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经济制度 1
第一章 导论 1
一、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 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特征 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改革和现代化的实践 19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 24
第一节 我国近代社会以来生产力的历史特点 24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24
二、生产力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历史特点 28
三、生产力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现象 30
第二节 生产力二元结构对社会经济制度的选择 31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多样性 31
二、生产力二元结构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33
三、生产力二元结构决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3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 3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的阶段 4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42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动因 44
一、摆脱贫困落后,创造物质文明 44
二、提高人的素质,建设精神文明 46
三、改造社会结构,开创制度文明 47
第三章 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 50
第一节 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50
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50
二、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统一 53
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是发展商品经济 56
第二节 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特点 59
一、不发达性 59
二、不平衡性 60
三、结构上的多元性 61
一、尊重价值规律,自觉地按价值规律办事 66
第三节 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 68
二、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 68
第四章 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74
第一节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私有制经济为辅的所有制结构 74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公有制的一般原理 74
二、劳动社会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76
三、公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 77
第二节 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 79
一、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79
二、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形式 80
三、以商品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构造公有制的具体形式 87
第三节 初级阶段私有制经济 89
一、初级阶段私有制经济产生的客观依据及其存在形式的多样性 89
二、要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91
三、积极发展“三资”企业 94
第四节 初级阶段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 96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趋势 96
二、公私经济主辅关系的界限 98
一、分配方式多元化的客观经济条件 100
第一节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00
第五章 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100
二、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个人收入范畴 105
第二节 按劳分配及其实现 108
一、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 108
二、按劳分配关系的具体规定性 110
三、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 112
第三节 非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115
一、按个体劳动和劳动力价值分配 115
二、按经营收益分配 116
三、按资金收入分配 118
四、雇工收入分配 118
一、克服平均主义,承认收入差别 119
第四节 收入差别和共同富裕 119
二、促进提高效率,体现社会公平 121
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和实现共同富裕 122
第二篇 经济发展 124
第六章 初级阶段的经济成长和发展 124
第一节 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成长阶段 124
一、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分析 124
二、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成长阶段 126
三、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成长阶段 129
第二节 产业结构转换及高度化 130
一、产业结构转换及高度化的一般规律 130
二、我国产业结构转换及高度化的特殊性 132
三、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的主导部门选择 137
一、我国现存产业结构的主要缺陷及成因 139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139
三、我国产业发展战略 140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和调整 142
第七章 经济增长及其模式转换 149
第一节 我国建国后的经济增长状况 149
一、经济增长的一般性概念 149
二、建国后经济增长的状况 152
三、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因 155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客观性 156
一、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 156
三、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社会政治环境 161
第三节 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实现 162
一、经济增长模式转换过程中的矛盾 162
二、实现增长模式转换的微观基础 164
三、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宏观战略 166
二、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国内经济原因 168
四、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目标和近期任务 168
第八章 农村经济的发展 171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地位 171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171
二、必须把发展农业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173
三、目前我国农业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粮食问题 175
四、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稳步发展 177
第二节 家庭经济和农业规模经营 178
一、我国农业大变革与家庭联产承包制 178
二、完善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180
三、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181
四、加强农村土地制度的建设 182
第三节 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劳动力转移 184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 184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87
三、农村城镇的发展 188
第四节 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价格 191
一、农产品价格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191
二、用价值规律指导农业生产 193
三、农产品价格改革 194
第一节 城市在发展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9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197
第九章 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197
二、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居中心地位 198
三、城市经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00
第二节 由城市统一组织和管理经济 203
一、由城市统一组织和管理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03
二、由城市统一组织和管理经济,要实行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经济政策 205
第三节 充分发挥城市领导农村的作用 207
一、发挥城市领导农村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城乡结合的正确道路 207
二、实行市带县的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9
第四节 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 213
一、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反映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13
二、建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的基本要求 216
第一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 219
一、国际分工论 219
第十章 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 219
二、国际价值论 221
三、国际资源配置论 222
第二节 对外经济开放的总体战略 223
一、制定对外经济开放战略的依据 223
二、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总体战略的选择 225
三、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部署 228
第三节 对外经济开放的主要形式 229
一、对外贸易 229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233
三、引进技术和技术出口 238
第一节 计划和市场的规定性 240
一、计划的规定性 240
第十一章 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 240
第三篇 经济运行 240
二、市场的规定性 244
第二节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246
一、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 246
二、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248
第三节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基础与条件 251
一、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基础 251
二、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条件 253
第四节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实现形式 257
一、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只有在一定运行机制中才能实现 257
二、“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目标模式 260
一、企业的多种形式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地位 264
第一节 企业的地位和性质 264
第十二章 初级阶段的企业 264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 267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财产组织形式 269
一、两权分离的运行轨迹 269
三、股份制是实现企业改革目标的必然选择 271
二、承包制是实现企业改革目标的过渡形式 273
四、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81
第三节 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284
一、以厂长负责制为中心的企业领导体制 284
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内部各种经济责任制 287
第四节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联合 289
一、企业之间的竞争与产权转让 289
二、横向联合与发展企业集团 292
第十三章 初级阶段的市场和市场体系 296
第一节 初级阶段市场和市场体系的特殊性 296
一、市场和市场体系 296
二、初级阶段市场和市场体系的特殊性 298
第二节 初级阶段市场体系的构成 301
一、商品市场 301
二、资金市场 304
三、劳动资源市场 307
第三节 初级阶段的物价及其改革 310
一、价格改革的目标 310
二、初级阶段物价运动的特点 312
三、价格改革的基本道路 314
一、国家实行间接宏观控制的客观必然性 316
第十四章 转变和完善国家宏观调节方式 316
第一节 国家经济职能的重新构造 316
二、国家管理职能的转变 31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宏观控制的特殊性 320
第二节 国家宏观管理的目标 321
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321
二、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基本方法 322
三、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动态过程 323
第三节 国家宏观管理手段 325
一、货币手段和财政手段 325
二、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 330
三、国家直接参与经济 333
四、国家行政管理和法律手段 334
一、改革是当代的世界性潮流 337
第十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337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是个大趋势 337
二、改革大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40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 343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重新构造 343
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346
三、改革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统一 349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350
一、改革的理论准备是改革实践的前提 350
三、要注重调整各种社会关系 354
后记 356
二、改革操作要整体配套进行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