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论 1
0.1 问题与动因 1
0.2 象牙塔中的“拿来主义” 7
0.3 规制重建的标准“处方” 10
0.4 全书的结构安排 12
1 国企垄断产业的改革:进程、绩效与困境 14
1.1 垄断产业改革的初步探索(1980—1995年) 15
1.2 垄断产业改革的加速与减速(1995—2010年) 19
1.3 垄断产业产权改革的困境 21
1.4 独立监管模式实践的起落 28
1.5 反垄断法缺位与规制放松 29
1.6 本章小结 33
2 激励规制与公共资源的竞争性配置 36
2.1 公共资源传统配置模式的缺陷 37
2.2 激励性规制的理念和工具 39
2.3 电信产业牌照拍卖的经验考察 42
2.4 激励性规制在中国的实施障碍 50
2.5 本章小结 53
3 规制放松与利益集团:产生、势力与影响 57
3.1 问题的提出 58
3.2 利益集团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 59
3.3 垄断产业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63
3.4 垄断利益集团影响规制改革的途径 67
3.5 电力产业利益集团的产生 70
3.6 “厂网分开”与电力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 76
3.7 本章小结 81
4 规制机构“独立化”的改革实践 83
4.1 问题的提出 83
4.2 独立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85
4.3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89
4.4 信息产业部:强势规制者的过度供给 94
4.5 电监会:弱势规制者的有效需求不足 99
4.6 本章小结 104
5 垄断产业的纵向拆分与规制重建 106
5.1 问题的提出 107
5.2 拆分模式与规制重建的路径选择 108
5.3 结构重组优先与规制重建滞后 113
5.4 需求侧垄断与传输能力的投资激励 117
5.5 规制滞后与歧视性接入 120
5.6 本章小结 125
6 运营权配置与垄断企业的行为规制——基于中国电力产业的实证分析 127
6.1 问题与背景 128
6.2 电力产业接入歧视的理论模型分析 130
6.3 接入歧视的结构条件和权力基础分析 137
6.4 中国电力产业接入歧视的初步计量检验 141
6.5 电力市场运营权配置模式的国际比较 151
6.6 本章小结 155
7 产业纵向关联与投入品市场的政府规制 158
7.1 问题的提出 159
7.2 规制政策产业偏好的理论基 160
7.3 煤炭和电力产业的关系变化(1980—2012年) 162
7.4 煤炭和电力关系扭曲的后果分析 170
7.5 电煤关系新近变化的若干讨论 173
8 关联产业中的投入品价格规制 178
8.1 问题的提出 178
8.2 理论背景 179
8.3 模型分析与假说提出 181
8.4 电煤价格扭曲的经验分析 186
8.5 电煤价格扭曲成因的初步计量检验 192
8.6 进一步的讨论 198
9 国企主导、行政垄断与价格合谋 203
9.1 问题的提出 203
9.2 价格合谋机制的简化模型分析 205
9.3 行政垄断与民航业的价格合谋 208
9.4 价格合谋的成因与监管 212
9.5 本章小结 215
10 接入价格歧视:产业规制与反垄断法的协调 219
10.1 背景与问题 219
10.2 部分纵向一体化与接入价格歧视的理论模型 221
10.3 垄断运营商纵向势力的经验考察 228
10.4 反垄断实践中的接入歧视 232
10.5 本章小结 236
11 反垄断法与规制融合:政府干预的新架构 241
11.1 问题的提出 242
11.2 反垄断法与规制融合的趋势分析 243
11.3 “强垄断者、弱规制者”的格局与隐患 248
11.4 反垄断法与规制融合的路径选择 253
12 结论与展望 257
12.1 主要发现 257
12.2 规制改革停滞的经济学再解释 259
12.3 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的展望 261
参考文献 262
索引 277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