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原作者序译者的话第一章导言 1
大众传播;理论;有关媒介的若干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第二章科学方法 10
什么是科学方法?逻辑归纳与演绎;概括;假设;理论;法则;模式;调查研究;内容分析;实验;个案研究;统计;效度与信度。第三章科学模式与传播研究 26
什么是模式?模式的功能;对模式的评价;若于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与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模式,宣伟伯模式,纽科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利恩模式,格伯纳模式。第四章信息论 43
概念;信源;目的地;讯息;传递者;接收者;信号;渠道;编码和译码;渠道容量;反馈;有效信息;多余信息;噪音。信息论的应用;系统;把关人;功能性系统;结合而成的传播网;应用于测量易读性。第五章普通语义学——浅谈编码 52
编码;普通语义学的创立,柯日布斯基,约翰逊,早川一荣;语言的特性;语言的误用;表述的种类;关于客观报道的研究;对编码的启示。第六章易读性的测量 69
问题的提出;测量易读性的沿革;弗勒施;冈宁;易读性公式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第七章 内涵意义的测量:语义区分 83
问题的提出;内涵与外延的含义;语义区分理论的建立;语义空间;因素分析;运用区分以作比较;研究成果一斑;在报纸、广播上的应用。第八章宣传 102
后期研究的基础;定义与历史;宣传方法及其效能;媒介效果的“子弹论”。第九章理解与传播 117
选择性理解;译码;假设与理解;文化背景与理解;态度与理解;理解与大众传播;选择性接触(注意)与选择性记忆;潜意识感知。第十章群体与传播 131
基本群、参照群与偶然群;群体规范与压力;改变择食习惯;群体与政治态度;群体之促进改变;群体与大众传播。第十一章认知一致性与大众传播 144
一致论的见解与实例;海德的平衡论;纽科姆的均衡论;奥斯古特与坦南鲍姆的合谐论与媒介实例;对信源可信性的攻击;选择性注意,理解,否认或怀疑,选择性记忆;法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论;决策;被迫服从。第十二章关于态度改变的初步研究 155
劝服;卡尔·霍夫兰及其军队研究;态度的概念;只说一面与两面都说的讯息;耶鲁大学的传播研究项目;信源的可信性;惧怕心理的诉求;对反宣传的抗御。第十三章 关于态度改变的深入研究 174
卡茨的功能性探讨;麦圭尔的防疫论;态度与行为;勒平格的五种设计:刺激反应设计,引发动机设计,认知性设计,社会性设计,性格性设计。第十四章人际传播与媒介 195
对媒介威力的关注;选举研究;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新药的采用;关于意见领袖的研究成果;对两级传播说的批评;革新的推广;共同性,排他性,革新进程,个人心理过程,革新的属性;不同渠道的长处,渠道的结合运用,媒介讨论会。第十五章现代社会的大众媒 209
媒介的正、负功能;李普曼所谓人们脑海中的图景;媒介的不同效力;新闻编辑部内的社会控制;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的结合和媒介实例。第十六章报系与媒介合成体 234
报系;广播电台的集中;媒介合成体;现实的与潜在的弊端;媒介交叉所有制及其影响;改革的要求;一家为职工所有的获奖日报;反对日益集中的呼声;补救的建议。第十七章大众传播的效力 253
子弹论;有限效力模式;适度效力模式;信息寻求模式;从使用与满足角度进行探讨;形成议题的功能;文化规范论;强效力模式;媒介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电视暴力的影响。第十八章 纵览全局 276
韦斯特利—麦克利恩模式所概括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关于受传者、讯息内容、设计、效果、传播者的分析研究;相关学科。附录人名英汉对照表 283
术语英汉对照表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