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厚福,张万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02102191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1节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 1

第2节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 2

第3节 我国油气勘探简史 2

第4节 世界油气勘探简史 6

第5节 油气地质勘探动向 8

第一章 石油沥青类的成分和性质 10

第1节 石油沥青类的概念和组成 10

一、氯仿沥青“A” 11

二、酒精-苯沥青 12

三、腐殖酸 12

一、石油的化学成分 13

第2节 石油的成分和性质 13

四、残留物质 13

二、石油的物理性质 20

第3节 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 23

一、天然气的化学成分 23

二、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27

第4节 固体沥青的成分和性质 27

第5节 石油沥青类中的C、H、S、O、N同位素 29

一、碳同位素 30

二、氢同位素 31

三、硫同位素 31

四、氧同位素 32

五、氮同位素 32

第二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33

第1节 近代沉积中烃类生成过程的观察 35

第2节 油气成因现代模式 38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38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42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44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49

第3节 干酪根 50

一、干酪根的定义和形成 50

二、干酪根的成分和结构 51

三、干酪根的类型和演化 53

第4节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56

一、地质条件 57

二、理化条件 61

第5节 温度与时间 63

一、作用机理 64

二、时间-温度指数(TTI) 67

第6节 生油层研究 72

一、生油层的地质研究 72

二、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74

三、热解法计算生油气量 86

第7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88

一、无机成因气 89

二、生物化学气 90

三、煤系气 91

四、油型气 92

五、固态气体水合物 94

六、天然气的识别标志 96

一、碳化物说 100

二、宇宙说 100

第8节 油气成因问题的研究现状及今后展望 100

三、岩浆说 101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103

第1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103

一、孔隙度(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03

二、渗透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05

三、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107

第2节 碎屑岩储集层 108

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成因及储集性质的影响因素 108

二、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 112

二、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114

第3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 114

一、碳酸盐岩与砂岩储集性质的比较 114

三、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及其特征 124

第4节 其他岩类储集层 125

一、火山岩储集层 125

二、结晶岩储集层 126

三、泥质岩储集层 127

第5节 储集层的研究 127

一、研究储集层的物性 128

二、研究储集层的分布 128

第6节 盖层及生储盖组合 129

一、盖层 129

二、生储盖组合 130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132

第1节 油气运移概述 132

第2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133

一、研究石油的初次运移对石油勘探的实际意义 133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和主要运载体 134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136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时期 148

五、与初次运移有关的若干问题 150

第3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运移 152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152

二、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 160

三、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距离 160

四、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向 161

第五章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68

第1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168

一、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168

二、圈闭的度量 168

三、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 170

第2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74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174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176

三、有效的圈闭 178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183

第3节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187

一、根据圈闭形成时间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188

三、根据饱和压力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 189

二、根据生油岩主要排油期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 189

四、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190

第4节 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191

一、构造发展史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191

二、油气按比重的差异聚集 193

三、油气藏的再形成 197

四、地下流体的势分析 199

第5节 油气藏分类的基本原则 203

第六章 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208

第1节 背斜圈闭及背斜油气藏的类型 208

一、背斜圈闭及背斜油气藏的类型 209

二、在背斜圈闭中油气藏的形成过程 215

一、断层圈闭的主要类型及其油气藏 217

第2节 断层圈闭与断层油气藏 217

二、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219

三、断层油气藏的特点 222

第3节 刺穿接触圈闭及其油气藏 223

一、刺穿接触圈闭及刺穿接触油气藏的概念 223

二、形成机理和分布 223

三、刺穿接触油气藏的实例 224

第4节 裂缝性圈闭与裂缝性油气藏 225

一、概述 225

二、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225

三、裂缝性油气藏的实例 226

第七章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229

第1节 原生砂岩体地层圈闭及其油气藏 229

二、岩性尖灭油气藏及透镜体油气藏举例 230

一、岩性尖灭体及透镜体地层圈闭的形成 230

第2节 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及其油气藏 233

一、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的形成 234

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234

三、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实例 234

第3节 地层超覆圈闭及其油气藏 237

一、地层超覆圈闭及其油气藏形成特点 238

二、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实例 238

第4节 生物礁圈闭及其油气藏 240

一、近代生物礁 240

二、古代生物礁 241

三、生物礁油气藏的实例 242

四、济阳坳陷平方王油藏及湖北建南生物礁气田 244

第八章 温度、压力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249

第1节 地下温度及古地温的测定 249

一、地下温度及其来源 249

二、古地温的测定 251

第2节 地层压力及其测定 254

一、地层压力的基本概念 254

二、地层压力的来源 255

三、地层压力的纵向变化及异常原因 257

四、地层压力的测定 262

第3节 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的影响 263

一、油气生成阶段 263

二、油气运移阶段 264

三、油气聚集阶段 265

四、油气藏保存阶段 266

第4节 凝析气藏的形成及分布 267

一、临界温度及临界压力 267

二、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269

第九章 油气田及其类型 272

第1节 油气田的概念及其分类 272

第2节 砂岩油气田类 274

一、砂岩体的成因类型 274

二、砂岩油气田的形成及分布特征 298

第3节 碳酸盐岩油气田类 299

一、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分布 299

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生、储、盖层组合 300

三、碳酸盐岩油气田的主要类型 302

第十章 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分布规律 313

第1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313

第2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317

一、地台内部坳陷型含油气盆地 320

一、西北古生代褶皱区 320

二、康藏中、新生代褶皱区 320

二、山前坳陷型含油气盆地 322

三、山间坳陷型含油气盆地 323

四、山前坳陷-地台边缘斜坡型含油气盆地 324

五、山前坳陷-中间地块型含油气盆地 326

第3节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 329

四、松辽-渤海湾-江汉沉陷带 330

三、二连-陕甘宁--四川沉陷带 330

五、苏北、台湾及东南沿海区域 332

第4节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 332

一、亚洲诸板块及其边缘褶皱带 333

二、北欧板块及其边缘褶皱带 333

三、非洲板块及其边缘褶皱带 335

四、北美板块及其边缘褶皱带 335

五、南美板块及其边缘褶皱带 337

六、印度洋板块及其边缘褶皱带 337

第十一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评价 339

第1节 油气资源评价及分类 340

一、资源和储量 340

三、资源评价的对象 342

二、油气资源评价的任务 342

四、油气资源分类 343

第2节 资源评价的计算方法步骤 345

一、油气基本地质条件分析 345

二、方法分类及其基本作法 346

第3节 资源评价方法各论 347

一、丰度法 347

二、油气成因法 349

三、经验或历史趋势外推法 357

四、勘探目标分析法 360

五、主观直接评价法 365

六、评价成果的可靠性 367

第4节 我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67

参考文献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