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渭河流域概论 1
一、流域地势特点 1
(一)秦岭山地 1
(二)陕北黄土高原 1
二、水系特征 3
(三)渭河谷地 3
三、水沙特性 5
目录 5
序言 5
四、人类活动 6
第二章 渭河盆地构造与地貌结构 9
一、大地构造轮廓 9
二、沉积建造特点 9
(一)第三系沉积建造 12
(二)第四系沉积建造 12
三、新构造运动表现 14
(一)上新世末—更新世的构造运动 14
(二)全新世的构造活动性 16
四、地貌结构与发展因素 18
(一)山地地貌 20
(二)黄土塬地貌 20
(三)冲积平原地貌 22
五、结论 25
第三章 上新世—第四纪时期孢粉组合及古地理 27
一、区域植被的概况 27
二、孢粉组合 27
(一)晚第三纪—早第四纪的孢粉组合及地质年代 27
(二)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孢粉植物群的发展 37
三、古地理问题的讨论 38
(一)上新世以来本区气候的发展 38
(二)渭河盆地与华北北部地区植物群和气候的关系 43
(三)渭河盆地上新世—第四纪孢粉植物区系 44
四、几点结论 45
第四章 河流阶地 54
一、阶地分布和结构 55
(一)渭河阶地 55
(二)洛河阶地 65
(三)沋河阶地 68
(一)断裂活动的影响 70
二、构造运动对阶地形成的影响 70
(二)隆起与凹陷差异运动的影响 71
三、阶地反映的古气候和古水文 72
(一)第二级阶地反映的古气候 72
(二)第一级阶地反映的古气候 77
四、阶地形成机理的探讨(结论) 78
第五章 河床冲淤规律 81
一、人类历史时期的渭水 81
二、建库前河床冲淤变化 82
三、河床溯源淤积 88
(一)河漫滩溯源淤积 89
(二)河槽溯源淤积 94
(三)今后发展趋势 100
四、结论 100
二、河流形成时代 101
(一)渭河古冲积相 101
一、渭河水系的构造格局 101
第六章 河流发育过程 101
(二)黄河(老潼关—三门峡)阶地结构 106
三、渭河发育过程 109
(一)河湖时期 109
(二)黄土覆盖时期 110
(三)阶地形成时期 110
四、结论 111
一、局部侵蚀基准的性质及其影响的长度 112
第七章 局部侵蚀基准 112
二、潼关局部侵蚀基准的形成与演变 113
(一)潼关河床的特殊作用 113
(二)局部侵蚀基准的形成过程 113
三、潼关局部侵蚀基准的作用 118
(一)地质地貌表现 118
(二)同步关系 119
(三)溯源淤积 120
(四)溯源冲刷 126
四、结论 128
(二)河口拦门沙的成因类型 129
(一)河口拦门沙的特性 129
第八章 河口拦门沙 129
一、河口拦门沙的性质及其分类 129
二、渭河河口拦门沙的表现及其形成的动力条件 130
(一)河口拦门沙的发育历史和现状 130
(二)河口拦门沙形成的动力条件 132
三、河口拦门沙形体特征及其消长过程 135
(一)地貌形态及塑造过程 135
(二)沉积结构及沉积过程 139
(一)曲流河道 142
四、拦门沙河段的河床演变 142
(二)顺直河道 145
五、河口拦门沙对上游河道的作用 147
(一)河床淤积 149
(二)地下水位升降 149
(三)浸没与盐碱化 150
(四)淤积末端调整 151
六、结论 152
一、河道平面形态特征 153
(一)地质时期的河道形态特征 153
第九章 河道平面形态 153
(二)人类历史时期的河道形态特征 155
(三)现代河道形态特征 158
二、河道平面变形 161
(一)历史时期的平面摆动 161
(二)近几十年来河道平面摆动 163
三、影响河道平面变形因素的分析 165
(一)地质构造和古气候变化对河道的作用 165
(二)构造运动对河道的作用 165
(三)边界条件的影响 166
(四)来水来沙的影响 172
(五)局部侵蚀基准的影响 175
(六)人类活动的影响 175
四、河道平面变形的发展趋势 175
(一)分汊段 175
(二)弯曲段 176
(三)曲流段 176
五、结论 176
(一)纵剖面的形态特征 179
第十章 河流纵剖面的发育 179
一、纵剖面及纵比降 179
(二)决定纵剖面的因素 182
(三)渭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和纵比降的定量表征 186
二、研究河流纵剖面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意义 187
(一)水库淤积末端上延的性质 188
(二)淤积末端位置的确定方法及比较 188
(三)淤积末端的发展趋势 194
三、结论 198
(四)研究纵剖面在理论上的意义 198
第十一章 平衡河段的调整 200
一、平衡河流的研究历史 200
二、平衡河段调整因素的分析 201
(一)比降的调整 202
(二)河床组成物质的调整 203
(三)河床形态的调整 204
(四)从河流的大小概念出发看平衡河流的塑造 205
(五)河道过洪能力的调整 205
(六)平面几何形态因素的调整 206
三、非平衡因素的调整趋势 208
四、结论 211
第十二章 河型及其转化 212
一、河型转化临界值问题的研究现状 212
二、决定河型转化的主要因素及其临界值 215
(一)河床宽深比(?/H)的临界值 216
(二)河床比降(J)和河床质相对粒径(D/H)的临界值 217
(三)床沙中粉砂-粘土含量百分数的临界值 218
(四)构造运动在河型转化中的临界关系 219
(五)临界河宽 220
三、渭河下游河型成因转化的分析 221
(一)河床边界条件 221
(二)来水来沙条件 222
(三)构造运动条件 224
(四)河床断面形态因素影响的分析 225
四、河型转化及其分类的临界指标 227
五、存在问题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