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医案 1
一、脾胃病 1
胃脘痛 1
1.萎缩性胃炎 中虚气滞证(一) 1
2.萎缩性胃炎 中虚气滞证(二) 3
3.胃窦炎 肝脾不和证 5
4.溃疡病 气滞血淤证 6
5.溃疡病 中虚胃寒证(一) 8
6.溃疡病 中虚胃寒证(二) 8
7.溃疡病 痰淤交阻证 9
8.肝脾不调夹寒湿证 11
9.胃癌手术后 中虚气滞证 13
呕吐 17
1.胃寒证 17
2.肝热犯胃证 18
3.肝热胃寒证 20
嘈杂 22
1.阴虚火旺证 22
2.脾虚虫积证 23
口疳 25
脾胃积热证 25
牙痛 26
阴虚胃热证 26
噎嗝 28
胃癌 气阴两虚证 28
痞 32
阳虚气滞证 32
腹胀 34
肠结核 中虚气陷证 34
1.急性胰腺炎 里热腑实证 36
腹痛 36
2.结肠癌手术后 正虚夹淤证 39
3.肠寄生虫病 里寒?厥证 43
4.肠寄生虫病 里寒?扰证 44
虫积 46
肠寄生虫病 血虚虫积证 46
泄泻 47
1.暑湿证 47
2.肝脾不和夹湿证 49
3.脾肾两虚证(一) 52
4.脾肾两虚证(二) 53
5.慢性肠炎 脾虚湿热证 54
7.脾虚肝郁证 59
8.肺脾两虚证 61
9.脾虚夹湿证 62
10.脾肾阳虚证 63
11.脾虚肝郁证 65
痢疾 69
1.急性菌痢 暑邪湿热证 69
2.急性菌痢 暑湿伤脾证 71
3.休息痢 脾虚气陷证 74
便秘 75
1.阴伤肠燥证 75
2.痰气郁滞证 77
3.血虚肠燥证 78
4.血虚浊滞证 79
便血 80
1.脾虚证 80
2.结肠癌 阳虚邪滞证 81
1.病毒性心肌炎 心气不足证 84
心悸 84
二、心肺病 84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气不足证 86
3.阴阳两虚证 89
筋惕肉? 90
心脾两虚证 90
不寐 92
1.阴虚火旺证 92
2.心肾两虚证 93
3.阴虚火旺证 94
4.心脾两虚血淤证 96
5.痰热内扰证 97
自汗、盗汗 98
1.阳虚证 98
2.气阴两虚证 99
3.阴虚证 100
4.阴虚火旺证 101
紫癍 103
心脾两虚证 103
咳嗽 104
1.急性支气管炎 风寒袭肺证 104
2.慢性支气管炎 脾虚感寒证 106
咳喘 107
1.老慢支、肺气肿 痰湿犯肺证 107
2.肺气肿 肺肾两虚证 109
3.老慢支、肺心病 肾虚痰浊证 112
痰饮 114
1.痰饮伏肺证 114
2.渗出性胸膜炎 悬饮内停证 115
3.胸腔积液 阳虚饮停证 118
脾肾阳虚证 119
咳喘、痢疾 119
失音 122
阴虚肺痹证 122
咯血 124
1.阴虚火旺证 124
2.肝火犯肺证 126
鼻衄 127
肺胃积热证 127
肺痨 128
1.肺结核 肺脾阴虚证 128
2.肺结节病 肺脾肾俱虚证 133
风温 136
1.大叶性肺炎 痰热蕴肺证 136
2.热传心包证 138
1.风寒证 141
感冒 141
2.风寒化热证(一) 142
3.风寒化热证(二) 143
4.风寒痰浊证 144
三、肝肾病 146
胁痛 146
1.慢性肝炎 肝阴不足证 146
2.慢性肝炎 肝脾不和证 148
3.慢性肝炎 肝胃不和证 152
4.慢性肝病 脾虚肝淤证 153
5.早期肝硬化 肝脾不和证 154
6.血吸虫病肝硬化 肝脾两虚证 158
7.急性胆道感染 湿郁肝胆证 162
8.胆石症 肝胆湿热证 165
9.肝脓疡 肝经热毒证 167
1.风阳痰浊证 168
中风 168
2.痰火内闭证 172
眩晕 173
1.眩晕综合征 痰热上扰证 173
2.阴虚阳亢证 175
3.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脾胃不和证 177
