与巩固国际地位而斗争 190

苏联同一些国家签订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 191

苏联参加裁军筹备委员会 191

英苏邦交的恢复 194

第八章 1924—1929年的国际工人运动 196

1.改良主义和教权主义的国际组织对加强资产阶级阵地的作用 197

第二国际的改良主义政策 197

阿姆斯特丹工会国际的活动 200

教权派工会 200

2.各国共产党为工人阶级的统一行动而斗争 202

共产国际为加强各国共产党而斗争 202

为争取工会运动的统一而斗争。红色工会国际第三次和第四次代表大会 204

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206

共产国际纲领 208

第二编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13

苏联社会主义基础的奠定。 213

第九章 资本主义国家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213

1.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发展 213

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213

危机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215

2.美国 219

经济危机和劳动群众状况(219)工人和农民运动 221

1932年总统选举。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当选总统 224

3.日本 225

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和阶级斗争 225

法西斯军人的阴谋 226

帝国主义在远东矛盾的尖锐化。日本军队侵入中国东北 228

西方国家纵容日本侵略行动 229

日本共产党反对反动势力和反对战争的斗争 231

4.德国 233

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233

法西斯威胁的加强 235

1932年的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希特勒分子上台 240

法西斯分子的恐怖政策 243

来比锡审判案 245

希特勒德国的侵略计划 247

5.英国 248

英国的经济危机。劳动人民状况 248

工党政府的政策 249

“国民政府”及其政策 250

6.法国 253

经济危机 253

劳动群众的斗争 254

统治集团的政策 256

7.意大利 257

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政策 257

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 258

8.西班牙 25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59

共和派资产阶级地主政府的政策 261

9.中欧和东南欧诸国 263

波兰 264

捷克斯洛伐克 267

匈牙利 269

罗马尼亚 270

保加利亚 272

南斯拉夫 274

第十章 苏联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 276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社会主义的全线进攻 276

群众性的社会主义竞赛的出现。劳动人民积极性的增长 276

新建设的全面展开 279

群众性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283

歪曲党在集体农庄建设中的路线和反对歪曲的斗争 288

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290

2.为提前完成五年计划而斗争 291

五年计划的第三年——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 291

工业中社会主义竞赛的进一步发展 295

争取从组织上和经济上巩固集体农庄的斗争 297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总结 300

五年计划在工业方面的总结 300

各民族共和国的工业化 302

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的总结 305

劳动者物质福利和文化的提高 306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世界历史意义 307

4.苏联为和平而斗争 308

帝国主义孤立苏联的计划的失败 308

国际裁军会议 310

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苏联外交关系的扩大 311

第十一章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附属国和 314

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314

1.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和日本侵略的斗争 314

国民党政府的反民族政策 314

日本军队侵入中国东北。上海保卫战 316

革命根据地的联合 318

华北的抗日统一战线。福建起义 320

中国红军向陕西省转移 321

2.印度 322

劳动群众的状况 322

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 322

德里条约 324

密拉特审判 327

印度共产党的成立 328

3.印度尼西亚 329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329

各政党的活动 330

“七省号”巡洋舰起义 332

4.越南 333

安沛起义 333

共产党的成立。1930年的群众解放运动 335

5.埃及 337

英国的殖民压迫 337

世界经济危机的反映 338

英埃关系的尖锐化 340

1931年5月的人民反抗 341

6.拉丁美洲 342

阿根廷 342

巴西 344

智利 346

墨西哥 347

古巴 348

第三编 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资本主义世界矛盾的尖锐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成熟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 353

1.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执行(1933—1937年) 353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53

1933—1934年社会主义 357

工业的发展 357

从组织上和经济上巩固集体农庄 359

苏联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 363

先进生产者运动 364

农业中的革新者运动 366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总结 368

各民族共和国的经济高涨 369

苏联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371

苏联阶级结构的变化。苏联人民在精神上和政治上的一致 373

2.社会主义胜利的宪法 376

1936年宪法 376

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 379

3.苏联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而斗争 380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380)关于缔结东方公约的谈判 382

