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1.1 大学物理教学论研究的框架 1
1.2 我国大学教学论研究的现状 12
1.3 西方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6
第二章 大学物理的学科地位 20
2.1 科技进步的人才观 20
2.2 大学物理的基础地位 25
2.3 大学物理的育才功能 29
第三章 物理学方法 33
3.1 实验法 33
3.2 理想化物理模型法 36
3.3 类比法 40
3.4 逻辑法 44
3.5 整体性研究法 48
3.6 统计法 50
3.7 思想实验法 51
第四章 教学原则 55
4.1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57
4.2 知识掌握与智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61
4.3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65
4.4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67
4.5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68
4.6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69
附录 高等教育的教学原则参考资料 71
5.1 大学物理教学方法体系 74
第五章 课堂讲授 74
5.2 备课 78
5.3 课堂讲授中的技术性问题 94
第六章 教学方法 100
6.1 大学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 102
6.2 问题教学法 105
6.3 教学模式探讨 119
6.4 新生学习方法指导 120
6.5 教学“鼓励创造性”倡议 123
第七章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25
7.1 非智力因素的种类与心理特征 126
7.2 创造性劳动与心理素质 128
7.3 非智力因素培养与教学过程 138
第八章 学习方法 144
8.1 立志成才,从“适应”起步 144
8.2 功课天天作,“脚印”步步留 147
8.3 自我培养,智能为先 154
8.4 时间安排,效率第一 163
第九章 教学质量的测量与评估 167
9.1 测验的编制 169
9.2 测验的评价指标 195
9.3 分数的转换与解释 216
9.4 大学物理测验举例 229
9.5 教学质量的模糊数学综合评判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