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检验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惠黎主编;王继贵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117001704
  • 页数:329 页
图书介绍:供临床医学类检验专业用:本书分为三篇:生化检验的基础技术、生化检验中的酶学知识、常用生化检验项目的方法原理及其评价。

第一章 光谱技术 1

第壹节 分子的能级和分子光谱 1

第一篇 生物化学检验基本技术 1

第贰节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法 2

一、可见、紫外吸收光谱 2

(壹) 电子跃迁和吸收带 2

(贰) 吸收光谱和溶剂效应 3

(壹) Lamber-Beer定律的表达式 5

(贰) 吸光系数 5

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Lamber-Beer定律 5

(叁) 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 6

三、比色法 7

(贰) 有色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吸收 7

(叁) 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7

(肆) 比色方法和光电比色计 8

四、紫外分光光度法 12

(壹) 单组分的测定 12

(贰) 多组分混合物的测定 13

(叁) 紫外分光光度计 16

五、应用 17

第三节 比浊法和散射测浊法 18

一、 定量原理 18

二、影响散射光强度的因素 19

三、仪器简介 19

四、应用 19

五、测定时注意点 20

第四节 分子荧光光谱法 21

一、 分子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21

四、光电荧光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 22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22

二、定量关系和测定方法 22

五、应用 23

六、测定时注意点 24

第五节 原子吸收和火焰发射光谱法 25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 25

(壹) 基本原理 26

(贰) 定量关系和测定方法 27

(叁) 应用 28

二、火焰发射光谱法 28

(贰) 干扰与消除 29

(壹) 定量关系 29

(叁) 应用 30

第贰章 电化学分析技术 32

第一节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 32

一、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32

(壹) 离子选择电极的基本原理 32

(贰) 离子选择电极的分类 33

二、基本的离子选择电极 33

(壹) 晶体电极 33

(贰) 非晶体电极 34

(壹) 气敏电极 35

三、敏化的离子选择电极 35

(贰) 酶电极 36

四、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 37

(壹) 电极的响应范围及检测下限 37

(贰) 电极的选择性 37

(叁) 响应斜率和转换系数 38

(肆) 电极寿命 38

五、参比电极 38

(壹) 甘汞电极 38

六、离子选择电极法的测量仪器 39

(贰) 银-氯化银电极 39

(贰) 标准曲线法 40

(叁) 标准比较法 40

七、离子选择电极的定量方法 40

(肆) 标准加入法 41

八、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方法的误差 41

(壹) 电位的测量 41

九、离子选择电极法的应用实例 42

(贰) 血清中钾的含量测定 42

(壹) 血清中钠的含量测定 42

(肆) 滞后效应 42

(叁) 温度 42

(贰) 溶液的pH值 42

第二节 阳极溶出伏安法 43

一、电解过程 44

(一)分解电位 44

(二)超电位 45

二、极谱分析简介 45

(壹) 极谱仪与极谱图 45

(贰) 极谱分析的干扰因素及其消除 46

(壹) 预电解——富集 47

三、阳极溶出法的基本原理 47

(贰) 休止期 48

(叁) 溶出过程 48

四、阳极溶出法的工作电极 48

(壹) 悬汞电极 48

(贰) 汞膜电极 48

(肆) 比较标准法 49

(壹) 血清中铜的测定 49

陆、 应用实例 49

(叁) 标准加入法 49

(贰) 标准曲线法 49

五、定量方法 49

(贰) 血清中锌的测定 50

第叁章 层析技术 51

第壹节 概论 51

(贰) 层析峰 52

(壹) 流出曲线和层析图 52

二、层析法中常用的术语 52

(贰) 按层析的原理分类 52

(叁) 按操作形式不同分类 52

(壹) 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52

一、 层析法的分类 52

(叁) 基线 53

(肆) 保留值 53

(伍) 峰高和峰面积 53

(陆) 层析峰区域宽度 53

(壹) 分离度 54

三、层析法的基本理论 54

(贰) 柱选择性 55

(叁) 柱效 56

(肆) 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57

四、层析法的特点 57

第贰节 线层析法及薄层层析法 58

一、 基本原型 58

(陆) 展开方式的影响 59

(伍) 纸质的影响 59

(叁) pH值对Rr值的影响 59

