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程手册 第1分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本自动车技术会,小林,明等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
  • 页数:541 页
图书介绍:

1·2·1按发动机分类 1

1·2·5按车身型式分类 1

1·2·4按用途分类 1

1·2·3按发动机位置分类 1

1·2·2按驱动方式分类 1

目录 1

1·2汽车的分类 1

1·1汽车的定义 1

第一章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1

第一篇汽车概论 1

1·2·6按日本“法规”分类 3

第二章汽车参数及定义 5

2·1尺寸的定义 5

2·2重量的定义 7

2·3性能的定义 7

2·4与发动机有关的术语 8

1·3规划的主要阶段 9

1·2规划的范围与种类 9

1·4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9

第二篇汽车新产品的发展规划 9

1.1前言 9

第一章总述 9

1·5发展汽车新产品的周期 10

1·6发展汽车新产品所需工时和费用 10

第二章初步规划 11

2·1调查工作 11

2·1·1一般调查 11

2·1·2产品调查 15

2·2产品长远规划 17

2·2·1概述 17

2·2·2初步综合规划 18

2·2·3个别产品初步规划 18

2·3研究发展规划 19

3·2·1主要尺寸 20

3·2总体规划 20

3·1概述 20

第三章总体规划 20

3·2·2机构的选定 21

3·2·3变型车计划 23

3·3总体布置计划 23

3·3·1各性能指标的分配和综合性能 23

3·3·2性能指标和初步性能计算 24

3·3·3人体工程学和车辆的风格 24

3·3·4尺寸和空间的分配 29

3·3·5造型及其规律性 32

第四章设计 33

4·1概述 33

4·2各总成的基本型式及设计程序 33

4·2·1发动机 33

4·2·2传动系 35

4·2·3悬架系 38

4·2·4转向系 40

4·2·6车身构造 41

4·2·5制动系 41

4·3·1消除振动、噪声的措施 42

4·3注意事项 42

4·3·2耐寒、耐热和防锈 43

4·3·3安全措施 44

4·3·4减少或取消保养的措施 44

4·3·5其它注意事项 44

4·4管理、布署及呈报 44

5·2·1 费用估算 46

5·2·4工时管理 46

5·2·3装配明细表 46

5·2·2工序和派工 46

5·1试制的种类 46

5·2试制管理 46

5·1·2试制总成及样车 46

5·1·1模型 46

第五章试制 46

5·3·1毛坯 48

5·3·2机械加工 48

5·3 试制工作 48

5·2·5零部件管理 48

5·3·3冲压、板金 49

5·3·4 装配 49

5·3·5模型制作 50

笫六章试验 51

6·1概述 51

6·2试验计划 52

6·2·1试验项目 52

6·2·2试验计划表 52

6·3试验 55

6·3·1试验的标准化 55

6·3·2试验方法 57

6·3.3快速寿命试验 57

6·3·4国家鉴定试验 57

6·4·2试验装置和车辆的管理 58

6·4·1试验结果的运用和调整 58

6·4试验管理 58

6·4·3试验辅助部门 59

第七章生产准备 60

7·1概述 60

7·2生产准备的各阶段 60

7·2·1工艺计划 60

7·2·2设备计划及设备供应 61

7·3·1进度管理 62

7·3生产准备的各种计划及其管理 62

7·2·3工艺调整与试生产 62

7·3·2质量保证 65

7·3·3生产准备和成本管理 66

7·4投产 66

7·4·1更换产品的生产方式 66

7·4·2投产初期的产品管理 66

参考文献 67

1·2材料的特性 68

1·1本节专叙述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68

1·2·1屈服和塑性变形 68

第一章材料力学 68

第三篇结构和强度 68

1·2·2脆性破坏 69

1·2·3延性破坏 69

1·2·4疲劳破坏 69

1·3梁 72

1·3·1剪切力和弯矩 72

1·3·2梁的挠度 72

1·3·3梁的应力 72

1·3·4曲梁的应力 73

1·4柱 74

1·4·1压曲应力 74

1·4·2承受偏心载荷时柱的挠度 74

1·4·3承受横向载荷时柱的挠度 74

1·4·4压曲强度 75