4.脑震荡后遗症 心肾阴虚证 179
耳鸣 181
气阴两虚证 181
头痛 183
1.风寒袭络证 183
2.肝阳兼风寒证 185
3.气虚夹风痰证 186
4.阴虚阳亢证 188
5.蛛网膜下腔出血 风阳痰火证 189
6.脑动脉硬化 阴虚阳亢证 192
7.血虚风寒证 193
8.血虚肝阳央痰证 194
癫证 197
1.抑郁性精神病 阴虚痰热证 197
2.心肾失养证 200
痫证 202
1.心肝积热证 202
2.痰火蒙蔽证 203
消渴(糖尿病) 204
1.阴虚燥热证 204
2.阴虚火旺证 206
3.气阴两虚证(一) 209
4.气阴两虚证(二) 211
5.脾肾阳虚证 213
淋、浊 216
1.尿路感染 湿热证(一) 216
2.尿路感染 湿热证(二) 218
3.输尿管结石 湿热蕴结证 221
4.尿血 阴虚湿热证 222
5.乳糜血尿 脾肾气虚证 225
6.乳糜血尿 肾虚湿热证 227
7.气虚湿热证 229
癃 231
前列腺肥大 气虚湿热证 231
尿频 233
脾肾气虚证 233
遗精 235
1.阴虚火旺证(一) 235
2.阴虚火旺证(二) 236
阳痿 238
肾阳不足证 238
阳强 241
肾阴不足证 241
阴汗 242
脾虚湿热证 242
腰痛 244
肾虚寒湿证 244
四、其他杂病 246
痹证 246
1.风寒湿痹证 246
2.气虚络痹证 248
3.风湿热 风湿热痹证 250
4.气虚阳衰证 252
5.血痹虚劳证 255
1.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 正虚湿热证 256
痿证 256
2.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脾胃虚弱证 258
久疟 260
气虚劳疟证 260
暑痱 262
暑湿证 262
恶寒 263
1.阳虚寒湿证 263
2.表虚湿胜证 265
风疹块 266
血虚湿热证 266
舌喑: 268
少阴痰郁证 268
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热毒蕴积证 269
狐惑 269
乳癖 272
痰气搏结证 272
月经不调 274
1.肝郁脾虚证 274
2.气滞血淤证 275
崩漏 277
1.气血两虚证 277
2.阴虚血热证 278
产后发热 279
气热津伤证 279
第二部分 医话、医论 282
1.感冒与咳嗽 282
2.温病用豆豉 286
3.温病应保津 288
4.战汗 290
5.青蒿的临床应用 291
6.漫谈头痛证治 293
7.眩晕不宜食蒜苗 296
8.流涎可从脾肾治 296
9.失音当分虚实 297
10.诊治衄血 299
11.失血后腹痛发热 301
12.哮喘多寒证 302
13.胸痹治验 304
14.惊悸治验 305
15.略论虚劳 306
16.朱砂散治顽固呕吐 308
17.淤血腹痛 310
18.浅谈?积 310
19.肠粘连有阳虚里寒证 312
20.中寒积滞当用三物备急丸 312
21.臌胀因痰饮者治当温化 313
22.透表清化治急黄 314
23.漫谈痢疾 316
24.泄泻当分久暴 318
25.远血近血 320
26.放序后肛门痒疹 321
27.尿浊有虚有实 321
28.生川、草乌治痛风 323
29.阳和汤治疗坐骨神经痛例 325
30.瘫痪治验 326
31.慢惊用温法 327
32.产后发热恶露不下 328
33.简述小建中汤 329
34.药物配伍点滴 330
35.对肿瘤病证治的点滴体会 335
36.诊治萎缩性胃炎的病例分析及初步经验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