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价格大变位 5
第一章 三级变位与供求关系的来源 5
§1.1 价值与价格的变位 5
§1.2 三级变位的籍由 7
§1.3 供求关系与价格变位 10
第二章 市场疲软与价格变位 16
§2.1 市场疲软的原因 16
§2.2 高级变位波动与反差 18
§2.3 客观消费工程扩大与压缩 19
§2.4 股票价格属于价格波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20
§3.1 市场震荡的产生 25
第三章 市场震荡与价格变位 25
§3.2 高级变位的波动呈上扬惯性 26
§3.3 价格惯性论 28
§3.4 初级变位与中级变位的决定因素 32
§3.5 三级变位与通胀关系 35
§3.6 多元化的价格理论与货币贬值率 35
第四章 市场平稳与价格变位 38
§4.1 决定市场平稳的基本因素 38
§4.2 城镇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差的大小 39
§4.3 进出口贸易的大小与国际价格链的关系 40
§4.4 贴现率的大小 44
§4.5 价格变位与价格理论及市场平稳关系 47
楔言 58
第二篇 三级变位理论与越位价格 58
第一章 价格三级变位理论 60
§1.1 三级变位(宏观分析) 60
§1.2 三级变位与弹性系数 62
第二章 贸易条件与三级变位 66
§2.1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测算 66
§2.2 四种贸易条件与中级变位 68
§2.3 马歇尔—勒纳条件与贸易条件 71
第三章 新税制下的价格三期论 76
§3.1 三级变位与税收负担原理 76
§3.2 价格运作推导理论 78
§3.3 调价贬值与自由浮动(宏观分析) 81
§3.4 市场调幅与自由浮动(微观分析) 86
第四章 价格变位与价格理论 91
§4.1 价格回槽理论 91
§4.2 价格反弹与双槽营运理论 91
§4.3 回槽反弹理论 92
§4.4 越位价格运作的原因 94
§4.5 价格期限理论与回槽通胀 97
第五章 三级变位与回槽通胀 101
§5.1 政策性通胀与三级变位 101
§5.2 回槽通胀与马歇尔—勒纳条件 103
§5.3 经济增长与回槽通胀 109
第六章 汇率并轨和回槽通胀 116
§6.1 国际双槽营运公司与回槽通胀 116
§6.2 汇率并轨与复合调幅 119
§6.3 边际价位理论与外汇槽线分析 121
第三篇 三级变位与价格通论 123
第一章 三级变位的界定 123
§1.1 三级变位价格理论的假说 123
§1.2 价格三期论与价格三减一期理论的假说 128
§1.3 价格BCD通胀理论的假说 131
第二章 三级变位与价格通论 135
§2.1 凯恩斯的物价水平基本方程式 135
§2.2 ■等于■+■的论证 137
§2.3 三级变位与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140
§2.4 三级变位与半通货膨胀 144
§2.5 三级变位与余额说货币数量论 148
§3.2 汇率的决定与国际通货系数 152
第三章 国际通货学说与货币理论 153
§3.1 国际通货学说的构成 153
§3.3 国际通货学说与货币通论 158
§3.4 国际通货学说与西方国家的汇率决定论 160
第四章 调幅系数与调幅理论 165
§4.1 调幅理论 165
§4.2 边际价位理论与边际信息调幅理论 165
§4.3 BCD通胀调幅理论的确证 168
§4.4 通货系数、通货量系数与货币贬值率关系 169
§4.5 BCD通胀调幅理论 171
§4.6 开放性经济与BCD通胀调幅理论 173
§5.1 国际通胀的成型;滞胀 182
第五章 三级变位与经济周期理论 182
§5.2 滞胀的调控与BCD通胀理论 187
§5.3 西方经济的“滞胀调控”与BCD通胀调幅 193
§5.4 西方滞胀理论观点与BCD通胀调幅 199
§5.5 关于经济增长有效利率与经济增长模式 204
§5.6 三级变位与BCD通胀调幅理论 207
第六章 通量价格学说 217
§6.1 通货关系与通量价格 218
§6.2 著名的P'M物价变动关系式 219
§6.3 L■P'=ML2关系式的图形分析 222
§6.4 P'M关系式及其导式 223
§6.5 需求的收入弹性(■)与P'M关系式 226
§6.6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弧弹性与P'M关系式 229
第七章 经济“软着陆”与通货膨胀 236
§7.1 “软着陆”的模式 236
§7.2 回槽通胀理论与“软着陆”模式 237
§7.3 经济增长模式与“软着陆” 241
§7.4 通货实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46
附录 251
§1 关于价格、价位与市价的界定 251
§2 产业制导策略分析——价格垄断与行业竞争 253
§3 论“软着陆”的通货模型——从1996年利率缘何下调两次说起 258
§4 国际通货学说和通货价格学说的创立——对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的研讨 262
§5 对我国现行价格特色与通胀关系及其理论的新研讨 267
§6 第一篇§1.3图 1.1-4说明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