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与良,邢来君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3010·01184
  • 页数:472 页
图书介绍:《宾菌学》一书是由编者在南开大学开没真菌学谋程的讲义演化而来的。自1954年开设此课程以来,至今已渡过了30年的时问。这一时期国内、外宾菌学都经历了迅速发展的过程。许多真菌学的羞木概念、器本理论和分类系统都进行了改革。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讲义不断地进行了修改和增删,力求能反映现代宾菌学比较全面而又新颖的概貌。而真菌学的迅速发展和资料的日趋膨胀,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真菌的生化解剖、比较酶学、核玻的碱基比率以及胞壁组分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了真苗生物学的发展。所以在为本书选择章节和内容时,力求展示出这一领域的机况,这也就是本书为什么采取把真菌生物学和真菌分类学并重的原因。书中分类学的内容采用了G

目录 1

绪论 1

一、真菌学发展史 1

二、我国真菌学的发展概况 6

三、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7

第一章 营养体和细胞结构 15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结构 15

一、菌丝体 15

二、菌丝的变态 18

三、菌丝的组织体 24

第二节 真菌细胞的结构 27

一、细胞壁 28

二、细胞核 32

三、线粒体 33

四、核蛋白体 34

五、质膜 36

六、内质网 37

七、膜边体 38

八、高尔基体、泡囊和液胞 38

九、其他内含体 39

第二章 真菌的生长 40

第一节 丝状真菌的生长 40

二、真菌的分枝 44

第二节 单细胞真菌的生长 46

第三节 真菌生长的测定 48

一、直线生长的测定 48

一、丝状真菌的生长 49

一、碳源和能源 50

第四节 真菌生长的营养要求 50

二、测定菌丝干重法 50

二、氮源 52

三、矿物质 53

四、维生素 54

五、活体营养寄生菌的营养要求 55

第五节 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与极端环境的耐受性 56

一、温度 56

二、氢离子浓度 57

三、湿度 59

四、光照 59

五、通气 60

第三章 真菌的生殖 62

第一节 无性繁殖和孢子类型 62

一、游动孢子 63

二、孢囊孢子 65

三、厚垣孢子 67

四、分生孢子 67

第二节 有性生殖和孢子类型 73

一、性的亲和性 73

二、生殖器官的形态建成 78

三、性细胞结合的方式 80

四、有性孢子类型 81

第三节 准性生殖 87

一、准性生殖的过程 87

二、有性循环与准性循环的比较 90

第四节 真菌的生活史 92

第五节 影响真菌生殖的营养条件和物理因子 93

一、营养条件 94

二、物理因子 95

第六节 真菌孢子的释放、扩散、休眠和萌发 96

一、真菌孢子的释放 96

二、真菌孢子的扩散 97

三、真菌孢子的休眠 97

四、真菌孢子的萌发 98

第四章 真菌的代谢 99

第一节 能量代谢 99

一、糖酵解途径 99

二、真菌的发酵 108

三、呼吸作用 109

第二节 生物合成 113

一、多糖的生物合成 113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117

三、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25

第三节 次生代谢产物 127

一、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 128

二、赤霉素 131

三、青霉素 133

四、黄曲霉毒素 134

五、甾体转化 137

第五章 腐生真菌 142

第一节 分解作用 142

一、纤维素的分解作用 142

二、半纤维素的分解作用 143

三、木质素的分解作用 143

第二节 腐生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44

一、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144

二、为绿色植物提供食物原料 144

一、一般消长规律 145

第三节 土壤真菌的消长规律 145

二、分解落叶、枯枝真菌的消长规律 146

三、粪生真菌的消长规律 146

四、影响真菌消长规律的环境因素 148

第四节 物质腐败真菌 150

第六章 共生真菌和真菌病毒 151

第一节 共生真菌 151

一、菌根 151

二、蜜环菌与天麻 156

三、昆虫共生真菌 157

第二节 真菌病毒 158

一、真菌病毒的结构和生物化学 158

二、真菌病毒的复制 159

三、病毒对寄主真菌的影响 160

四、传布 163

第七章 寄生真菌和捕食真菌 166

第一节 寄生于人体和其他动物的真菌 166

一、人体真菌病 166

二、寄生于其他动物的真菌 171

第二节 植物体的寄生真菌 172

一、植物感染的起始期 172

二、识别现象 173

三、活体营养的寄生真菌 175

四、死体营养的寄生真菌 177

五、植物的抗病能力 179

第三节 真菌上的寄生真菌 181

第四节 捕食真菌 182

一、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184

第一节 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 184

第八章 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及其分类 184

二、真菌在不同界级系统中的地位 187

第二节 真菌的起源与演化 190

一、真菌的起源 190

二、真菌的演化 191

第三节 真菌的命名和分类 192

一、真菌的命名 192

二、真菌的分类 194

第九章 裸菌门(Gymnomycota) 198

第一节 原柄菌纲(Protosteliomycetes) 198

第二节 集胞菌纲(Aerasiomycetes) 200

第三节 粘菌纲(Myxomycetes) 204

一、鹅绒菌亚纲(Ceratiomyxomycetidae) 205

二、腹粘菌亚纲(Myxogastromycetidae) 206

三、发网菌亚纲(Stemonitomycetidae) 217

第十章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219

第一节 概述 219

