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震旦纪基底及地壳热结构 韩永辉 吴春生 3
第一节 前震旦纪基底的地质特征 3
一、太古宇和下元古界的分布及构造环境 3
二、中元古界的分布及沉积环境 5
第二节 上扬子区重磁场特征及地质解释 7
一、磁场特征及地质解释 7
二、重力场特征及地质解释 9
第三节 前震旦纪基底结构 11
一、前震旦纪基岩性质 11
二、基底埋深概况 13
第四节 四川盆地及邻区地壳热结构特征 13
一、大地热流的测量 13
二、地壳热流和地壳深部温度 14
三、地壳热结构分析 18
第二章 岩石圈结构特征 刘应楷 24
第一节 岩石圈的纵向结构 25
一、岩石圈分层 26
二、岩石圈内的滑脱面 32
三、岩石圈的均衡调节层 36
第二节 岩石圈内的断裂 37
一、龙门山岩石圈断裂带 38
二、龙泉山壳内隐伏断裂 39
三、华蓥山壳断裂带 39
四、七曜山壳断裂带 40
五、花垣-松桃壳内隐伏断裂 40
七、其它断裂 41
第三节 岩石圈的横向特征 41
六、黔阳-溆浦岩石圈断裂带 41
一、甘孜—阿坝地区 42
二、龙门山地块 43
三、成都地块 43
四、川中地块 43
五、川东地块 43
六、彭水-麻阳地块 44
七、赣湘桂粤地区 44
第四节 几个基本地质问题 44
一、上扬子地区及邻区的变质基底 44
二、地壳下部的“加积”与“侵蚀” 45
三、盆地的两种边缘 46
四、盆地的性质 47
一、台地沉积早期(Z—S) 48
第一节 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台地沉积阶段 48
第三章 震旦纪—老第三纪沉积相概述 殷建棠 陈昭国 何志国 48
二、台地沉积中期(D—C) 57
三、台地沉积晚期(P—T2) 62
第二节 前陆盆地沉积阶段 72
一、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的沉积 72
二、康滇地区的晚三叠世沉积 75
第三节 陆内沉积盆地阶段 75
一、陆内坳陷盆地沉积期 75
二、山前坳陷盆地沉积期 79
三、陆内盆地萎缩期 82
第四章 四川盆地周缘山系的形成演化 89
第一节 龙门山的形成演化 邓康龄 89
一、印支期甘孜-阿坝弧后盆地的形成演化 89
二、印支期前龙门山地区发展史 90
三、多层次多期次陆壳内递进逆冲推覆形成古龙门山 92
四、燕山期后龙门山持续受北西向挤压或压扭作用 99
五、龙门山南、北段形成发展之差异 101
第二节 北缘山系的形成与演化 李国建 102
一、华南板块北缘—南秦岭古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与演化 102
二、北大巴山推覆构造带 104
三、汉南隆起的形成演化 106
四、印支期南秦岭造山带与前陆盆地北缘的沉积 106
五、燕山期南秦岭的演化与山前坳陷形成 106
六、喜马拉雅期南秦岭继续向南逆冲推覆与四川盆地北部边界的形成 108
第三节 东南缘的构造形成演化 梁恩宇 108
一、“原始华南陆壳”在中元古代的裂陷解体 108
二、晚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赣湘粤桂海盆 108
三、湘桂地区的印支褶皱与上扬子沉积盆地 109
四、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事件及盆地东南、西南边框的形成 110
五、盆地东南缘递进挤压的分层滑脱模式 112
第五章 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邓康龄 113
第一节 中、新生代上扬子陆相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113
一、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特点 113
二、侏罗纪—老第三纪上扬子沉积盆地的发展演化 116
第二节 构造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120
一、四川盆地的形成 120
二、四川盆地的演化特点 124
三、构造形变期次的讨论 126
四、喜马拉雅期地应力场分析 133
五、与国内外盆地对比 134
一、沉积盆地与构造盆地之演变探索 136
二、陆壳运动之管窥 136
第三节 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中的几个问题初探 136
三、岩石圈的重力均衡与坳陷盆地 137
四、四川盆地形成演化模式 138
第六章 局部构造特征 王庆国 赵泽江 139
第一节 四川盆地的拆离构造 140
一、拆离构造 140
二、滑脱层的特征 141
三、滑脱层的分布 144
第二节 局部构造的类型及演化 147
一、局部构造的分类原则和标准 147
二、局部构造的类型及特征 147
三、局部构造的演化模式 151
第三节 四川盆地局部构造区划及典型构造分析 154
一、构造区划及其特点 154
二、典型构造分析 157
第七章 油气盐卤矿产分布特点 163
第一节 四川盆地油气分布特点 邓康龄 163
一、海相层系中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163
二、陆相油气 164
三、局部构造对油气的控制 166
四、大中型气田成藏地质条件浅析与勘探前景 170
五、对形成油田地质条件的新认识 175
六、西昌、滇中盆地油气前景 175
第二节 四川盆地三叠系盐卤矿床形成与分布规律 刘宗正 176
一、盐矿成盐条件及分布 176
二、卤水的形成与分布 177
结论 邓康龄 186
图版说明及图版 189
英文摘要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