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学入门》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贤涛著
  • 出 版 社: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5035·2782
  • 页数:155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什么是痕迹学 1

(一)生物痕迹和痕迹化石 1

(二)痕迹化石的特点 1

(三)痕迹化石常用名词 1

(四)痕迹化石的分类 2

二、研究痕迹学的意义 6

(一)古生物地层学意义 6

(二)古地理和古环境学意义 6

(三)沉积学意义 7

三、痕迹学研究史 9

(一)国外研究史 9

(二)国内研究史 10

四、痕迹学和均变主义(现实主义原理) 10

(一)历史的回顾 10

(二)“以古论今” 11

五、痕迹化石在找油中的应用 11

第二章 现代环境和现代生物活动对沉积物的影响 15

一、环境重塑 15

二、环境和相 15

三、环境分类 16

四、生物活动对底层沉积物的影响 17

五、生物活动和搬运作用 19

六、生物潜穴和成岩作用 19

七、生物潜穴和搬运作用 20

八、生物潜穴中溶液的对流 22

九、生物活动和底层性质 22

(一)潜穴清晰度与泥质底层性质 22

十、痕迹化石和成矿作用 23

(二)生物扰动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 23

(一)潜穴壁衬的黄铁矿化 23

(三)潜穴充填方式和底层性质 23

(二)生物扰动和底层微结构 23

第三章 群聚痕迹和古地理分带 24

一、滨海环境及其生物痕迹 24

(一)现代碎屑滨海环境和生物痕迹 24

(二)现代碳酸盐滨海环境和生物痕迹 26

(三)滨海岩岸带痕迹化石 28

(四)滨海沙岸带痕迹化石 28

(五)古代滨海环境举例 30

二、浅海环境及其生物痕迹 31

(一)现代浅海环境概况和沉积物特征 31

(二)浅海带痕迹化石 34

(三)浅海环境举例 36

三、半深海环境及其生物痕迹 37

(一)现代半深海环境及其生物痕迹 37

(二)半深海带痕迹化石 38

四、深海环境及其生物痕迹 39

(一)现代深海环境及其生物痕迹特征 39

(二)深海带痕迹化石 41

(一)相控制 42

(二)属种多样性的控制 42

五、痕迹化石时间和环境分布的控制因素 42

第四章 个体痕迹与地质信息 43

一、古网穴、皱饰迹与古水流方向 43

(一)古网穴、鳞网穴与深海水流方向 43

(二)皱饰迹与浅海水流方向 43

二、鸡尾穴与环境梯度 44

(一)鸡尾穴的形成环境和外形特征 44

(二)鸡尾穴个体大小和环境的关系 45

三、双管穴与底层面的加积和侵蚀 45

(一)双管穴提供的证据 45

四、瘤形穴与能量、盐度的关系 48

(一)瘤形穴的特征 48

(二)现代双壳动物沙螂(Mya)活动痕迹与底层面的加积和侵蚀 48

(二)瘤形穴与环境能量的关系 49

(三)瘤形穴与古盐度的关系 49

五、蠕虫痕迹与古土壤 50

(一)垂直型眼球构造和蠕虫 50

(二)蠕虫潜穴、蠕虫遗体空间与碳酸盐潮汐坪上古土壤的关系 50

六、蠕虫及后生动物的生物扰动与藻席形态的变化 51

(一)藻类生长与叠层石的形成 51

(二)生物扰动与叠层石形态 51

七、居住潜穴和古气候 52

(二)淡水沉积物的化学成岩作用与水深的关系 54

(三)淡水中的底栖大生物 54

第五章 淡水环境及其生物痕迹 54

(一)淡水沉积物的物理性质 54

一、淡水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底栖生物 54

二、淡水痕迹化石 55

(一)陆地痕迹化石特点 55

(二)河流痕迹化石 56

(三)网状河流的痕迹 56

(四)三角洲、湖泊、河流水道和冲积扇环境的痕迹 56

(五)非海相痕迹化石的鉴定 57

(二)不连续慢速沉积 60

(一)连续慢速沉积 60

第六章 痕迹化石与沉积作用 60

一、慢速沉积 60

二、快速沉积 62

(一)快速沉积实例 62

(二)快速沉积在无机构造方面的特征 62

(三)快速沉积在有机构造方面的特征 63

三、风暴沉积 64

(一)风暴特征 64

(二)现代风暴沉积特征 64

(三)风暴沉积类型及与其共生的痕迹化石 65

(四)风暴沉积的意义 66

四、浊流沉积和浊流事件前后的痕迹 67

(一)浊流事件前痕迹和冲击侵蚀(Shock erosion) 67

(二)浊流事件后痕迹和反递变 69

五、洪水沉积和洪积岩 69

六、无生物扰动和震积岩 70

(一)地震的能量传递 71

(二)地震岩的识别 71

七、稀有事件和灾变的现实主义 72

第七章 痕迹化石与地层划分对比 75

一、震旦纪痕迹化石 75

二、早寒武世梅树村阶(托莫特阶)痕迹化石 76

三、痕迹化石和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问题 77

四、后生动物痕迹化石的特点 79

五、三叶虫痕迹在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方面的意义 80

(一)三叶虫痕迹与其使用工具和着地部分的关系 80

(二)早古生代三叶虫痕迹简述 80

第八章 痕迹化石的岩芯研究 84

一、在岩芯中研究痕迹化石的意义 84

二、岩芯和露头 84

三、岩芯中的痕迹相 85

四、岩芯处理 85

五、岩芯中常见痕迹化石 86

第九章 痕迹化石形态分类 93

一、管形痕迹 93

二、U形痕迹 93

三、圆形和椭圆形痕迹 93

四、直形痕迹 93

五、枝形痕迹 94

六、星形痕迹 95

七、螺形痕迹 95

八、弯曲形痕迹 96

十一、具叉枝的弯曲形和蛇曲形痕迹 97

十、蛇曲形痕迹 97

九、环曲形痕迹 97

十二、网形痕迹 98

第十章 真假痕迹化石的辨别 99

一、物理成因的假生物痕迹 99

(一)水流在沉积物表面流动引起的 99

(二)流体穿过沉积物运动引起的 99

(三)闪电引起的 100

(四)边缘矿物颗粒引起的 100

(五)未岩化地层变形引起的 100

(一)差异沉淀引起的 101

(二)差异溶解引起的 101

二、化学成因的假生物痕迹 101

(六)干缩裂隙引起的 101

(三)硅化作用引起的 102

三、有机成因的假生物痕迹 102

(一)植物 102

(二)原生壳上的斑点 102

(三)原生壳上的肌痕 102

(四)印痕 102

(五)钻孔和掘坑 102

二、痕迹化石在环境分布上的演化 103

第十一章 生物痕迹的演化 103

一、痕迹与生物行为及个体发育的关系 103

三、造迹生物个体大小的演化 105

四、觅食格局的演化 106

第十二章 痕迹学研究方法 111

一、实验观察法 111

(一)无硬体骨骼的掘穴生物 111

(二)具硬体但不用硬体掘穴的生物 113

(三)用硬体掘穴的生物 114

(一)研究岩化沉积物中痕迹使用的技术 115

二、实用技术法 115

(二)研究未岩化沉积物中痕迹所使用的技术 116

(三)树脂浇铸潜穴技术 116

三、数学模式法 117

(一)颗粒的生物搬运模式 117

(二)潜穴内溶液的扩散模式 119

(三)潜穴内溶液的对流模式 120

(四)研究生物扰动数学模式的意义 121

参考文献 122

名词索引 129

图版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