第二节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 220

一、壶菌目(Chytridiales) 221

二、芽枝霉目(Blastocladiales) 228

三、单毛菌目(Monoblephardales) 230

四、肋壶菌目(Harpochytriales) 231

第三节 前毛壶菌纲(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233

第四节 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 233

第五节 卵菌纲(O?mycetes) 235

一、链壶菌目(Lagenidiales) 236

二、水霉目(Saprolegniales) 237

三、水节霉目(Leptomitales) 241

四、霜霉目(Peronosporales) 243

第六节 鞭毛菌亚门小结 257

第十一章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259

第一节 概述 259

第二节 接合菌纲(Zygomycetes) 259

一、毛霉目(Mucorales) 280

二、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 280

三、捕虫霉目(Zoopagales) 283

第三节 毛菌纲(Trichomycetes) 285

第四节 接合菌亚门小结 287

第十二章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288

第一节 一般形态和分类 288

第二节 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297

一、内孢霉目(Endomycetales) 298

二、外囊菌目(Taphrinales) 305

三、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 307

第三节 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307

散囊菌目(Eurotiales) 307

第四节 核菌纲(Pyrenomycetes) 310

一、白粉菌目(Erysiphales) 312

二、小煤炱目(Meliolales) 315

三、冠囊菌目(Coronophorales) 316

四、球壳目(Sphaeriales) 316

第五节 腔菌纲(Leculoascomycetes) 334

一、多腔菌目(Myriangiales) 336

二、座囊菌目(Dothideales) 338

三、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 340

四、缝裂菌目(Hysteriales) 342

五、半球腔菌目(Hemisphaeriales) 343

第六节 虫囊菌纲(Laboulbeniomycetes) 344

第七节 盘菌纲(Discomycetes) 345

一、梭绒盘菌目(Medeolariales) 350

二、瘿果盘菌目(Cyttariales) 350

三、块菌目(Tuberales) 351

四、盘菌目(Pezizales) 352

五、星裂盘菌目(Phacidiales) 356

六、厚顶盘菌目(Ostropales) 356

七、柔膜菌目(Helotiales) 358

第八节 子囊菌亚门小结 361

第十三章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362

第一节 概述 362

第二节 冬孢菌纲(Teliomycetes) 370

一、锈菌目(Uredinales) 370

二、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 377

第三节 层菌纲(Hymenomycetes) 384

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ae) 384

一、银耳目(Tremellales) 384

二、木耳目(Auriculariales) 385

三、隔担菌目(Septobasidiales) 386

无隔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idae) 388

四、外担菌目(Exobasidiales) 388

五、座担菌目(Brachybasidiales) 389

六、花耳目(Dacrymycetales) 389

七、胶膜菌目(Tulasnellales) 389

八、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 390

九、伞菌目(Agaricales) 395

第四节 腹菌纲(Gasteromycetes) 406

二、鬼笔目(Phallales) 409

一、腹菌目(Hymenogastrales) 409

三、马勃目(Lycoperdales) 410

四、鸟巢菌目(Nidulariales) 413

五、硬皮马勃目(Sclerodermatales) 413

六、轴灰包目(Podaxales) 414

七、高腹菌目(Gautieriales) 414

八、柄灰包目(Tulostomatales) 415

九、黑腹菌目(Melanogastrales) 415

第五节 担子菌亚门小结 416

第十四章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417

第一节 概述 417

一、隐球酵母目(Cryptococcales) 425

第二节 芽孢纲(Blastomycetes) 426

二、掷孢酵母目(Sporobolomycetales) 428

第三节 丝孢纲(Hyphomycetes) 429

一、无孢目(Agonomycetales) 430

二、丝孢目(Hyphomycetales) 431

三、束梗孢目(Stilbellales) 447

四、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 447

第四节 腔孢纲(Coelomycetes) 450

一、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 450

二、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 453

第五节 半知菌亚门小结 457

第十五章 地衣(Lichens) 458

第一节 形态特征 459

第二节 生理特性 463

第三节 代谢产物 465

第四节 地衣的分类 467

主要参考文献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