(肆) 温度的影响 59

(贰) 流动相对Rr值的影响 59

(壹) 物质的化学结构 59

二、影响Rr值的因素 59

三、纸层析法的实验技术 60

(壹) 样品的预处理 60

(贰) 滤纸的选择 60

(叁) 点样 60

(肆) 展开剂的选择 60

(柒) 定性分析 62

(陆) 显色定位 62

(伍) 展开 62

(捌) 定量分析 63

四、反相层析法 63

五、薄层层析法的实验技术 64

(壹) 固定相与流动相及其选择 64

(贰) 薄层层析法操作技术 64

(叁) 薄层层析法的定性及定量 65

(肆) 应用 65

第三节 离子交换层析法 65

二、离子交换过程 66

(贰) 离子交换纤维素 66

三、离子交换层析技术 67

(壹) 离子交换剂的选择 67

(贰) 交换剂的处理、再生与转型 67

(叁) 柱的选择 67

(肆) 装柱及加样 67

(伍) 洗脱与梯度洗脱 68

四、离子交换层析的应用 69

第四节 凝胶层析法 69

一、基本原理 69

二、凝胶的种类和性能 70

(壹) 葡聚糖凝胶 70

(贰) 聚丙烯酰胺凝胶 71

(叁) 琼脂糖凝胶 72

(肆) 混合性凝胶 73

(贰) 凝胶的选择 74

(叁) 静水压、Vo和Vi的比值 74

(四) 样品的浓度和体积 74

(壹) 柱直径与长度 74

三、凝胶层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4

(叁) 用于分离提纯 75

(贰) 高分子溶液的浓缩 75

(肆) 用于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 75

四、凝胶层析的应用 75

(壹) 去盐 75

第五节 气相层析法 76

一、气相层析的一般流程 76

二、层析柱 76

(壹) 固定液 76

(贰) 载体 78

三、检测器 79

五、程序升温技术 80

(壹) 定性分析 80

六、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80

四、样品的衍生化 80

(贰) 瞬时甲基化 80

(壹) 硅烷化法 80

(贰) 定量分析 81

第六节 高效液相层析法 84

一、概述 84

二、高效液相层析仪 84

(贰) 液液分配层析法 85

(壹) 液固吸附层析法 85

一、离子交换剂 85

三、高效液相层析法的类型及其应用 85

(叁) 离子交换层析法 86

(肆) 梯度洗脱 87

第七节 亲和层析法 87

一、 概述 87

(贰) 配基 88

(叁) 配基的固相化 88

(壹) 基质 88

二、吸附剂的制备 88

三、亲和层析分离 91

(壹) 装柱和平衡 91

(贰) 亲和吸附或亲和结合 91

(叁) 亲和物洗脱 91

(肆) 再生 92

第肆章 电泳技术 93

第壹节 基本原理和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93

一、 基本原理 93

(叁) 溶液的离子强度 94

(贰) 溶液的pH值 94

(壹) 电场强度 94

二、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94

(肆) 电渗 95

第贰节 区带电泳技术 95

一、 滤纸电泳 96

二、薄层电泳 96

(壹)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96

(贰) 淀粉凝胶电泳 97

(壹) 琼脂或琼脂糖凝胶电泳 97

三、凝胶电泳 97

(贰) 硅胶、氧化铝等的薄层电泳 97

(叁)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98

第叁节 几种电泳新技术 102

一、 等电聚集电泳 102

(壹) 基本原理 102

(贰) 两性电解质载体及支持介质 103

二、转移电泳 104

(贰) 重力 106

(壹) 离心力 106

一、 离心分离的原理 106

第伍章 离心技术 106

第壹节 离心理论 106

(叁) 介质的摩擦阻力 107

(肆) 浮力 107

二、沉降系数 108

三、相对离心力和离心时间 108

四、离心机和转子的种类 109

第贰节 离心分离的种类 109

(壹) 速度区带离心法 110

一、 差速离心法 110

二、密度梯度离心法 110

(贰) 预制梯度等密度离心法 113

(叁) 自成梯度等密度离心法 113

三、离心法中转子及离心营的选择 114

(壹) 离心转子的选择 114

(贰) 离心管的种类和性能 114

(贰)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17

二、核酸分子杂交的重要材料 117

(壹) 样品核酸 117

第壹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117

第陆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117

一、 核酸杂交的结构基础 117

(叁) 探针 118

三、几种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120

(壹) Southern印迹技术 120

(贰) Northern印迹技术 122

(叁) 斑点杂交 122

(肆) 原位杂交 122

第贰节 核酸分子杂交在遗传病诊断中应用 122

三、DNA分析方法 123

(壹) 直接法 123

一、 基因诊断基本原理 123

二、人体细胞DNA提取、纯化与纯度鉴定 123

(贰) 间接法 125

第叁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检测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中的应用 127

