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煤质学的内容和任务 1
第二节 煤的形成 2
第三节 煤的成因分类 11
第四节 聚煤条件和我国的主要聚煤时期 14
第二章 煤的工业分析和煤质的关系 20
第一节 煤的工业分析 20
第二节 煤中的水分对煤质的影响 22
第三节 煤中矿物质的赋存形态 28
第四节 煤的灰分及其对煤质的影响 33
第五节 煤的挥发分和煤化程度、煤岩组分的关系 36
第六节 煤的固定碳、挥发分、燃料比和煤化程度的关系 43
第三章 煤的元素组成 45
第一节 煤的元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45
第二节 我国煤的煤岩组分中的元素组成 53
第三节 煤的元素组成和煤质的关系 54
第一节 煤中硫的赋存形态 56
第四章 煤中的硫 56
第二节 煤中硫在煤加工利用过程中的动态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57
第三节 煤中硫的形成过程 60
第四节 我国不同时代煤中硫分分布规律 61
第五节 我国太原组和乐平组高硫煤中各种形态硫的相互关系 68
第五章 煤中微量元素及有害元素 74
第一节 煤中微量元素的来源 74
第二节 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况 76
第三节 煤中有害元素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79
第一节 各种基准的发热量及其间的相互关系 85
第六章 煤的发热量 85
第二节 煤的发热量和煤化程度的关系 93
第三节 利用工业分析结果计算煤的发热量 98
第四节 利用元素分析结果计算煤的发热量 105
第五节 我国主要动力煤矿区煤的发热量 107
第七章 煤的比重和煤的可选性 110
第一节 煤的比重与密度 110
第二节 煤的真比重和煤化程度、煤岩组分的关系 112
第三节 煤的可选性及影响可选性的因素 120
第一节 煤的抗碎强度和硬度 124
第八章 煤的其它物理性质 124
第二节 煤的可磨性 128
第三节 煤的导热性质 130
第四节 煤的电性质 133
第五节 煤的磁性质 134
第六节 煤的光学性质 136
第九章 煤的工艺性能 143
第一节 煤的结渣性 143
第二节 煤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 144
第三节 煤的热稳定性 147
第四节 煤的着火点及煤自然 148
第五节 煤的结焦性和粘结性 152
第十章 低煤化程度煤的特性 166
第一节 煤的透光率 166
第二节 煤中的腐殖酸 173
第三节 褐煤中的蜡及其分布规律 179
第十一章 煤灰特性 182
第一节 煤灰的组成 182
第二节 煤灰的熔融性 185
第三节 利用煤灰成分计算煤灰的熔点 191
第四节 煤灰的粘度 192
第五节 煤灰特性对工业用煤的影响 198
第十二章 煤质研究和煤质资料汇编 199
第一节 煤质数据的积累和整理 199
第二节 地质勘探中的煤质工作 200
第三节 生产矿井的煤质工作 204
第四节 煤质资料的汇编方法 205
第十三章 煤的分类 218
第一节 我国煤分类的概况 218
第二节 我国新的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220
第三节 硬煤的国际分类 229
第四节 新的国际煤分类方案 232
第五节 波兰新的煤分类方案 237
第六节 苏联的煤分类 240
附录 246
一、煤质分析中常用符号及代表的意义 246
二、一般煤质分析结果的各种基准的互换公式 249
三、煤炭发热量(卡/克)不同基准的换算公式 250
四、我国新的煤分类国家标准中各类煤的中英文名称对照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