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渡江南征 3
一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3
(一)“打过长江去!” 5
(二)行经大别山 7
(三)革命的故乡 12
(四)渡江前夜 18
二 突破长江天险 26
(一)伟大的进军命令 26
(二)夺取马当要塞 28
(三)红旗插在香山上 31
(四)神勇的炮兵 40
(五)“对此壮举,不能无记” 43
三 千里追击线上 47
(一)江西--中国革命的摇篮 47
(二)千里追击线上 49
(三)挺进浙赣线 52
(四)方志敏的故乡 58
四 “又照秦淮一叶枫” 61
(一)把生命交给党 63
(二)赣东北的红旗 65
(三)北上抗日先遣队 69
(四)开始一场新的战斗 72
(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79
五 闽西北的猎场 85
(一)闽西北的猎场 85
(二)和闽浙赣边区纵队会师 90
(一)解放南昌之战 95
六 解放南昌战役 95
(二)南昌--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 98
(三)执行纪律的模范 101
(四)陈赓将军的回忆 106
七 坚贞不屈 115
(一)在上海的隐蔽斗争 115
(二)在鄂豫皖红色区域 117
(三)到鲁迅家里作客 120
(四)铁窗里的战斗 122
(五)南昌怒斥蒋介石 127
八 赣江西岸的战斗 131
(一)追歼桂系匪军 131
(二)回到湘赣红色区域 137
(三)跟酷暑与疾病搏斗 142
九 重回井冈山 146
(一)井冈山--红军第一个根据地 146
(二)人民的怀念 152
(三)苦难与复仇 158
(四)大庾岭来的游击队 164
一○ 在中央红色区域 170
(一)向赣南进军 170
(二)在中央红色区域 171
(三)瑞金--红色故都 174
(四)红色区域人民的史诗 177
一一 “把红旗插到西南边疆上!” 187
(一)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187
下编 进军大西南 187
(二)向大西南进军 189
(三)手足情谊 191
(四)为保卫祖国而战 192
一二 越过五岭 195
(一)过五岭 195
(二)会师梅岭关 196
(一)敌人的梦幻 201
一三 解放广州之战 201
(二)曲江之战 203
(三)奋勇追击 207
(四)解放广州 209
一四 广州--南中国的门户 212
(一)到广州的路上 212
(二)光荣的城市 213
(三)海珠桥血案 215
(四)扫荡“剃刀门楣” 217
一五 峥嵘岁月 223
(一)少年爱国者 224
(二)到广州进军校 230
(三)二次东征途中 238
(四)“中山舰事件”前后 244
一六 阳江大围歼战 250
(一)英明的指挥 250
(二)“投降才是活路!” 252
(三)阳江围歼战 255
(四)机智、顽强和勇敢 260
(五)敌军狼狈相 263
(六)辉煌的战果 264
(七)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作战的第一个大胜利 266
一七 人民是胜利之本 268
(一)秋豪无犯 268
(二)打灯笼的老妈妈 269
(三)北江的船工 270
(四)在伤兵医院中 271
(一)“解放军是一座大学堂” 273
一八 部队进军中的文化生活 273
(二)兵演兵--进军中的文娱活动 275
(三)模范宣传员李观云 277
一九 在粤南 280
(一)顺德糖厂 280
(二)赤坎--华侨的故乡 281
(三)粤中纵队 283
二○ 粤桂大围歼战 286
(一)敌军最后一张王牌 288
(二)歼灭张淦兵团 290
(三)活捉喻英奇 295
(四)搜山捉溃匪 297
(五)钦州之战 299
(六)钦江边的惊人战果 301
(七)不给敌人喘息余地 304
(八)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又一伟大胜利 307
(九)思想政治工作的丰硕收获 310
(一)我军创造的奇迹 315
二一 我军创造的奇迹 315
(二)粤桂边纵队 317
(三)穿过十万大山 319
(四)北仑河边的红旗 320
二二 西江沿线 323
(一)谢别广州 323
(二)西江风物 324
(三)人民的爱憎 325
(四)从贵县到南宁 327
二三 滇南追歼战 329
(一)残匪的妄想 329
(二)不忘前仇,不留后患! 333
(三)解放蒙自之战 335
(四)残匪覆没的战场上 338
(五)人民的热情支援 344
(六)兄弟民族的隆情厚谊 346
(一)进军滇川黔边 350
二四 解放西昌之战 350
(二)参加西昌战役 352
(三)坚持敌后斗争的桂滇黔边纵 356
二五 桂黔道上 363
(一)百色剪影 363
(二)过八渡入贵州 365
二六 云南人民的凯歌 369
(一)狂热的迎军行列 369
(二)从黑夜斗争到天明 371
(三)兄弟民族的歌舞 373
(四)昆明--光荣的城 376
二七 毛主席军事战线的胜利 380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380
(二)毛主席军事路线的胜利 381
(三)解放战争中的光辉战果 384
(四)不可磨灭的记忆 386
后记 392
再版附记 394
三版又记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