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樊纲主笔杨仲伟,张燕生,袁刚明著
  • 出 版 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208018804
  • 页数:6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现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关系出发,分析多种宏观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0.导论: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实证分析 1

0.1 理论模型与现实背景 1

0.2 理论实证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5

0.3 经济哲学观与分析角度 9

0.4 理论基础:发展到今天的现代经济科学 13

0.5 几点说明与建议 15

第1篇 模型设定:公有制经济 17

1.公有制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19

1.1 公有制概念:基本经济关系 19

1.2 公有制中个人的二重规定性与公有权的基本矛盾 24

1.3 公有制的基本矛盾 25

1.4 公有权主体的基本职能 30

1.5 公有权主体=计划者=国家—政府 36

1.6 计划者的目标函数 41

2.各行为主体及其利益矛盾 46

2.1 行为主体与理性行为假设 46

2.2 个人 47

2.3 公有制的基层单位:地方和企业 51

2.4 利益目标、经济行为与利益矛盾 54

2.5 各种特殊利益矛盾 58

2.6 小结:公有权基本矛盾与各种利益矛盾 63

3.1 经济运行机制的概念 67

3.公有制的两种遏行机制 67

3.2 计划者主权机制 72

3.3 排除一种可能性:无计划者主权机制 77

3.4 多元主权机制 78

3.5 现实中的两种运行机制 84

3.6 小结:对若干理论概念的评价 87

第2篇 总需求分析 91

4.引论:收入分配与需求形成 93

4.1 总需求及其构成 93

4.2 公有制总需求分析的特征:收入分配决定总需求形成 95

4.3 总需求分析基本模型 97

4.4 国民收入的货币增广与总需求规模 104

4.5 公有制经济中的两种收入分配机制 111

4.6 其他有关理论的比较与说明 113

5.消费要求:收入幻觉消费理论 116

5.1 理论参照系:积累一消费最优比例 116

5.2 “收入幻觉”与个人高消费意向 119

5.3 个人收入的构成与形式 128

5.4 计划者主权机制下的收入分配 130

5.5 多元主权机制下的收入分配 135

5.6 消费需求的形成:储蓄倾向 144

5.7 小结 152

5.8 附录:收入幻觉消费理论的数理模型 153

6.投资需求:计划投资 162

6.0 引言 162

6.1 计划者的积累责任和积累意向 163

6.2 投资计划的偏差和投资需求波动 166

6.3 政府的高增长意向:国家主权机制下计划投资的长期单向偏差 174

6.4 “计划突变”和总需求膨胀 184

6.5 个人与计划者的矛盾和计划投资需求的形成 186

6.6 小结: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和总需求规模的决定 192

7.1 基层单位的“投资企望” 194

7.投资需求Ⅱ:兄弟竞争与基层投资 194

7.2 投资活动中基层单位之间的利益矛盾 204

7.3 双曲线模型,计划者主权机制下的投资争议 214

7.4 直接的兄弟竞争:多元主权机制下地方投资需求的形成 221

7.5 企业负债与企业的“间接货币发放权” 228

7.6 基层自主投资需求与总需求 232

8.投资需求Ⅲ:私人利益在公益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237

8.1 基本问题:公益经济决策的普遍性 237

8.2“公益投资的私人利益函数” 239

8.3 利益矛盾与投资规模的决定 241

8.4 小结:本章分析的一般意义 245

9.1 储蓄与利率 248

9.储蓄、利率与投资 248

9.2 投资需求的利率刚性 252

9.3 “利率杠杆”作用的不对称性 258

9.4 利率与总需求 259

9.5 公债 261

9.6 所得税 262

9.7 小结:几种计划者政策变量的综合分析 263

10.货币供给与总需求形成 267

10.1 统一性与从属性:公有制条件下货币供给体制的基本特征 267

10.2 中央银行的两种货币供给和调控机制 271

10.3 间接控制失效的原因与条件 273

10.4 货币供给机制与总需求形成 279

第3 篇 经济潜在总供给分析 285

11.引论:经济效率与经济活在总供给 285

11.1 问题的提出 285

11.2 与总供给水平相关的三个基本问题 289