一、 病毒的检测 127

(壹) 病毒核酸的提取 127

(贰) 病毒核酸的检测 128

二、寄生虫感染的检测 128

(贰) 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129

(壹) 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129

第柒章 生化检验中的自动化 129

一、 按反应装置的结构分类 129

第壹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种类 129

二、按同时可测项目分类 130

三、按仪器的复杂程度和功能分类 130

四、按测定程序可否改变分类 130

第贰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131

一、 流动式生化分析仪 131

(壹) 空气分段系统 131

(贰) 流动注入的非分段系统 133

(叁) 间歇非分段系统 134

二、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134

(壹) 典型分立式分析仪 134

(贰) 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135

(叁) 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135

第叁节 各类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功能特点和选用 136

一、 自动化程度 137

二、分析效率 137

一、 生物学测定法 138

三、工作范围 138

四、准确度及其它 138

第壹节 酶活力测定的基本知识 139

第二篇 生物化学检验中的酶学知识 139

第捌章 酶活力测定的一些理论问题 139

(壹) 酶促反应的两个阶段 140

一、 酶促反应的时间时程 140

(贰) 酶反应进程曲线和酶浓度曲线 141

二、按反应时间分类的酶活力测定方法 141

(壹) 定时法 142

(贰) 连续监测法 142

(壹) 酶单位 143

三、酶活力的表示法和计算 143

(叁) 平衡法 143

(贰) 酶活力单位的计算 144

第贰节 影响酶活力测定的一些技术因素 147

一、 样品处理的影响 147

(壹) 溶血 147

(贰) 抗凝剂 147

(叁) 样品储存 147

(壹) 温度 148

二、测定条件的影响 148

(肆) 样品稀释 148

(贰) pH 150

(叁) 缓冲剂 150

第壹节 基本动力学 152

一、 概说 152

第玖章 生物化学检验中的酶动力学 152

二、米孟氏动力学公式 153

(壹) 根据快速平衡学说推导 153

(贰) 根据恒态学说推导 154

(壹) Km 155

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应用 155

(贰) Km和kcab的意义 156

四、Km和Vm 的求取 157

(壹) 双倒数作图法 157

(贰) 其他作图法 158

第贰节 双底物动力学 158

一、 双底物反应机制的分类 158

(壹) 顺序机制 158

(贰) 乒乓机制 159

二、双底物动力学公式及参数的求取 160

(壹) 动力学公式 160

(贰) 动力学参数的求取 164

(一)计算v/Vm 165

(二)求取一定的v/Vm时两种底物的浓度和最佳比例 165

三、双底物动力学公式在酶活力测定中的应用 165

第叁节 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 168

一、 同位抑制作用的主要动力学类型 168

(壹) 竞争性抑制 168

(贰) 反竞争性抑制 169

(叁) 非竞争性抑制 171

(肆) 混合性抑制 173

(壹) Dixon作图法 174

二、抑制常数的求取 174

(贰) 二次作图法 175

三、底物抑制和产物抑制 176

(壹) 底物抑制 176

(贰) 产物抑制 177

第壹拾章 酶学分析 179

第壹节 工具酶 179

一、 工具酶的概念 179

二、常用工具酶及指示反应 180

(贰) NAD(P)+或NAD(P)H偶联的脱氢酶及其指示反应 180

(叁) 偶联H2O2的工具酶及其指示反应 181

