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恒星的性质 1
1-1 观测恒星的工具 1
1-2 太阳的性质 3
1-3 太阳的表面 6
1-4 恒星的距离与质量 9
1-5 恒星的光谱型与赫罗图 13
1-6 星族 15
2-1 恒星至今仍在诞生 20
第二章 星际气体云 20
2-2 恒星诞生的地方——气体云 22
2-3 气体云的分布与运动 24
2-4 星际固体微粒 26
2-5 星际磁场 28
2-6 气体云的温度 29
2-7 气体云的循环 32
第三章 气体云的收缩与恒星的诞生 34
3-1 气体的压力与气体云的收缩 34
3-2 磁场与气体云的收缩 36
3-3 圆盘状气体云的分裂 39
3-4 原恒星的演化——透明阶段 40
3-5 原恒星的演化——不透明阶段 42
3-6 自转着的原恒星 45
3-7 刚诞生的恒星 47
第四章 由诞生到主星序 50
4-1 恒星的平衡 50
4-2 恒星内部的热交换 53
4-3 由诞生到主星序 55
第五章 主序星 62
5-1 太阳之谜 62
5-2 原子核能 63
5-3 库仑壁垒 64
5-4 恒星的能源——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氧循环 66
5-5 赫罗图与恒星演化 70
5-6 主序星 73
5-7 向壮年期演化 77
5-8 星团的年龄 78
5-9 观测太阳中心 80
第六章 巨星 84
6-1 氦芯 84
6-2 氦芯的成长 86
6-3 电子简并 89
6-4 昌德拉塞卡极限 91
6-5 沸腾的星 93
6-6 氦反应 95
6-7 氦闪 96
第七章 演化的最终阶段与超新星爆发 100
7-1 氦燃烧后的核反应 100
7-2 小质量恒星的演化 102
7-3 中等质量恒星的演化 104
7-4 大质量恒星的演化 108
7-5 恒星的爆发——新星与超新星 112
8-1 X射线星的发现 119
第八章 X射线星和密近双星 119
8-2 天蝎座X-1 120
8-3 X射线脉冲星 124
8-4 密近双星系 126
8-5 天鹅座X-1 128
8-6 X射线辐射机制 132
第九章 致密星——白矮星与中子星 138
9-1 白矮星与中子星的发现 138
9-2 靠简并压支撑的恒星 139
9-3 白矮星的冷却与结晶化 140
9-4 从原子核到中子气体 143
9-5 中子星的结构 149
9-6 向中子星演化——冷却与收缩 151
9-7 自转磁星 153
9-8 作为中子发生器的恒星 154
第十章 黑洞 156
10-1 强引力场 156
10-2 作为引力实验室的恒星 157
10-3 黑洞 159
10-4 引力波天文学 161
第十一章 元素的起源 162
11-1 宇宙中的元素 162
11-2 原子核的性质 164
11-3 核燃烧过程中元素的合成 169
11-4 α过程 170
11-5 热平衡状态 172
11-6 慢中子俘获过程——S过程 173
11-7 快中子俘获过程——r过程 177
11-8 高能粒子照射生成的元素 178
11-9 宇宙时钟 180
附录 183
Ⅰ 物理量的大小 183
Ⅱ 辐射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