1·4·5梁的横压曲 75

1·5杆的扭转 75

1·5·1圣维南(San Venant)解法 75

1·5·2弯曲扭转 75

1·6·2圆板的弯曲 76

1·6板 76

1·6·1长方形板的弯曲 76

1·6·3大挠度情况 77

1·6·4旋转圆板 77

1·7·3疲劳破坏 78

1·8·1杆的振动 78

1·7·4蠕变破坏 78

1·8弹性振动 78

1·7·2冲击破坏 78

1·7·1静破坏 78

1·7破坏 78

1·6·5平板的压曲 78

1·8·2变断面杆的横振动 80

1·8·3平板的横振动 81

2·6矩阵法 82

第二章结构力学 83

2·1桁架 83

2·2刚架 83

2·2·1概述 83

2·2·2解法 83

2·3应变能法 84

2·4虚功原理 86

2·5弯曲角法 86

2·6·1 解析原理 87

2·6·2计算例 89

2·7力矩分配法 94

3·1汽车载荷计算准则 96

3·1·1一般规定 96

计算例 96

第三章汽车载荷计算准则及强度 96

3·1·2总则 98

3·1·3一般强度标准 99

3·2轿车计算例 103

3·2·1一般基础计算 103

3·2·2各种载荷情况下的基础计算 104

3·2·3构件的强度计算例 107

3·3货车计算例 113

3·3·1 主要参数 113

3·3·2各种载荷情况的基础计算 113

3·3·3主要构件的强度计算例 114

3·4·1整体结构 117

3·4车身结构 117

3·4·2车架 119

第四章结构强度试验法 121

4·1强度和刚度试验 121

4·1·1应变测定法 121

4·1·2光弹性皮膜法 124

4·1·3静强度和刚度试验法 125

4·2·1汽车的扭转刚度 129

4·2汽车的刚度 129

4·2·2汽车的弯曲刚度 130

4·3汽车的疲劳强度试验法 130

4·3·1应力的统计处理 130

4·3·2应力频度和分析装置 131

4·3·3疲劳强度试验程序控制法 134

4·3·4车身结构的疲劳强度试验 135

4·3·5行驶系和传动系的疲劳强度试验 135

4·4·2试验装置的工作原理 138

4·4汽车的疲劳强度试验装置 138

4·4·1试验装置一览表 138

4·4·3主要装置的示意图或结构图 140

4·5汽车疲劳强度的行驶试验法 143

4·5·1概述 143

4·5·2行驶时的载荷和应力统计 143

4·5·3疲劳强度行驶试验法及其评价 146

参考文献 147

1·1路面外力 149

1·1·1直向行进时的水平外力 149

第一章作用在汽车上的外力 149

第四篇汽车性能 149

1·1·2作用在环行车辆轮胎上的横向外力 153

1·1·3 由路面不平整引起的外力 161

1·2空气外力 164

1·2·1车身形状和6个分力 164

1·2·2车身形状和表面压力分布 171

1·2·3车身形状和气流情况 172

参考文献 173

2·1加速性能 174

2·1·1加速阻力 174

2·1·2旋转部分的转动惯量 174

第二章直线运动 174

2·1·3加速性能 176

2·2爬坡性能 179

2·2·1坡度阻力 179

2·2·2爬坡性能 179

2·3·2实用最高车速 180

2·3最高车速 180

2·3·1理论最高车速 180

2·4燃料消耗率 181

2·4·1燃料消耗率的表示方法 181

2·4·2发动机性能和燃料消耗率 181

2·4·3实用上的燃料消耗率 182

2·6·1制动力学 183

2·6制动性能 183

2·5·1滑行性能的表示方法 183

2·5·2影响滑行性能的因素 183

2·5滑行性能 183

2·6·2空走时间和制动经过 184

2·6·3影响制动性能的因素 185

2·7行车性能曲线图 186

2·7·1总行车阻力 187

2·7·2驱动力、驱动力矩、驱动功率 187

2·7·3传动效率 187

2·7·4行车性能曲线图 189

参考文献 191

第三章曲线运动 192

3·1概论 192

3·2汽车系力学 193

3·2·1惯性力和汽车轴系 193

3·2·2轮胎特性和有关经验公式 194

3·2·3空气力学外力和力矩 195

3·2·4悬架系力学 195

3·2·6汽车曲线运动方程式 197

3·2·5转向系力学 197

3·3恒定环行运动 198

3·3·1极低速环行 198

3·3·2恒定环行的线性分析 199

3·3·3 出现负荷转移时的恒定环行 199

3·4不足转向和过度转向 201

3·4·1不足转向和过度转向的现象和定义 201

3·4·2静态方向稳定性 203

3·4·3影响不足转向性能和过度转向性能的各因素 203

3·5瞬变运动 205

