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郭汉城 1
小引 1
第一章 含泪的童年(1913——1925年) 3
一 日薄西山的封建家族 4
二 浪荡父亲“太子年” 7
三 慈母代父严家教 12
四 寄养外婆家的六年 15
第二章 着迷与求索(1925——1931年) 21
一 慕陶中学起风潮 22
二 经常逃学的“小戏迷” 26
三 读书会艺术科图音组 33
第三章 革命路弯弯(1931——1935年) 53
一 彷徨在路歧 54
二 参加白茅社互济会 67
三 洞居八个月的苦难 72
四 “烛光”熹微路茫茫 93
一 看尽黑幕里的丑剧 101
第四章 从黑暗中追见晨光(1936——1941年) 101
二 壮丁的惨状引起的刺激 111
三 请“长假”与被“判刑” 120
第五章 初露戏剧艺术才华(1942——1947年) 129
一 参加兴化剧社与“玉水缘”社 130
二 结识革命女士郑粦如 138
三 目睹台湾“二·二八”惨案 147
四 创办新生剧团 152
第六章 从打游击到书店经理(1948——1953年) 160
一 明当教员暗跳山头 161
二 在敌人的围剿中坚持斗争 171
三 出任新华书店经理 180
四 不曾叼过羊的“大老虎” 188
第七章 开创莆仙戏的新局面(1953——1955年) 205
一 实验剧团的编外人员 206
二 鲤声剧团的创业功臣 214
二 《春草闯堂》及其艺术结构 214
三 在县编剧小组挑大梁 229
四 从《琴挑》到《新春大吉》 236
第八章 《团圆之后》及其他(1956——1960年) 244
一 两个现代短剧的创作 245
二 大悲剧《团圆之后》及其主题 251
三 下放劳动与被召回 268
四 热热闹闹与悲悲戚戚 276
第九章 《春草闯堂》《嵩口司》(1960——1962年) 295
一 《嵩口司》及其人物创造 296
三 “文艺八条”下来了 349
第十章 愁下眉头却上心头(1963——1966年) 355
一 在中央戏曲讲习班里 355
二 “只能提两个耳朵的兔子” 363
三 顷刻之间又遭殃 372
第十一章 铁骨铮铮任风雨(1966——1969年) 376
一 滑稽的戏外之“戏” 377
二 “曾康永”上大舞台 382
三 展览会上当活“展品” 385
四 留得青山有柴烧 389
第十二章 青青塔山草(1970——1978年) 396
一 宣判大会前后 398
二 百计营生难糊口 403
三 奔走呼号为伸冤 421
第十三章 “韭菜”逢春又勃发(1978——1987年) 431
一 昭雪沉冤沐春光 432
二 卧床笔耕未了田 447
三 剧作与剧论的基本特色 459
后记 486
附录 491
一 陈仁鉴上演、出版剧目系年 491
二 陈仁鉴和研究陈仁鉴的文章篇目 494
(一)陈仁鉴的文章篇目 494
(二)研究陈仁鉴的文章篇目 495
(1)研究《团圆之后》的文章篇目 495
(2)研究《春草闯堂》的文章篇目 495
(3)综论陈仁鉴生平道路创作的文章篇目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