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储集层的基本性质 2
第一节 储集层的概念及分类 2
一、储集层的概念 2
二、储集层的分类 2
第二节 储集岩的孔隙性 4
一、孔隙空间的大小 4
二、孔隙度和裂隙率 6
第三节 储集岩的渗透性 7
一、绝对渗透率 7
二、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9
第四节 储集岩的流体饱和度 10
一、流体饱和度的概念 10
二、有效含油饱和度与剩余油饱和度 10
第二章 储层的沉积学特征 12
第一节 碎屑岩储层的沉积学特征 12
一、碎屑岩储层的岩石类型 12
二、碎屑岩储层的储集空间 13
三、碎屑岩储层中的胶结物及对物性的影响 13
四、碎屑岩储层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14
五、碎屑岩储层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14
一、岩石类型 27
第二节 碳酸盐岩储层及其特点 27
二、物性特征 28
三、储集空间 28
四、孔隙的成因 29
第三节 泥质岩类储层 29
一、储集空间类型 29
二、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 30
第四节 低渗透致密储层 30
一、低渗透致密储层的研究现状 30
二、低渗透致密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 31
一、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 37
二、胶结作用 37
第一节 砂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 37
第三章 储层的成岩演化及其模型 37
三、交代作用 39
四、粘土矿物的转化 40
五、溶蚀作用 42
第二节 成岩相划分 43
一、强压实成岩相 43
二、弱压实成岩相 43
三、弱压实弱胶结成岩相 43
四、强压溶成岩相 43
第三节 成岩阶段的划分 44
八、溶蚀成岩相 44
二、成岩阶段的划分 44
一、划分依据 44
七、二氧化硅胶结成岩相 44
六、晚期碳酸盐胶结成岩相 44
五、早期碳酸盐胶结成岩相 44
三、各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 46
第四节 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 47
一、埋藏深度的影响 47
二、砂岩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因素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48
三、生物扰动构造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51
四、有机质演化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53
五、油气的聚集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55
六、构造位置和断层活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56
第五节 成岩演化模式 61
一、东德克萨斯棉花谷砂岩(上侏罗统致密含气储层)成岩作用模式 62
二、大气水埋藏成岩作用模式 62
三、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综合模式 64
四、不同地温场盆地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模式 65
五、不同成岩环境下的成岩作用模式 67
第六节 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 71
一、白云岩化作用 71
二、溶解作用 71
三、胶结作用 72
四、压实作用 72
三、成岩阶段及标志的描述 73
一、成岩阶段划分的依据和方案 73
二、成岩标志的选择 73
五、重结晶作用 73
第七节 碳酸盐岩储层成岩阶段的划分及主要指标 73
第八节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主要因素及演化模式 76
一、主要因素 76
二、碳酸盐岩矿物的特点 76
三、成岩作用及埋藏历史 77
四、成岩作用模式 78
二、储层的孔隙结构 79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79
一、原生孔隙 79
一、储层的孔隙空间 79
第一节 储集岩的孔隙空间和孔隙结构 79
第四章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79
二、混合孔隙 80
三、次生孔隙 80
四、碎屑岩储集岩的孔隙和喉道 84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85
一、碳酸盐的孔隙类型 85
二、碳酸盐岩的喉道及孔隙结构类型 89
第四节 研究孔隙结构的方法 91
一、压汞法的实验装置及操作 91
二、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的基本原理 92
三、毛细管压力曲线 93
第五节 毛管压力资料在研究孔隙结构中的应用 95
一、孔隙结构和孔隙喉道分布的定量评价 95
三、应用排驱毛管压力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确定油水分布 97
二、评价储层 97
一、基本概念 99
二、剩余油的状态 99
三、油藏中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 99
第六节 孔隙结构对石油采收率的影响 99
四、孔隙结构和采收率 102
第五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107
第一节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107
一、Pettijohn的分类 107
二、Haldorsei的分类 108
三、裘亦楠的分类 108
一、层内非均质性 110
四、其它分类方案 110
第二节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10
二、层间非均质性 114
三、平面非均质性和三维非均质性 118
四、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120
第三节 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开发的影响 120
一、泛滥河道砂岩体的开发特征 120
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体的开发特征 122
三、河口砂坝的开发特征 123
第六章 储集层敏感性 125
一、岩石成分及孔隙结构对储层损害的影响 126
第一节 油气储集层损害的机理 126
二、外来流体与储层相互作用导致储层的损害 128
第二节 储集层敏感性评价 129
一、速敏性实验及评价 132
二、水敏性实验及评价 133
三、盐敏性实验及评价 134
四、酸敏性实验及评价 134
五、碱敏性实验及评价 136
六、正反向流动实验及评价 136
七、体积流量敏感性实验及评价 137
八、系列流体敏感性实验及评价 137
第一节 测井资料的数据标准化 138
第七章 储层描述与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138
一、直方图平移法 139
二、趋势面分析法 139
三、均值校正法 141
四、变异函数分析法 141
第二节 关键井的选择与“四性”关系研究 143
一、关键井的选择及其研究内容 143
二、研究“四性”关系的方法及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144
第三节 有效厚度划分及夹层扣除标准研究 149
一、有效含油层界限的确定 150
二、有效厚度划分标准 150
三、夹层扣除标准及方法 151
一、波阻抗反演法(合成声波测井法) 152
第四节 储层横向追踪的地震技术 152
二、波形振幅分析方法 153
三、三维地震技术 153
四、VSP技术 154
五、一维和二维地震模型技术 154
六、频谱分析方法 155
第五节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156
一、储层地质模型的类型及级别 156
二、河流相储层模型的建立 159
第一节 碎屑岩储层的综合分类评价 162
一、根据砂岩的孔隙类型和毛管压力特征的分类评价方法 162
第八章 储层综合分类及评价 162
二、根据砂岩的厚度、连续性、物性、孔隙结构及产能等参数进行分类评价方法 164
第二节 碳酸盐岩储层的分类评价 167
一、分类依据 167
二、分类方案 170
第九章 储层实验测试技术 171
第一节 薄片鉴定中的新技术 171
一、铸体薄片制作 171
二、一片多用分析技术 171
第二节 扫描电子显微镜 171
一、基本原理 173
二、扫描电镜下应搜集的资料 174
二、用途 176
一、基本原理 176
第三节 电子探针及能谱仪对自生矿物成分的测定 176
第四节 X衍射分析技术 177
一、基本原理 177
二、用途 177
第五节 阴极发光技术 177
一、阴极发光显微镜 177
二、应用 178
第六节 沉积岩矿物包裹体分析技术 178
一、基本概念 178
二、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179
第七节 稳定同位素分析 179
三、矿物成份及其成因分析 180
四、油气生成与运移分析 180
一、沉积环境的恢复 180
二、介质盐度分析 180
第八节 图象分析仪 181
一、岩石铸体薄片平面上孔隙特征参数的提取 181
二、应用 181
第九节 粘土阳离子交换容量及盐基分量的测试 182
一、基本概念 182
二、方法及原理 182
三、阳离子交换容量分析的应用与意义 183
第十节 砂岩中粘土矿物绝对含量测定及其地质应用 183
参考文献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