苏法互助条约和苏捷互助条约 384

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互助条约 385

第十三章 法西斯德国准备战争 387

经济的军事化 387

垄断组织权力的加强 389

国家机构法西斯化的完成 390

法西斯恐怖活动和欺骗宣传 392

工人阶级的状况 393

反法西斯运动。共产党为建立工人统一战线而斗争 395

重新武装军队和向公开备战的过渡 397

第十四章 法西斯意大利进犯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401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侵略计划 401

意大利的军国主义化 403

意大利劳动者反对法西斯和战争威胁的斗争 405

埃塞俄比亚的状况 406

侵犯埃塞俄比亚的准备 407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409

西方国家纵容意大利侵略。苏联的立场 413

意大利共产党人和国际舆论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416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国际后果 417

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418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以后的意大利 420

第十五章 西班牙的法西斯叛乱和意德武装干涉。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战争 423

法西斯的进攻。1934年10月反法西斯发动 423

人民阵线的胜利 425

反对共和政府叛乱的准备 427

法西斯叛乱的开始 428

“不干涉”政策。意大利和德国的武装干涉 432

苏联是西班牙共和国利益的保卫者 435

国际纵队 436

马德里保卫战 437

右翼社会党人、无政府工团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共和党人的立场 440

共产党的斗争纲领。革命的改革 441

瓜达拉哈拉的胜利。奈格林政府的组成 444

武装干涉的加强。投降分子的破坏活动 445

加塔洛尼亚的陷落。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 448

民族革命战争的意义 450

第十六章 法国人民阵线 451

资本的集中和劳动者的状况 451

反动势力的加强 452

1934年2月的反法西斯斗争 453

工人统一战线和人民阵线的成立 455

人民阵线支持的政府的建立 457

反动派反对人民阵线 459

劳动者成果的丧失 462

第十七章 英国保守党的反动政策 465

经济状况 465

“国民政府”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466

鲍尔温内阁 468

张伯伦内阁 470

英国工人阶级反对保守党反动政策的斗争 471

第十八章 1934—1939年的欧洲诸小国 476

1.中欧和东南欧诸国 476

奥地利 477

匈牙利 481

捷克斯洛伐克 484

波兰 488

保加利亚 494

罗马尼亚 498

南斯拉夫 501

2.北欧诸国 504

瑞典 504

丹麦 508

挪威 510

芬兰 512

北欧诸国的对外政策 515

第十九章 美国的“新政” 517

罗斯福就任总统。“新政”的初步措施 517

1933—1936年 520

的对外政策 520

工人运动 522

社会改革 526

反动势力反对“新政” 528

1936年的总统选举 529

1937年的经济危机和反动势力的猖狂 530

工人阶级争取统一行动的斗争 532

第二十章 为建立反法西斯工人阵线和人民阵线而斗争。共产国际第七次世界代表大会 535

阿姆斯特丹反战大会 535

巴黎反法西斯大会 538

为建立统一战线而斗争 540

共产国际第七次世界代表大会 541

拥护和平运动。布鲁塞尔世界和平大会 546

第二十一章 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549

1.中国人民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运动 549

1935年的民族解放斗争高潮 549

内战的停止 551

2.日本准备“大战” 554

日本的军国主义化。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554

法西斯军人1936年的暴乱及其后果 556

3.中日战争。中国人民抵抗力量的增长 558

战争的爆发 55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558

敌后解放区 560

日本1938年的攻势 561

国民党的投降政策 563

苏联对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支持。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政策 566

