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1
著者序 1
目次 1
第一篇 周汉诸家的诗说 3
第一章 尧舜及夏殷时代 3
第二章 周代 5
孔子删诗 12
第三章 孔子对诗的见解 12
孔子以前 12
诗在教育中的作用 17
第四章 孔子及孔门诸子论诗 17
第五章 子夏的诗说 20
第六章 诸子的诗说 26
管子——庄子——子思——孟子——荀子 30
第七章 汉代 30
第一章 魏代——中国文学的自觉期 37
第二篇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 37
齐鲁韩毛诸诗家 37
扬雄——班固 37
贾谊 37
曹丕的《典论》 40
曹植的评论——论辞赋 40
第二章 晋代 40
陆机的文学理论——齐梁文学理论的先声 45
挚虞的诗赋理论 45
李充的《翰林论》 45
第三章 南朝宋代 45
王微——颜延之 48
范晔的主意说——文章音节论 48
选集的兴盛 48
第四章 南朝齐梁时代 48
一、声韵说 48
二、对文学作品取舍标准的理论 66
三、关于文体与修辞方法的理论 78
第五章 北朝的文学论 95
北朝与南朝 102
第六章 结论 102
李谔的上书 102
隋代对浮靡文风的批判 102
苏绰的《大诰》——拟《尚书》的文体 102
北周对纯文学的批判 102
李延寿的南北文学比较论 102
风气的差异、文学的优劣 102
王通的《续诗》 102
重视诗赋——文学中的理辞兼备、古今并用—— 102
颜之推的《家训》 102
北齐 102
风靡一时的庾信文章 102
北周 102
魏收及邢劭 102
北魏 102
三易之说 102
绪言 105
第三篇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 107
第一章 三说的词义及其关系之大要 107
性灵 111
第二章 三说产生以前的诗论梗概 111
格调 111
神韵 111
春秋战国——孔孟 127
两汉 127
魏晋及南朝 127
唐 127
宋 127
金元 127
明 127
第三章 格调说 127
一、李梦阳的诗说 127
二、何景明的诗说 135
三、李何之同异 139
四、李王 142
五、李攀龙的诗说 144
六、对格调说的臆解 147
七、实现格调的方法 150
八、明末诗坛的纷争 154
第四章 神韵说 156
一、清代诗坛的王渔洋 156
二、渔洋诗学与其天才、家学、乡土、师友的关系 156
三、渔洋神韵说由来 159
四、诗境与禅境 160
五、诗趣与画趣 162
六、神韵诗举例 164
七、渔洋以五言趣味用于七言 170
八、渔洋七律诗的渊源 171
九、七言诗句神韵举例 173
十、渔洋及其五七言绝句 174
十一、古诗与神韵 176
十二、对神韵说的解释 177
翁方纲解说的片面性 181
神韵说的八条特质 181
十三、渔洋与古诗声调说 181
一、渔洋殁后的诗论家 183
二、沈德潜及其诗说 183
第五章 性灵说 183
古诗声调说的系统 183
三、袁枚及其生活状态 184
四、袁枚性灵说大要 185
五、袁枚诗学观渊源 186
六、性灵说与杨万里 187
七、性灵说其他渊源 188
八、性灵说与袁宏道 188
九、随园诗说要点 190
十、随园对其他诸派的抨击 194
(四)诗的作法与要求 194
(一)诗本于性情 194
(二)诗中须有自我 194
(三)诗只论工拙不论朝代 194
(一)对格调派 207
(二)对神韵派 207
(三)对温和的格调派 207
(四)对典故派 207
(五)对声调派 207
(六)对矢口派 207
十一、随园谈诗实例 207
十二、随园与格调派 210
十三、随园与渔洋及其选诗之不同 214
十四、随园的诗歌创作 220
十五、对性灵说的臆解 222
逞才之诗 225
第六章 结论 225
我观十一条 225
性灵派之弊 233
铃木虎雄生平略历 233
附录 233
三说的价值 233
三说比较 233
三说的譬喻 233
神韵说运用场合的适应与否 233
格调派流弊 233
三说之弊 233
三说之长 233
对三说的管见 233
铃木虎雄著作简目 237
继承与开创 吉川幸次郎 243
——铃木虎雄先生的学术业绩 247
祭铃木豹轩先生文 吉川幸次郎小川环树 247
译后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