3·5·1作用外力时的汽车运动 205

3·5·2操作转向盘时的汽车运动 206

3·5·3非线性分析 209

3·5·4加速和减速时的汽车运动 209

3·5·5放手转向盘时的汽车运动 211

3·5·6追从性 213

3·6·2影响侧滑的各项因素 214

3·6·1 侧滑现象 214

3·6侧滑 214

3·7车轮脱地和¨车辆倾复 216

3·7·1作用高离心力时的汽车力学 217

3·7·2加速和减速时的悬架系力学 218

3·7·3倾复的概念 219

3·8转向盘操作力和操作功率 219

3·8·1 转向盘操作力的组成 219

3·8·2不同行车方式的转向盘操作力 222

3·8·3转向盘操作功率 223

3·9转向系振动(车轮跳摆振动) 223

3·9·1车轮跳摆振动的现象和定义 223

3·9·2车轮跳摆振动的线性理论 224

3·9·3车轮跳摆振动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224

参考文献 225

4·1·1悬架系振动的定义 227

4·1·2簧上,簧下振动的固有振动频率及惯性矩 227

4·1 簧上,簧下,悬架系的振动 227

第四章振动 227

4·1·3簧上质量的纵摆及跳振 228

4·1·4悬架弹簧的振动 232

4·1·5前抖动 237

4·1·6轮胎的不平衡,偏心,不均匀性和胎面的振动 239

4·1·7簧下质量的弹性振动 242

4·1·8回振振动 243

4·2·1低频区的振动(抖动) 245

4·2车身的弹性振动 245

4·2·2车身板件的振动和车厢体积的变化 246

4·2·3有车架的车身构造 247

4·2·4关于弹性振动的分析 248

4·3发动机系的振动 250

4·3·1发动机悬架系的振动 250

4·3·2曲轴的扭转振动 254

4·3·3气门系的振动 260

4·3·4排气管支承系的振动 263

4·4传动系的振动 264

4·4·1传动系的弯曲振动 264

4·4·2驱动系的扭转振动 268

参考文献 271

4·4·3驱动系振动产生的现象 271

第五章噪声 273

5·1概述 273

5·2发动机噪声 274

5·2·1机械噪声 274

5·2·2冷却风扇的噪声 276

5·2·3燃烧噪声 277

5·2·4进排气噪声 278

5·3传动系的噪声 280

5·3·1齿轮噪声 280

5·3·2制动噪声 281

5·4道路噪声 282

5·4·1概述 282

5·5风阻噪声 283

5·5·1风噪声 283

5·4·3控制噪声的措施 283

5·4·2决定频率的因素 283

5·5·2风振 284

5·6车身的声响特性 284

5·6·1外板的振动 284

5·6·2隔声 286

5·6·3吸声 287

5·7·1声强级和响度级 288

5·7噪声评价指数 288

5·6·5门的开关声 288

5·6·4空腔共振 288

5·7·2史蒂文斯(Stevens)响度级 290

5·7·3 NC数(NCA数) 290

5·7·4感觉噪声级(PNL) 291

5·7·5 A特性 291

参考文献 292

6·2·1车辆振动系 293

6·2振动系 293

6·1·4不快感和疲劳 293

6·1·3舒适性概念的分类 293

6·1·2振动系的设置 293

6·1·1舒适性的定义 293

6·1概述 293

第六章舒适性和人体的适应 293

6·2·2人体振动系 294

6·2·3座椅、驾驶位置等 298

6·3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302

6·3·1通过对振动的物理测定来评价舒适性 302

6·3·2通过生理学上的测定进行评价 305

参考文献 307

笫七章汽车性能试验方法 309

7·1行驶性能试验 309

7·1·1燃料消耗试验 309

7·1·2制动试验 309

7·1·3加速试验 310

7·1·10起动试验 311

7·1·9沙地试验 311

7·1·8牵引试验 311

7·1·7长坡试验 311

7·1·6爬坡试验 311

7·1·5最高车速试验 311

7·1·4滑行试验 311

7·1·11倾翻试验 312

7·1·12行驶试验 312

7·2运动性能试验 312

7·2·1悬架装置、转向系的静试验 312

7·2·2室内试验 318

7·2·3道路试验 325

7·2·4空气动力特性试验 330

7·2·5体感试验 334

7·3振动噪声试验 336

7·3·1测试仪器和试验设备 336

7·3·2加振试验 338

7·3·3转鼓试验台上的测试 342

7·3·4行驶试验 343

7·3·5隔声、防声试验 346