第二十二章 土耳其和伊朗反动势力的猖獗 569

1.土耳其 569

农业状况 570

国家主义政策 571

劳动者为争取生活权利而斗争。反动恐怖 573

蒙特勒会议 575

人民共和党内部力量对比的变化 577

2.伊朗 579

政权的中央集权化。文化风习的改革 579

土地政策 580

保护关税政策。工业和铁路建设 581

工人阶级争取自己权利的斗争 583

伊朗对外政策中反动倾向的加强 584

第二十三章 1934—1939年亚洲和非洲各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586

1.印度 586

1935年宪法。国大党各省政府的成立 586

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89

2.印度尼西亚 591

外国资本的阵地 591

民族的政党和团体 592

3.埃及 593

华夫脱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恢复1923年宪法 593

1936年英埃条约。华夫脱党威信扫地 596

4.叙利亚和黎巴嫩 597

“经济改革”。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97

1936年法叙条约 599

叙利亚宪法的废除。亚历山大勒达州的割让 600

5.伊拉克 601

1935年和1936年起义。希克梅特·苏莱曼政府 602

1937年国家政变 603

6.马格里布诸国 604

阿尔及利亚 604

突尼斯 606

摩洛哥 607

7.热带非洲和南非洲 609

南非联邦各族人民的反帝斗争 609

英属西非洲 611

英?东非洲 612

比属刚果。法属西非洲 614

第二十四章 1934—1939年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615

法西斯国家对拉丁美洲的扩张 615

墨西哥 618

智利 620

阿根廷 622

巴西 623

古巴 624

第二十五章 法西斯侵略欧洲的开始。慕尼黑协定 628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628

英德矛盾 629

德法矛盾和意法矛盾 633

德美矛盾 634

帝国主义列强的战备 634

侵略者帮凶的政策 636

占领奥地利 638

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准备 642

慕尼黑协定 645

苏联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的立场 650

德国共产党人和世界进步舆论反对慕尼黑协定 652

第二十六章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655

苏联反对战争威胁的斗争 655

苏联共产党(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656

1938—1939年在工业方面为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而斗争 657

1938—1939年的农业 660

苏联国防力量的加强 663

苏维埃制度的进一步巩固 666

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不良影响 667

1939年春天以前苏联的国际环境 669

英法苏关于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 670

英法苏关于缔结军事公约的莫斯科谈判 674

日军进犯蒙古人民共和国 675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 676

第二十七章 法西斯侵略集团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678

缓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尝试 678

希特勒德国侵占捷 681

克斯洛伐克 681

欧洲新的侵略行动。德意同盟的缔结 684

远东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日本的“东亚新秩序” 685

德国——波兰冲突和希特勒德国侵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687

第四编 1917—1939年的科学和文化 693

第二十八章 技术与自然科学 693

1.技术 694

电力的生产和利用 694

内燃机 696

机器制造业 697

冶金业 699

化学工艺 700

矿业 701

陆上和水上运输 702

航空 704

无线电技术电视和电影业 706

2.自然科学 707

物理学 707

数学 710

天文学 712

化学 714

生物科学和医学 716

地球科学 719

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 721

第二十九章 苏联的文学和艺术 724

1.文学 724

苏联文学发展的阶段 724

二十年代的诗歌 728

马克西姆·高尔基 733

二十年代多种风格的散文 736

心理分析的深刻化 742

革命的剧作 743

三十年代的散文 745

米·肖洛霍夫 750

三十年代的诗歌 752

三十年代的剧作 753

苏联文学的多民族性 753

2.戏剧 756

革命和国内战争年代(1917—1920年)的戏剧 756

1921—1932年的戏剧 760

苏联社会主义胜利时期的戏剧 766

3.电影 770

苏联电影的初步成就 77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确立 774

4.音乐 778

“国家音乐建设”的开始 778

三十年代的音乐文化 782

5.造型艺术和建筑 785

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的造型艺术和建筑 785

二十年代 787

三十年代 790

第三十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和艺术 793

1.文学 794

资产阶级国家文学的主要流派 794

法国文学 797

英国文学 804

美国文学 808

德国文学 813

意大利文学 817

斯拉夫国家的文学 819

西班牙文学 822

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学 825

中国文学 827

日本文学 829

印度文学 831

印度尼西亚文学 834

土耳其文学 835

波斯文学 836

非洲国家的文学 838

2.戏剧 842

德国 843

法国 844

英国 845

意大利 846

电影发展的初期阶段 847

3.电影 847

美国 847

二十年代 849

三十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及其发展 852

4.音乐 854

5.造型艺术和建筑 858

艺术中的反动流派 858

进步的流派 861

革命艺术的形成 863

大事年表 867

主要文献和史料目录 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