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意义、途径和方法 1
二 明清小说理论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 19
第一章 小说观念的突进——洪武至万历期间的小说理论(1368—1620) 33
第一节 概述 33
第二节 “剪灯二种”的序文与明初文人以文为戏的小说观 39
第三节 对长篇小说特征的初步认识——庸愚子、熊大木、汪道昆、张凤翼、秦淮墨客、甄伟 55
第四节 在摇摆中逐步加深对小说特性的理解——郎瑛、高儒、田汝成、钱希言、沈德符 71
第五节 “小说”概念的精确化——胡应麟和谢肇淛 90
第二章 思想家的小说理论——李贽 112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112
第二节 器识论、传神论、环境论 121
第三节 《忠义水浒传序》和小说理论中的发愤著书说 145
第四节 容与堂本和袁无涯本《水浒传》评点——批评论、真实论、性格论 159
第五节 李贽小说理论的影响——焦竑、袁宏道、汤显祖 179
第三章 市民要求和统治阶级意识的混杂——泰昌至崇祯期间的小说理论(1621—1644) 191
第一节 概述 191
第二节 冯梦龙、凌濛初与明末吴下诸人的小说理论 195
第三节 李日华、袁于令和张岱 223
第四章 小说理论的体系化——金圣叹 245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245
第二节 对《水浒传》的删改和评论 249
第三节 文料说 260
第四节 性格论 265
第五节 因缘生法说 276
第六节 技巧论 296
第七节 鉴赏论 309
第五章 创作论的长足进步——顺治、康熙期间的小说理论(1644—1721) 316
第一节 概述 316
第二节 陈忱、金丰、黄越 320
第三节 天花藏主人、李渔、褚人获 334
第六章 评点蔚为风气——毛宗岗与张竹坡 361
第一节 概述 361
第二节 毛宗岗 363
第三节 张竹坡 393
第七章 志异和传奇小说理论的继承与革新——蒲松龄和纪昀 417
第一节 概述 417
第二节 传奇、志异小说创作的出发点 425
第三节 作家的想像和小说的叙述技巧 436
第四节 小说分类的尝试 446
第五节 冯远村、但明伦对《聊斋志异》的评论 450
第八章 雍正至道光期间的小说理论(1721—1840) 458
第一节 概述 458
第二节 蔡元放的历史小说评论 462
第三节 拟话本集序跋——吴山谐野道人、天空啸鹤、自怡轩主人 485
第九章 反理学、反陈套的现实主义理论——曹雪芹的小说观 498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498
第二节 “写儿女之真情”的主张 507
第三节 “取其事体情理”与“新奇别致” 515
第四节 “天然图画”与“琐碎细腻” 533
第五节 贬低小说的小说家——李绿园 542
第十章 对曹雪芹的承续与反动——《红楼梦》评论中的小说观 551
第一节 概述 551
第二节 与创作同期的评论——脂砚斋的评点 555
第三节 注彼写此,笔外神情——戚蓼生等人对《红楼梦》风格和意境的探讨 570
第四节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的歪曲——周春、王希廉、张新之的小说研究方法论 578
第五节 写情说的发挥——涂瀛、陈其泰对《红楼梦》的评论 592
第六节 对小说技巧的新探索——哈斯宝对《红楼梦》的评论 600
第十一章 晚清小说理论之一(1840—1898) 606
第一节 概述 606
第二节 侠义公案小说评论 607
第三节 狭邪小说评论 623
第四节《荡寇志》评论 645
第十二章 晚清小说理论之二(1899—1918) 652
第一节 概述 652
第二节 谴责小说派——李伯元、欧阳钜源、吴趼人、刘鹗 655
第三节资产阶级改良派——严复、夏曾佑、王无生、狄平子、陶祐曾、《小说丛话》 680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黄摩西、徐念慈、金松岑、黄小配、章太炎 703
第十三章 政治家的小说理论——梁启超 725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725
第二节 对小说社会作用的估量 736
第三节 从心理学上看小说发生社会作用的特点 750
第十四章 西方文艺思想的引进与小说理论的发展——林纾和王国维 770
第一节 概述 770
第二节 林译小说序跋与比较方法的运用 775
第三节 用西方美学思想解释中国小说的尝试——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799
后记 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