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溶液的酸度 1
§1.1溶液的酸度 1
§1.2酸度常数 1
§1.2.1酸碱的强度 1
§1.2.2热力学常数、浓度常数和混合常数 3
§1.3物量守恒式 4
§1.3.1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 4
§1.3.2物量守恒式 4
§1.4氢离子浓度计算方法 7
§1.4.1弱一元酸碱溶液的[H+]计算 8
§1.4.2多元酸碱溶液的[H+]计算(概述) 13
§1.5缓冲溶液 16
§1.5.1缓冲剂类型 16
§1.5.2缓冲容量 16
§1.5.3缓冲溶液的选择 22
§1.5.4缓冲溶液pH的计算 23
参考文献 27
第二章 酸碱滴定法 28
§2.1酸碱指示剂 28
§2.1.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8
§2.1.2指示剂的变色区间 31
§2.1.3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因素 33
§2.1.4混合指示剂 36
§2.2酸碱滴定曲线及终点误差 37
§2.2.1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37
§2.2.2强碱滴定弱酸(强酸滴定弱碱) 42
§2.2.3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51
§2.2.4混合酸的分步滴定 57
§2.3敏锐指数 62
§2.4酸碱滴定的应用 65
§2.4.1酸碱滴定中二氧化碳的影响 65
§2.4.2不能直接滴定的弱酸(碱)的测定 68
参考文献 72
§3.2溶剂的分类 73
§3.1概述 73
第三章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滴定 73
§3.2.1两性溶剂 74
§3.2.2非质子传递溶剂 75
§3.3溶剂的性质(一)——酸碱性质 75
§3.3.1拉平效应 75
§3.3.2质子自递常数 77
§3.4溶剂的性质(二)——介电常数 79
§3.5溶剂的性质(三)——氢键 83
§3.6溶剂的选择 86
§3.6.1弱酸或弱碱的滴定 86
§3.6.2不同电荷类型酸碱的滴定 88
§3.6.3混合酸或混合碱的滴定 92
§3.6.4多元酸的滴定 94
§3.7非水滴定 97
§3.7.1碱的滴定 97
§3.7.2酸的滴定 104
参考文献 105
第四章 络合平衡与络合滴定 107
§4.1络合反应 107
§4.1.1络合物的分类 107
§4.1.2络合物的稳定性 108
§4.1.3络合反应的速度 119
§4.2络合平衡 121
§4.2.1络合物的逐级平衡及有关计算 121
§4.2.2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34
§4.2.3络合物的掩蔽 144
§4.2.4金属离子缓冲溶液和配位体缓冲溶液 147
§4.3络合滴定 149
§4.3.1滴定曲线 150
§4.3.2终点误差 154
§4.3.3指示剂 157
§4.3.4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161
§4.3.5混合离子的滴定 170
§4.3.6络合滴定的方式 181
参考文献 186
§5.1.1溶解度、固有溶解度和溶度积 187
§5.1沉淀物的溶解度 187
第五章 沉淀反应及其应用 187
§5.1.2同离子效应与异离子效应 189
§5.1.3沉淀的溶解度与酸度 192
§5.1.4沉淀的溶解度与络合作用 199
§5.1.5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其它因素 202
§5.2沉淀的形成和性质 206
§5.2.1核晶作用与相对过饱和 206
§5.2.2均相成核与异相成核 209
§5.2.3结晶颗粒的成长和沉淀的陈化 212
§5.2.4沉淀的胶体性质 214
§5.3.1吸附共沉淀 216
§5.3沉淀的纯度 216
§5.3.2包藏共沉淀 219
§5.3.3混晶共沉淀 221
§5.3.4后沉淀 224
§5.4重量分析法 226
§5.4.1重量分析法概述 226
§5.4.2均匀沉淀 228
§5.4.3沉淀的干燥和灼烧 232
§5.5沉淀滴定法 234
§5.5.1滴定曲线 235
§5.5.2银量法终点的检测 238
参考文献 247
§6.1.1电极电位与能斯特方程 248
§6.1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复杂性 248
第六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 248
§6.1.2克式电位 252
§6.1.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261
§6.1.4氧化还原平衡的图解表示 266
§6.1.5氧化还原反应的复杂性 271
§6.2氧化还原滴定 277
§6.2.1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277
§6.2.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280
§6.2.3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 285
§6.2.4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289
§6.2.5几种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291
参考文献 303
第七章 电位分析法 305
§7.1电极及电极电位的测量 306
§7.1.1电极及电极电位 306
§7.1.2电极电位的测量 313
§7.2直接电位法 315
§7.2.1pH值的定义和测定 315
§7.2.2其它离子的直接电位法测定 325
§7.3电位滴定法 330
§7.3.1终点的确定 330
§7.3.2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334
参考文献 353
§8.1.1光的二象性 354
第八章 光度分析法 354
§8.1电磁辐射与吸收光谱 354
§8.1.2物质与光的作用 357
§8.1.3溶液的颜色 357
§8.1.4吸收光谱 358
§8.2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360
§8.2.1朗白-比尔定律 360
§8.2.2对朗白-比尔定律的偏离 364
§8.3光度分析的仪器 368
§8.3.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368
§8.3.2常用的分光光度计 375
§8.4.1光度分析的灵敏度 376
§8.4光度分析的灵敏度与对照性 376
§8.4.2光度分析的对照性 382
§8.5光度分析的准确度 383
§8.5.1光度分析的准确度 383
§8.5.2差示分光光度法 387
§8.6生色反应 390
§8.6.1络合物的生色机理 391
§8.6.2反应的平衡及条件 398
§8.7光度分析法的应用 403
§8.7.1溶液中多组分的分析 403
§8.7.2光度滴定 405
§8.7.3弱酸、弱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407
§8.7.4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412
参考文献及参考书 415
第九章 常用的分离方法 417
§9.1沉淀分离 418
§9.1.1控制溶液酸度 419
§9.1.2应用掩蔽剂 422
§9.1.3应用有机试剂 424
§9.2溶剂萃取 429
§9.2.1萃取过程 429
§9.2.2分配定律 431
§9.2.3萃取平衡 434
§9.2.4共萃取现象 446
§9.2.5重要的萃取剂 447
§9.3离子交换分离 452
§9.3.1离子交换树脂 453
§9.3.2离子交换过程 456
§9.3.3离子交换平衡 457
参考文献及参考书 467
第十章 数理统计基础 468
§10.1随机变量 468
§10.2经验分布与理论分布 469
§10.3正态分布 472
§10.3.1正态分布的重要性 472
§10.3.2正态分布的定义和性质 472
§10.3.3数学期望和方差 474
§10.3.4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475
§10.3.5概率计算 476
§10.4和和差的分布 482
§10.5抽样分布 483
§10.5.1总体与样本 484
§10.5.2统计量 485
§10.5.3样本均值的分布 486
§10.5.4中心极限定理 490
§10.5.5小样问题与大样问题 491
§10.5.6χ2分布 491
§10.5.7t分布 496
§10.5.8F分布 499
§10.6统计推断(一)——参数估计 504
§10.6.1点估计 504
§10.6.2区间估计 506
§10.7统计推断(二)——假设检验 517
§10.7.1参数检验 517
§10.7.2总体均值μ的假设检验 519
§10.7.3两个总体均值的检验 526
§10.7.4两个总体方差的检验——F检验法 530
§10.7.5总体方差的检验——X2检验法 533
§10.8异常值的检验简述 534
参考文献 536
索引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