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菌物学概论 1
第一章 菌物及其地位 1
第二章 子囊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及其重要成员 5
第三章 担子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及其重要成员 19
第四章 鞭毛菌的一般形态及其重要成员的作用 42
第五章 接合菌的一般形态和重要成员 47
第六章 其他菌物 51
第二编 菌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59
第一章 菌物及其利害 59
第二章 菌物的形态和结构 62
第三章 菌物的主要类群 76
第四章 菌物的分类与命名 177
附录 菌物分类检索表 182
第三编 菌物生理和遗传 205
第一章 菌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06
第二章 菌物的分子结构 213
第三章 菌物的营养 223
第四章 菌物的酶和可溶性蛋白质 237
第五章 菌物的代谢作用 246
第六章 菌物孢子的休眠和萌发 262
第七章 菌丝体的生长发育生理 275
第八章 基本营养和理化环境 283
第九章 菌物的性和遗传 300
第四编 菌物的生态地理学 317
第一章 生态学与菌物的生态 317
第二章 菌物的生态 320
第三章 菌物的物候学 331
第四章 菌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调节 333
第五章 森林菌物和其他生物间的共生和相克 336
第六章 菌物的群落组合 339
第七章 菌物的地理分布 350
第八章 我国菌物的特有属种及其类型 355
第九章 我国菌物的地理分布区 358
第十章 菌根现象 369
第五编 裸菌 387
第一章 裸菌门(GYMNOMYCOTA) 387
第二章 原柄菌纲(PROTOSTELIOMYCETES) 393
第三章 集胞菌纲(ACRASIOMYCETES) 398
第四章 粘菌纲(MYXOMYCETES) 406
第六编 地衣 445
第一章 地衣形态学 449
第二章 地衣共生藻及蓝细菌 471
第三章 地衣共生菌、藻及蓝细菌的分离、培养以及菌、藻共生的人工重建 477
第四章 生态学 482
第五章 地衣与大气污染 489
第六章 地衣共生生理学 499
第七章 地衣化学 508
第八章 地衣化学成分微量综合检验法 520
第九章 地衣分类学与系统学 530
第十章 地衣资源的利用与潜力 540
第七编 菌物病毒(真菌部分) 549
第一章 真菌病毒的发现、生物学特性及对寄主的影响 549
第二章 病毒的形态、基因组类型和理化性质 567
第三章 真菌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584
第四章 青霉属和曲霉属病毒 595
第五章 栗疫菌低毒力因子dsRNA及低毒力遗传工程株的构建 620
第六章 小麦全蚀菌dsRNA病毒 640
第七章 燕麦长蠕孢菌的dsRNA病毒 666
第八章 立枯丝核菌的dsRNA和dsRNA病毒 673
第九章 食用菌病毒 688
第八编 菌毒学 717
第一章 菌毒学的定义和分类 720
第二章 对人或畜、禽致病、致毒的真菌毒素 723
第三章 对植物致病或致毒的真菌毒素 756
第四章 真菌毒素的产生和提取 792
第五章 真菌毒素的致病或致毒作用机制 801
第六章 真菌毒素的应用 814
第七章 真菌毒素学(菌毒学)中的生物技术 821
第九编 寄生昆虫的菌物 837
第一章 菌物与昆虫的关系 837
第二章 外寄生菌物 851
第三章 内寄生菌物 862
第四章 虫生菌的生物学特征 900
第五章 昆虫寄生菌物对昆虫的侵染机制 914
第六章 虫生菌的遗传和菌种改良 923
第七章 虫生菌的培养和生产 933
第八章 虫生菌在防治害虫中的应用 954
第九章 虫生菌在医药中的应用 975
第十章 益虫菌物病的防治 983
第十编 菌物学发展史 999
第一章 古代菌物的记载 1001
第二章 菌物学在欧洲的兴起 1003
第三章 北美菌物学的进程 1014
第四章 日本菌物学发展简述 1021
第五章 中国现代菌物学的发展进程 1025
第六章 现代菌物学发展的趋向 1051
中文索引 1058
拉丁名索引 1082
编后语及菌物新系统的说明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