7·4·1振动舒适性试验 348

7·4与人体有关的各种试验 348

7·4·2疲劳和生理反应 351

7·4·3居住性和安全性 353

7·4·4操作性试验 361

7·4·5空气调节试验 361

7·5汽车试验场 363

7·5·1高速环形跑道的设计 363

7·5·2各种试验用路面 367

7·5·3试验场的测试设备 369

参考文献 371

第五篇 汽车试验法概论 373

第一章概述 373

1·1与汽车有关的各种技术和试验方法 373

1·2汽车的使用方式和试验方法 373

1·3结束语 374

2·1·1频数分布 375

2·1·2分布函数 375

第二章计测方法 375

2·1统计 375

2·1·3相关、回归分析 376

2·1·4母体与子样 376

2·2误差论 376

2·2·1误差的析因与分布 376

2·3·1设计的步骤 377

2·3·3因子和水平 377

2·3·2特性值 377

2·3试验设计法 377

2·2·3间接测定时的误差 377

2·2·2最小2乘法 377

2·3·4决定条件的方法(配置) 378

2·3·5分析和估计 378

2·4可靠性 379

2·4·1可靠性的尺度 379

2·4·2中途结束寿命试验 379

2·4·3加速寿命试验 380

2·4·4可靠度及故障的预测 380

2·5·3典型方法 381

2·5·2工作组的构成 381

2·5·1感觉的分类 381

2·5官能试验方法 381

2·6量纲分析 382

第三章试验法分类 383

3·1概述 383

第四章计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400

4·1数据的记录 401

4·1·1记录方式的比较 401

4·1·2数据记录仪 401

4·1·3数据收集记录装置 402

4·2频率分析 402

4·2·1倍频分析器 402

4·2·2外差式频率分析器 403

4·2·3实时频率分析器 403

4·3加振试验 404

4·3·1各种加振装置 404

4·3·2电子液压式加振装置 404

4·3·4多点加振装置 405

4·3·3电磁式加振装置 405

4·4机械阻抗的测定 406

4·4·1机械阻抗的定义 406

4·4·2机械阻抗分析法 406

4·5数据分析 407

4·5·1数据的性质 407

4·5·2随机波形的分析 408

4·6冲击的计测 410

5·1·1汽车试验场的目的和用途 411

5·1·2试验场内试验道路的种类 411

5·1概述 411

第五章汽车试验场 411

5·1·3汽车试验场的规模 413

5·2试验道路的设计与施工 414

5·2·1高速环行路 414

5·2·2运动性能试验场(VDA) 416

5·2·3打滑路面 416

5·3·4行人模拟人 418

5·3·3车轮扭矩仪 418

5·3·1速度等的测定装置 418

5·3·2测功拖车(DynamomeltcrTrailer) 418

5·3汽车试验场内使用的设备与设施 418

5·3·5无人驾驶装置 419

5·3·6横风装置 420

5·3·7实车风洞和环境试验室 420

5·3·8运动性能试验用转鼓试验台 422

参考文献 423

第六篇安全 426

第一章交通安全 426

1·1序言 426

1·2事故统计 426

1·2·1事故次数及死伤人数的逐年统计 426

1·2·2国际间交通事故的对比情况 426

1·2·3事故的原因分析和发生事故分类的情况 428

1·2·4按汽车种类的事故分析 428

1·2·6按月份的事故情况 430

1·2·5按地域分类的事故分析 430

1·2·7事故和天气、时间的关系 431

1·2·8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 432

1·2·9司机的年龄、经历与事故的关系 432

1·2·10老人和儿童的交通事故情况 433

2·2世界各国的安全标准 434

2·2·1 日本的安全标准 434

2·1概述 434

第二章安全法规 434

2·2·2美国安全标准(FMVSS) 436

2·2·3加拿大的安全标准 438

2·2·4澳大利亚的设计准则(ADR) 438

2·2·5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安全标准 439

2·2·6欧洲共同体(EEC)的规定 440

2·2·7瑞典安全标准 441

2·2·8西德的安全标准 441

2·2·9其它国家的安全标准 441

3·1·1原因在于人的事故 442

3·1·2交通安全教育 442

第三章 对人和环境的安全措施 442

3·1对人的措施 442

