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青年社会学的性质、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第一节 青年社会学的性质 1
第二节 青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7
第三节 青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青年的社会化 19
第一节 少年向青年的转化 19
第二节 青年社会化的形成与发展 24
第三节 青年向成年的过渡 30
第三章 青年人口 34
第一节 当代中国青年人口的特征 34
第二节 社会对青年人口发展的影响 55
第三节 青年人口对社会的影响 57
第四章 家庭与青年 59
第一节 家庭 59
第二节 封建家庭与青年 61
第三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家庭与青年 6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家庭与青年 67
第五章 社区与青年 74
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的功能 74
第二节 农村社区对青年的影响 75
第三节 城市社区对青年的影响 80
第四节 青年的发展与社区的演变 85
第六章 学校与青年 88
第一节 学校的产生与功能 88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学校与青年 89
第三节 近代社会的学校与青年 93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校与青年 96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与青年 98
第七章 青年的社会群体 102
第一节 青年社会群体的分类 102
第二节 青年非正式群体的特征与构成 108
第三节 青年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控制 117
第八章 青年的社会需求 122
第一节 关于需求的一般原理 122
第二节 青年社会需求的主要特征 125
第三节 青年社会需求的调整、满足与引导 127
第九章 青年的社会交往 132
第一节 青年社会交往的功能 132
第二节 青年社会交往的模式 135
第三节 青年社会交往的基本分类 138
第四节 青年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及其它 140
第十章 青年与社会职业 144
第一节 社会职业对青年社会化的意义 144
第二节 青年的职业选择与就业意识 147
第三节 青年形成就业意识的社会因素 151
第四节 社会对青年的职业指导 155
第十一章 青年的社会劳动 157
第一节 青年劳动的社会意义 15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青年劳动的特征 159
第三节 青年的劳动积极性与社会鼓励 163
第四节 青年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165
第五节 青年的劳动过失与社会约制 169
第一节 青年社会流动的意义 171
第十二章 青年的社会流动 171
第二节 当代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 173
第三节 当代城市青年的社会流动 178
第十三章 青年的社会创造 184
第一节 青年社会创造的地位与作用 184
第二节 青年社会创造的模式 191
第三节 青年社会创造的特点 193
第四节 青年社会创造的指导 195
第十四章 青年与文学艺术 200
第一节 文学艺术——社会影响青年的媒介 200
第二节 青年文学艺术活动的社会功能 206
第三节 副文化对青年文学艺术活动的影响 209
第四节 加强社会对青年文学艺术活动的引导 212
第一节 社会对青年消费的影响 214
第十五章 青年的消费 214
第二节 当代青年的消费特征 217
第三节 青年消费的社会指导 219
第十六章 青年的闲暇 222
第一节 青年的闲暇活动 222
第二节 当代青年闲暇的特征 224
第三节 提高青年闲暇的社会效益 228
第十七章 青年的恋爱婚姻问题 229
第一节 青年的早恋问题 229
第二节 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 233
第三节 包办和买卖婚姻问题 240
第四节 “第三者”插足及其社会后果 244
第五节 青年恋爱、婚姻的社会指导 249
第十八章 青年犯罪问题 252
第一节 青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及社会危害 252
第二节 青年犯罪的特点 256
第三节 青年犯罪的社会原因 260
第四节 对青年犯罪的社会控制 270
第十九章 青年的其他社会问题 273
第一节 青年的自杀问题及其预防 273
第二节 青年的宗教信仰问题 279
第三节 残疾青年的社会问题 286
第四节 青年的吸烟和酗酒问题 294
第二十章 青年的社会政策与社会教育 297
第一节 青年社会政策与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297
第二节 党团组织对青年成长的重要作用 298
第三节 青年社会政策的内容与社会教育的原则 301
第二十一章 青年的社会控制 304
第一节 青年社会控制的内涵 304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307
第三节 青年的社会控制与青年的自由 309
第四节 青年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311
第二十二章 青年与社会未来 314
第一节 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 314
第二节 未来社会青年的新面貌 316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中的青年对策 320
参考书目及文献(一) 322
参考书目及文献(二) 327
后记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