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学的意义 1
序 谭其骧 1
第二节 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有利因素 4
第三节 本文以西汉时期为研究阶段的原因 7
第一篇 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 9
第—章 现有研究成果及史料的评价 9
第一节 关于西汉初人口数的研究状况 9
第二节 《汉书·地理志》户口数的意义 11
第二章 从文献记载考察各地区、各阶段的人口变化 18
第一节 从部分侯国推测第一阶段的人口增长 19
附表 20
1.部分侯国的户口增长 20
第二节 部分地区一、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23
三辅地区 23
原长沙国地区 25
原吴国地区 27
真定国 28
第三节 部分地区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28
2.人口密度最高郡国 29
泗水国 30
齐郡和临淄县 30
第四节 部分地区第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31
山阳郡 31
营平侯国 32
扶阳侯国 32
第一节 人口政策 33
第三章 从人口变化规律考察西汉期间的人口增长率 33
第二节 婚姻状况 34
第三节 生育状况(总生育率及繁殖率) 40
第四节 净繁殖率 43
第五节 家庭规模 45
3.各州每户平均人口 46
第四章 从农业生产及粮食产量考察人口的增长 48
第一节 粮食产量与人口的关系 48
第二节 主要农业区与垦田面积 49
4.各州人口密度 53
第三节 农具、耕作制度、水利设施 54
第四节 粮食亩产的估计 57
第五节 从三辅地区的粮食产量增长率推测全国水平 59
第五章 关于武帝、宣帝时期的人口变化 63
第一节 武帝时“户口减半”的文献记载 63
第二节 武帝时影响人口变化诸因素的分析 65
1.自然灾害 65
2.战争与徭役 67
3.严刑杀戮 71
5.结论 72
4.赋税制度的改变 72
5.武帝期间人口增减年份统计 74
第三节 武帝末年至宣帝时户口数的特殊现象 76
第四节 几种误解的剖析 79
6.部分侯国户口增长率比较 80
本篇结论 83
第二篇 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85
第六章 人口的地理分布 85
第一节 研究现状的评价 85
1.北方、西北边区的计算范围 87
第二节 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汉志》测定人口密度的几个问题 87
(1)广平国 91
2.行政区划变动的处理 91
(3)梁国 92
(2)信都国 92
(5)儋耳、珠崖二郡 93
(4)会稽郡 93
3.几项说明 94
第三节 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表及其说明 96
7.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人口密度 96
第四节 人口分布概述 100
8.人口密度最低郡国 101
第一节 自然条件 105
第七章 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 105
第二节 经济条件 108
第三节 政治条件 116
第四节 历史条件:秦代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120
第五节 社会条件 126
第六节 上述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127
第八章 关中的人口迁移 131
第三篇 人口迁移 131
第一节 汉初的“实关中”政策 132
第二节 陵县的设置与徙陵县 137
9.元康四年有后裔注籍关中的功臣侯 143
10.元康四年后裔不在关中注籍的功臣侯 145
11.徙关中实例表 147
第三节 其他徙关中类型 151
12.自关中迁出实例表 156
第四节 自关中迁出的类型 156
第五节 人口迁移数的推测 159
13.西汉徙陵县人口及其后裔统计表 161
第六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161
14.关中内部迁徙实例表 163
第一节 内地人口徙边 164
第九章 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 164
第二节 匈奴人的内徙 170
15.匈奴降人封侯内徒例表 172
第三节 汉人徙入匈奴 176
第四节 羌人、氐人的迁徙 180
第五节 汉朝内地与西域间的人口流动 183
第一节 汉初人口的基本状况 187
第十章 东南地区的人口迁移 187
第二节 越人内徙 188
16.东越降人封侯内徒例表 192
1.有关史料分析 193
第三节 武帝时徙民会稽辨正 193
2.会稽不具备接纳大量移民的条件 195
第一节 西南地区 198
第十一章 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 198
第二节 南部地区 199
17.南越降人封侯内徙例表 201
第三节 东北地区 202
18.朝鲜降人封侯内徒例表 203
第四节 特殊迁徙地——房陵、上庸 204
19.徙房陵、上庸诸侯王例表 205
结束语 206
后记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