11.3 经济效率 291

11.4 经济生产函数 294

11.5 技术潜在总供给与经济潜在总供给 300

11.6 实际总供给 306

12.劳动努力程度 313

12.1 劳动努力程度的概念 313

12.2 公有制下劳动者与管理者的基本特征 316

12.3 劳动者的基本行为方式 319

12.4 固定工资制度下的劳动努力程度递减趋势 322

12.5 收入可变条件下的劳动努力程度 324

12.6 生产责任制下劳动努力程度衰减的原因 329

12.7 小结:劳动努力程度与经济潜在总供给 332

13.资本利用效率Ⅱ:企业资本利用 335

13.1 计划者主权机制下的企业资本利用 335

13.2 承包经营责任制:留利过大化 345

14.资本利用效率:配置效率 350

14.0 引言:从资源配置角度考察资本利用效率 350

14.1 资源部门间配置的两个一般性问题 351

14.2 计划价格固定化与“合理亏损” 356

14.3 区域配置、技术配置和规模配置 367

15.创新程度 369

15.1 经济体制与创新程度 369

15.2 创新激励 371

15.3 创新空间 376

15.4 非生产性创新或“反创新” 378

15.5 小结: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380

第4篇 总供求缺口及其弥合 382

16.引论:总供求缺口 384

16.1 基本概念:总供求缺口或总量短缺 384

16.2 短缺的需求决定论 390

16.3 公有制经济中短缺的原因 393

16.4 超额总需求函数 400

16.5 均衡概念:行为均衡与变量均衡 406

16.6 总供求缺口的弥合:非均衡中的事后平衡 414

16.7 附录:固定的相对价格与总量短缺 416

17.被迫储蓄 419

17.1 一般概念:被迫替代 419

17.2 被迫储蓄 421

17.3 个人被迫储蓄的具体形成过程 429

17.4 平衡错觉和被迫储蓄的动态效应 434

18.1 货币数量方程 437

18.通货膨胀 437

18.2 摩擦性通货膨胀 440

18.3 基层推动型通货膨胀 450

18.4 政策变动与公众反应:预期实现型通货膨胀 453

18.5 小结 459

19.灰市交易与双轨价格制 463

19.1 灰市交易的基本关系 463

19.2 短缺集聚:无加价互惠交易 470

19.3 灰市加价:供给刚性与灰色通货膨胀的特殊效应 475

19.4 双轨价格机制 481

20.1 开放条件下的扩展模型 486

20.开放模型: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 486

20.2 国内短缺与进口需求 487

20.3 创汇动机、比较利益与短缺的弥补 492

20.5 外债及其利用 507

20.4 外贸竞争、外贸条件恶化与寻租活动 510

第5篇 短缺与增长 513

21.引论:短缺下的增长与过度增长 515

21.1 实际总供给与实际增长率 515

21.2 短缺条件下的无限制增长 518

21.3 短缺的社会经济负效益 523

21.4 总供给函数:短缺压力下的过度增长 527

21.5 过度增长 539

21.6 过热常态 543

22.资本成本递增、实际补偿不足与资本净增长率下降趋势 549

22.1 高增长过程中边际资本成本递增与动态低效率 549

22.2 过度增长中的资本补偿不足 554

22.3 国民收入的虚假增长与短缺的转移弥补 559

22.4 补偿不足与实际积累率的下降 562

23.过度增长中的“结构恶化” 570

23.1 总供求缺口与结构失衡 570

23.2 基础部门的特点与过度增长中发生基础瓶颈的必然性 573

23.3 比价关系与经济结构恶化 579

23.4 价格问题小结:不同的经济关系与不同的价格运动规律 585

24.经济调整 588

24.0 引言:经济调整的概念 588

24.1 经济调整的原因:过热增长的净效益曲线 589

24.2 经济调整的主体 597

24.3 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方式 602

24.4 经济调整中增长率的下降与经济波动 605

25.经济调整中的社会博弈 611

25.1 计划者主权机制下的调整 611

25.2 多元主权机制下的调整:社会博弈 612

25.3 小结:经济波动与机制变换 623

第6篇 机制变换与经济周期 628

26.公有制两种经济运行机制的交替变换 630

26.1 理论基础与理论假定 630

26.2 经济机制的社会效益函数 637

26.3 两种运行机制净效益函数的特征与机制选择 643

26.4 运行机制的交替变换 648

26.5 现实中的机制变换 652

27.机制变换周期说 659

27.1 公有制经济波动的典型形态 659

27.2 机制变换周期说:理论模型 663

27.3 初步的经验检验:中国的经济周期 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