三、工具酶的质量要求 183

第贰节 酶学分析的类型 184

一、 代谢物浓度的酶学分析 184

(壹) 终点法 184

(贰) 动力学法 186

二、酶活力测定的酶学分析 187

(壹) 偶联反应的基本动力学 187

(贰) 工具酶用量的计算 188

一、 固相酶的概念及特点 190

二、固相化方法概述 190

(壹) 吸附法 190

(贰) 包埋法 190

(叁) 载体共价结合法 190

(肆) 酶分子间共价交联 190

第叁节 固相酶 190

(壹) 固相酶柱 191

四、固相酶在生化检验中的应用 191

(壹) 反应专一性 191

(贰) 最适温度和最适pH 191

三、固相酶的性质 191

(叁) 底物亲和性 191

(贰) 固相酶管 192

(叁) 固相酶膜 192

二、同工酶的分类 193

(贰) 原级同工酶 193

一、 酶的多种分子形式和同工酶的定义 193

第壹节 同工酶的概念 193

第十一章 同工酶的分离与鉴定 193

(叁) 同一基因不同mRNA的同工酶 195

(肆) 次生性同工酶 195

第贰节 同工酶分离鉴定的常用方法 196

一、 电泳法 196

(壹) 区带电泳法 196

(四)评价 201

(三)凝胶层析法 201

(二)亲和层析法 201

(一)离子交换层析法 201

二、层析法 201

(贰) 等电聚焦电泳 201

三、免疫学法 202

(壹) 免疫抑制法 202

(贰) 免疫沉淀法 202

(叁) 免疫测定酶蛋白法 203

(伍) 利用某型同工酶特异性抑制剂 204

(肆) 利用不同型同工酶对底物的专一性和亲和性不同 204

四、动力学法 204

(陆) 联合利用同工酶的不同最适pH和不同底物K 205

(柒) 评价 205

五、热失活法 205

第三篇 常用生物化学检验的原理和评价 207

第壹拾壹章 血液蛋白质的测定 207

第壹节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测定 207

一、 总蛋白测定 207

(贰) 直接测定甘油法 208

三、血清甘油三酯的正常参考范围 208

(壹) 双缩脲法 208

(贰) 酚试剂法 208

(肆) 染料结合法 209

(叁) 紫外分光光度法 209

二、白蛋白测定 210

(陆) 折光测定法 210

(壹) 盐析法 210

(伍) 比浊法 210

(贰) 染料结合法 211

三、球蛋白测定 211

第贰节 纤维蛋白原测定 212

一、 凝血酶法 212

二、盐析法 212

第叁节 粘蛋白的测定 212

三、比浊法 212

一、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213

第肆节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测定 213

(壹) 比色法 214

(贰) 电泳及等电聚焦法 214

(叁) 离子交换层析法 214

二、糖化血浆蛋白的测定 215

(肆) 亲和层析法 215

(壹) TBA法 216

(贰) NBT法 216

(叁) 亲和层析法 216

第伍节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216

第壹节 氨基酸测定 218

(壹) 比色法 218

(贰) 滴定法 218

一、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218

第十三章 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218

二、氨基酸分别测定 219

(壹) 层析法分离体液氨基酸 219

(贰) 个别氨基酸及其代谢物的测定 222

第贰节 尿素氮测定 225

一、 二乙酰一肟法(直接法) 225

二、尿素酶法(间接法) 226

(壹) 纳氏试剂显色法 226

(贰) 酚一次氯酸盐显色法 226

(叁) 酶联法 226

(肆) 干片定量法 227

第叁节 尿酸测定 228

一、 氧化还原法 228

(壹) 磷钨酸法 228

二、尿酸酶法 229

(贰) 酶联比色法 229

(贰) 杂菲铁法 229

(壹) 紫外分光法 229

(叁) 酶联-紫外分光法 230

一、 肌酐测定 231

第肆节 肌酐与肌酸测定 231

(壹) Jaffe反应法 231

(贰) 酶联法 232

