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引言 1
一、臭氧的变化过程 3
二、紫外辐射及对生物的影响 5
三、南极臭氧层空洞 7
四、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的争论 8
五、防治臭氧层破坏的对策 9
六、英国臭氧层考察小组的说明 13
第二章 南极臭氧减弱的原因和推论 18
一、引言 19
二、1987年南极臭氧洞观察结果 19
1.臭氧通量的卫星测量结果 20
2.臭氧分布测量结果 22
3.臭氧及其它气体的航空测量结果 25
4.极地平流层云的测探结果 27
三、南极洲臭氧洞产生的机理 27
1.南极洲极向涡流的特殊气象性质 29
2.南极涡流的特殊化学性质 29
3.氯从储能分子到活性原子团的转化过程 32
4.化学扰动区域内臭氧的破坏 34
5.溴在臭氧减弱中的作用 35
6.臭氧减弱程度的理论解释 37
7.1979~1987年间臭氧层的变化 37
四、臭氧洞进一步的发展和推论 38
1.臭氧洞的上边界 40
2.臭氧洞的下边界 40
3.臭氧洞的较低纬度极限 40
4.臭氧洞的持续时间 42
5.化学扰动区中的变化过程对其它纬度臭氧的影响 42
6.南极臭氧减弱对大气温度和循环的影响 43
7.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44
8.南极的异常化学过程能在北极发生吗? 45
9.全球范围内的臭氧的影响 46
第三章 平流层臭氧趋势 48
一、引言 48
二、测量臭氧趋势的仪器 49
三、用TOMS和SBUV数据确定趋势的误差 50
四、臭氧通量测量 52
1.使用地面仪器监视卫星仪器的操作 53
2.利用卫星数据监视观察站的操作 53
3.自然效应引起的臭氧变化 54
4.从Dobson网络获得的臭氧通量长期趋势 56
5.从卫星数据中获得的臭氧短期趋势 56
6.观察到的趋势与模型计算的比较 57
五、臭氧的垂直分布趋势 60
1.Umkehr地面站测量的趋势 60
2.从SAGEⅠ和SAGEⅡ中获得的趋势 60
六、温度变化 62
第四章 全球变化的模型预测 65
一、引言 66
二、未来变化的预测 67
1.二维模型 67
2.平流层中的氯 69
3.全球臭氧通量变化 72
4.纬度和季节带来的差别 74
5.臭氧在不同高度和纬度的变化 76
三、平流层中温度的感应变化 80
四、较低平流层 82
五、评价模型的地位 84
第五章 源气体 84
一、引言 86
二、含氯和溴的源气体 87
1.化学性质 87
2.使用和排放 89
3.大气层浓度的趋势 90
4.大气的反应能力和寿命 92
三、臭氧破坏潜能 94
四、建议的排放削减对大气浓度的影响 95
五、高ODPs值气体的替代和选择 99
六、CFCs及其替代物质的温室效应 101
七、其它源气体 101
第六章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104
一、引言 104
二、英国科学家对“臭氧层破坏”问题的研究 105
1.实地研究 105
2.实验室研究 107
3.理论和数学模型研究 108
4.研究资金 109
5.研究活动和资金的协调 110
三、对中国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建议 111
1.对臭氧层破坏机理研究暂不进行 112
2.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112
3.积极对氟氯烃类替代物进行研究 112
4.强化环境管理,制定有关法规 113
5.臭氧层破坏引起的环境问题等研究项目可适当安排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