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5
2.1 原子核及其电荷、质量和成分 5
2.2 原子核的大小 7
2.3 原子核的角动量 9
2.4 原子核的磁矩 11
2.5 原子核的电四极矩 15
2.6 原子核的统计性 17
2.7 原子核的宇称 18
2.8 原子核的质子-中子结构的论证 20
2.9 原子核的结合能 23
3.1 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盖革-弥勒计数器 27
第三章 粒子观测器 27
3.2 闪烁计数器、契仑科夫计数器、晶体计数器 34
3.3 定标电路和符合电路 36
3.4 云室、汽泡室、发光室 37
3.5 火花室 42
3.6 丝室 43
3.7 核乳胶 46
第四章 带电粒子加速器原理 50
4.1 静电加速器 50
4.2 直线加速器 52
4.3 回旋加速器和同步回旋加速器 55
4.4 电子感应加速器和电子同步加速器 61
4.5 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 65
4.6 储存环对撞机 68
第五章 放射性衰变 79
5.1 放射性衰变及其规律 79
5.2 放射系 87
5.3 α衰变 92
5.4 α射线的能谱和原子核的能级 98
5.5 β衰变和β射线的能谱 101
5.6 中微子 105
5.7 正电子的发射和K俘获 107
5.8 β衰变的理论和实验验证 110
5.9 复杂的β能谱和原子核的能级 118
5.10 γ射线和内变换 119
5.11 同质异能素 123
5.12 从β和γ衰变的实验推断核能级的性质 125
5.13 穆斯堡尔效应 126
第六章 射线同实物的相互作用 128
6.1 带电重粒子同实物的相互作用 128
6.2 快速电子同实物的相互作用 132
6.3 γ射线同实物的相互作用 137
6.4 放射性的应用 146
6.5 放射性强度的单位 149
6.6 辐射剂量和防护 149
第七章 原子核反应 153
7.1 对原子核的轰击 153
7.2 原子核反应中的守恒定律 155
7.3 原子核反应的能量 157
7.4 反应截面 162
7.5 原子核反应机制 164
7.6 复核的形成,核共振和连续区理论 167
7.7 原子核反应的光学模型 175
7.8 各式核反应和人工放射物的产生 176
7.9 高能粒子的核反应 180
7.10 超铀元素 181
7.11 从原子核反应研究原子核能级 185
第八章 原子核结构模型 191
8.1 费米气体模型 191
8.2 液滴模型 193
8.3 α粒子模型 202
8.4 壳层模型 203
8.5 集体运动模型 211
8.6 结语 218
第九章 核力 219
9.1 核力的主要性质 219
9.2 氘核 222
9.3 散射实验和核力的性质 227
9.4 核力的介子论 235
第十章 中子物理 240
10.1 中子的发现及其性质 240
10.2 中子源和中子探测器 241
10.3 中子的吸收和散射 246
10.4 中子的减速过程 251
10.5 中子的相干散射 254
第十一章 原子核的裂变和原子能的利用 258
11.1 原子核的裂变现象 258
11.2 裂变的理论 261
11.3 链式反应和原子反应堆 267
11.4 链式裂变反应的利用 275
第十二章 原子核的聚变和原子能利用的展望 278
12.1 原子核的聚变,丰富的原子能源 278
12.2 聚变反应成为原子能源的基本条件和高温等离子体的研究 280
12.3 受控热核反应的几种实验方法 290
13.1 粒子和粒子的相互作用 298
第十三章 粒子物理 298
13.2 粒子的观测 306
13.3 粒子相互作用和有关规律 341
13.4 共振态 349
13.5 粲性粒子的发现 354
13.6 强子结构模型学说的发展 355
13.7 关于电磁相互作用 365
13.8 弱相互作用 370
常用物理常数 379
参考书籍 381
外国人名对照表 383
索引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