第伍节 血氨测定 233

一、 纳氏试剂显色法 233

(贰) 酶联法 233

(壹) Jaffe反应法 233

二、肌酸测定 233

二、酚-次氯酸盐显色法 234

三、酶法 234

第十四章 体液酶测定 236

第壹节 乳酸脱氢酶的测定 236

一、 LDH测定法的原理 237

(壹) 比色法 237

(贰) 分光光度法 237

二、LDH测定法的评价 237

第贰节 Υ-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238

一、 α-萘胺定时比色法 238

二、对-硝基苯胺连续监测法 239

一、 转氨酶测定的原理 240

第叁节 转氨酶测定 240

(壹) 谷草转氨酶 240

(贰) 谷丙转氨酶 241

(壹) 比色法的评价 242

二、转氨酶测定法的评价 242

(贰) 酶联一紫外连续监测法的评价 243

第肆节 肌酸激酶测定 244

一、 比色法 245

(壹) 利用顺向反应 245

(贰) 利用逆向反应 245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246

三、荧光法 247

第伍节 脂肪酶测定 247

一、 滴定法 248

二、比浊法 248

第陆节 胆碱酯酶测定 248

一、 以乙酰胆碱为底物 249

(贰) 指示剂测pH法 249

(叁) 剩余底物测定法——羚胺三氯化铁法 250

二、丁酰硫代胆碱法 250

第柒节 磷酸酶测定 251

一、 碱性磷酸酶 251

(贰) 磷酸苯二钠法 252

(壹) β-甘油磷酸钠法 252

(叁) 磷酸对-硝基酚法 253

(肆) 磷酸百里酚酞法 254

二、酸性磷酸酶 255

第捌节 5′-核苷酸酶测定 256

一、 测磷酸盐法 256

二、测腺苷法 257

第玖节 α-淀粉酶测定 257

一、 淀粉酶测定法的原理 258

(壹) 碘淀粉比色法 258

(贰) 小分子糖产物测定法 258

(叁) 染色淀粉法 259

二、淀粉酶底物和测定法的评价 260

(壹) 底物问题 260

(贰) 测定法的评价 260

(壹) 氧化亚铜法 262

一、无机化学试剂法 262

第十五章 糖类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262

第一节 葡萄糖的测定 262

(贰) 铁氰化钾法 263

二、邻甲苯胺法 264

(壹) 氧速率法 265

三、葡萄糖氧化酶法 265

四、己糖激酶法 266

(贰) 偶联比色法 266

五、固相酶多层干片法 267

第二节 乳酸测定 267

一、Barker与Summerson法 267

二、乳酸脱氢酶法 268

第叁节 丙酮酸测定 268

一、 比色法 268

二、乳酸脱氢酶法 269

第肆节 D-木糖测定 269

一、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271

第壹节 血清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测定 271

(壹) 化学试剂显色法 271

第十六章 血脂和血浆脂蛋白测定 271

(贰) 酶分析法 273

二、血清胆固醇酯测定 274

第贰节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275

三、血清总胆固醇的正常参考值 275

第叁节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277

一、 化学试剂法 277

(壹) 甘油三酯的溶剂提取 277

(贰) 甲醛的测定方法 277

二、酶分析法 279

(壹) 甘油激酶法 279

第肆节 血清载脂蛋白测定 281

一、 测定方法 281

(壹) 电泳法 281

(贰) 免疫法 282

二、载脂蛋白免疫分析法中存在的问题 282

(壹) 抗原问题 282

(贰) 抗体问题 283

(叁) 参考标准问题 283

第十七章 卟啉及其前体、胆色素以及肝排泄性染料的测定 284

第壹节 卟啉及其前体的测定 284

一、 卟啉的测定方法 285

(壹) 过筛定性测定性 285

(贰) 定量测定法 285

二、卟啉前体的测定 286

(壹) 尿中卟胆原过筛试验 286

(贰) ALA和卟胆原的定量测定 287

一、 胆红素测定 288

