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产业政策形成的基本逻辑:争辩中的思考 7
1.1 产业政策形成的逻辑必然性 7
1.2 产业政策形成的逻辑基点 12
1.3 产业政策:现代经济增长过程的产物 17
第二章 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21
2.1 产业政策神化:一种危险倾向 21
2.2 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中的导向作用 27
2.3 产业政策发挥导向作用的前提条件 31
2.4 产业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 33
第三章 产业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几组变量 37
3.1 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灵魂 38
3.2 经济体制模式:产业政策的骨架 39
3.3 一国的经济环境对产业政策的影响 41
3.4 产业发展状况与产业政策 48
3.5 产业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和逻辑顺序 50
第四章 产业政策的核心:促进创新 54
4.1 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因素 55
4.2 创新:产业结构有序发展的主动因 59
4.3 创新的政策思想含义 67
第五章 产业政策基调:协调 69
5.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结构的聚合质量 69
5.2 提高产业结构聚合质量的关键:协调 73
5.3 非均衡协调的政策思想 78
第六章 产业政策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82
6.1 两种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模式 82
6.2 不同类型产业政策模式的决定和功效 86
6.3 我国产业政策模式的转换 91
第七章 产业政策目标:选择的有效性 96
7.1 产业政策目标的设计 97
7.2 产业政策目标的认同 102
7.3 产业政策目标的有效选择 108
第八章 产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配合 112
8.1 产业政策手段的重新认识 112
8.2 产业政策手段选择的随机性特点 118
8.3 产业政策手段的最佳选择 123
第九章 产业政策调节方式 130
9.1 产业政策的计划调节方式 131
9.2 产业政策的市场调节方式 135
9.3 产业政策两种调节方式的有机配合 138
第十章 产业政策的组织机构:类型比较及评价 143
10.1 美、日产业政策机构形成的历史背景 144
10.2 美、日产业政策机构组织方式的各自特点 146
10.3 美、日产业政策组织机构的评价 150
10.4 我国产业政策组织机构的重建:初步设想 155
第十一章 产业政策效应分析 158
11.1 产业政策效应偏差:正常与非正常的定义 158
11.2 我国产业政策效应偏差实证分析 166
11.3 产业政策效应偏差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 172
12.1 产业政策体系的立论依据 178
第十二章 产业政策体系概述 178
12.2 产业政策体系的统一性 184
12.3 不同层次产业政策的配套运用 188
第十三章 产业结构政策(上):选择基准新假说 193
13.1 历史的启示:选择基准在政策实践中失效 193
13.2 选择基准失效的原因分析 196
13.3 选择基准对我国的影响,理论困惑与政策缺陷 199
13.4 新的选择基准的提出 202
第十四章 产业结构政策(中):战略产业的扶植培育 206
14.1 政策依据:主导产业政府 206
14.2 政策思想:争取动态比较优势 210
14.3 政策措施选择 212
14.4 政策难点及其解决办法 215
第十五章 产业结构政策(下):衰退产业的援助和调整 220
15.1 衰退产业:结构有序变动的产物 220
15.2 援助和调整政策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224
15.3 援助和调整政策的原则与标准 228
15.4 援助和调整政策的措施及其配合方式 231
第十六章 产业组织政策:两难的选择 236
16.1 产业组织的基本要求:规模经济 236
16.2 产业组织的活力:有效竞争 244
16.3 我国近阶段产业组织政策重点 251
第十七章 产业关系政策:一个被忽视的内容 260
17.1 产业关系的本质:利益关系 260
17.2 产业关系调整的前提:利益关系明朗化 264
17.3 产业关系调整政策:目标与手段 269
第十八章 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产业政策构想 274
18.1 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政策要求及其制约因素 274
18.2 产业政策新设计:原则性构想 283
18.3 新产业政策面临的困扰及其出路 287
主要参考文献 293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