3·1·3道路交通法 443

3·2交通环境的措施 443

3·2·1道路环境和交通环境的改善 443

3·2·2改善道路安全设施的效果 443

第四章汽车的安全措施 445

4·1防止事故措施 445

4·1·1 制动 445

4·1·3操纵稳定性 446

4·1·2轮胎 446

4·1·4视觉识别性能 447

4·1·5其它措施 447

4·2发生事故后对乘员的安全措施 448

4·2·1撞车的力学 448

4·2·2车身结构 449

4·2·3座位安全带 450

4·2·4气垫(Air bag) 451

4·2·5转向装置 453

4·2·8安全玻璃 454

4·2·6座位及安全枕 454

4·2·7安全垫 454

4·2·9防止火灾 455

4·3对行人的安全措施 455

第五章人的抗冲击性能 457

5·1人体工程学概述 457

5·2·2颈部 458

5·2·3胸部和腹部 458

5·2·1头部 458

5·2身体各部 458

5·2·4骨头 462

5·2·5其他部位 462

5·3受伤标准 463

第六章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安 465

全的关系 465

6·1交通事故的内在原因 465

6·2司机的心理和生理特性 465

6·2·1司机的行动特性 465

6·2·4视界 466

6·2·2注意力 466

6·2·3视力 466

6·2·5对颜色的感觉 467

6·2·6眼睛的适应性和眩目 467

6·2·7知觉-反应时间 467

6·3 事故多发司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性 468

6·4疲劳及醉酒后的人的特性 468

6·5驾驶适应性的检查 469

7·1·1对固定壁撞车的试验方法 470

7·1实车撞车试验与法 470

第七章试验方法 470

7·1·2可动壁撞车试验方法 471

7·1·3车对车的撞车试验 471

7·1·4翻车试验 472

7·2撞车模拟试验 473

7·2·1平台车冲击试验 473

7·2·2台架冲撞试验 473

7·3·1人体模型 474

7·3测定用机具 474

7·2·3静态模拟试验 474

7·3·2测量用电气仪器 475

7·3·3 用高速照相机和胶片分析 477

第八章安全试验车 479

8·1 ESV计划概述 479

8·2安全试验车的规范 479

8·3各公司的安全试验车 479

8·3·1丰田汽车公司 479

8·3·4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481

8·3·2 日产汽车公司 481

8·3·3本田汽车公司 481

8·3·5 美国汽车公司(AMF) 482

8·3·6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482

参考文献 482

第七篇公害 485

第一章公害概述 485

2·1·1大气污染 486

2·1排气公害的实质和法律规定 486

第二章排气公害 486

2·1·2关于排气公害法令 490

2·1喝排气规定的现状和将来 491

2·2排气公害的控制措施 498

2·2·1污染物质的产生 498

2·2·2窜气的控制措施 501

2·2·3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 502

2·2·4对使用中旧型汽车的排气控制措施 502

2·2·5排气污染控制措施 503

第三章交通噪声公害 523

3·1交通噪声公害的实际状态和法律规定 523

3·1·1汽车噪声 523

3·1·2道路噪声 526

3·1·3有关交通噪声的法律规定的现状和未来 527

3·2·2通过交通管理降低噪声 529

3·2·3道路构造和道路周围声响环境的改善 529

3·2道路噪声的控制措施 529

32·1汽车噪声的降低 529

第四章电波公害 530

4·1电波公害的实际内容 530

4·2点火系电波杂音电场强度和防止方法 530

4·3电波杂音的规定 531

4·3·3美国sAE 533

4·5点火系以外的电波杂音 533

4·4测量值的分析 533

4·3·2国际无线电干扰专门委员会(CISPR) 533

4·3·1 日本 533

第五章低公害车的研制 534

5·1概述 534

5·2燃气轮机 535

5·3兰肯循环发动机 536

5·4斯特林发动机 537

5·5电动汽车 538

5·6混合方式 539

5·7其他 539

参考文献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