(壹) 重氮反应法 288

第贰节 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288

(贰) 分光光度法 289

二、胆素原及胆素化合物测定 290

(壹) 胆素原或胆素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290

(贰) 尿或粪中胆素原的欧氏反应测定法 290

第叁节 肝对染料的排泄试验 291

一、 磺溴酞钠滞留试验 291

(贰) 作磺溴酞钠滞留试验时的注意事项 292

(壹) BSP的测定方法 292

二、?青绿滞留试验 293

第十八章 血pH测定与血气分析 294

第一节 血pH和CO2分压测定 294

一、 基本理论 294

贰、 血pH电位测定法 295

(壹) 原理 295

(贰) 方法 296

(壹) 原理 296

三、血Pco2测定 296

(叁) 血pH的正常参考范围 296

(贰) 方法 296

(叁) 血Pco2的正常参考范围 298

叁、 派生引出的参数 298

(壹) 血浆实际碳酸氢盐 298

(贰) 血浆标准碳酸氢盐 298

(叁) 血浆CO2总量 298

(肆) 缓冲碱 298

二、血浆CO2总量测定量气法 299

一、 血浆碳酸氢盐滴定法 299

(伍) 碱超或碱欠 299

第壹节 血浆二氧化碳测定法 299

第贰节 血氧测定 300

一、 血氧分压测定 301

(壹) 原理 301

(贰) 方法 301

二、血氧饱和度测定 302

三、Pso测定 303

四、血氧含量与氧结合量测定——量气法 304

(一)荧光测定法 306

第壹节 肾上腺髓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306

一、 血浆儿茶酚胺的测定 306

第壹拾玖章 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306

(二)放射酶学测定法 308

二、尿液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308

(壹) 变肾上腺素(ME)和3-去甲变肾上腺素(NME)测定 309

(贰) vMA的测定 309

第贰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 310

一、 血浆皮质醇荧光测定 310

(贰) 尿液17-酮类固醇的测定 311

(壹) 尿液17-羟类固醇测定 311

二、尿液皮质类固醇测定 311

(叁) 尿液17-生酮类固醇的测定 312

第叁节 甲状腺激素的测定 313

一、 竞争性蛋白结合分析法 313

(壹) 原理 313

(贰) 一些影响因素 313

二、放射免疫分析法 314

(叁) 抗原的标记 314

(肆) 测定中的一些问题 314

(伍) 正常参考范围 315

三、非同位素免疫分析法 315

(壹) 间接法 316

(贰) 直接法 317

第肆节 蛋白质和肽类激素测定 317

二、放射免疫分析法 318

三、放射受体分析法 318

(壹) 基本原理 318

(叁) Scatchard作图法 319

(贰) 测定中的一些问题 319

四、免疫放射分析法 320

第二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322

第贰节 与质控有关的若干名词 322

一、 除误差以外的若干重要名词 322

二、误差 323

第叁节 质控材料和质控图的使用 323

一、 质控材料 323

(壹) 第一参考物质 323

二、质控图及其使用 324

(壹) Levy-Jenning质控图 324

(贰) 第二参考物质 324

(叁) 质控物质 324

(贰) Westgard质控处理规则 326

(叁) 分析失控时的处理 326

第肆节 临床生化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 327

一、 室间质量评价的组织形式 327

二、室间质量评价的步骤和统计方法 327

(壹) 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具体步骤 327

(贰) 室间质量评价结果的统计方法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