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尚书的名称和篇数 1
第一章 尚书的名称 1
壹 书 1
贰 尚书 1
前言 1
叁 书经 2
第二章 尚书的篇效 4
贰 孔子作书说的起源和辨正 7
一 清代今文学家论孔子与书的关系 7
第一章 孔子序书说和作书说的演变 7
壹 孔子序书说的由来 7
第二编 尚书的整理 7
二 孔子作书说的批判 8
1 驳康有为说 8
2 孔子不作书的证明 10
第二章 孔子删书问题 12
第三章 儒家与书的整编 15
壹 儒墨引书与荀子 15
贰 六经的完成与尚书的整编 17
第一章 汉代伏生的传经 21
壹 伏书的篇数和篇目 21
一 伏书二十九篇篇数和篇目的探讨 21
第三编 尚书的发见 21
二 各说的批判 24
三 二十九篇篇目的论定 27
一 历史方面的记载和辨正 29
1 舜典在历史方面的记载 29
贰 尧典与舜典 29
2 分尧典下半篇为舜典辨正 30
二 从历代引经来观察 31
三 尧典和舜典本身的探讨 32
叁 ?陶汉与益稷 32
肆 顾命与康王之诰 33
第二章 尚书的今古文问题 35
第三章 古文尚书的发见 38
壹 孔壁所发见的古文尚书 38
一 关于孔壁古文尚书的记载 38
二 孔壁古文尚书的篇数 39
三 得书和献书的年代 44
四 两汉时孔壁古文尚书实际传诵篇数 48
贰 河间献王所得的古文尚书 49
叁 汉时后得的大誓 49
肆 西汉秘府所藏古文尚书 50
伍 张霸所献的百两篇尚书 50
陆 杜林所得的漆书古文尚书 51
柒 东晋梅赜所献孔安国古文尚书传 52
捌 齐姚方兴所造的孔传舜典与马郑王注本和各书所引经文异同 54
第四章 百篇书序的流传 61
壹 今古文尚书有无书序辨正 61
贰 书序作者的考定 63
叁 今本百篇书序的分析 65
肆 汉代百篇书序的编辑和流行 67
一 总说 67
二 张霸百两篇末的百篇书序 68
三 平帝末古文尚书家编定百篇书序 69
四 平帝末编定的百篇书序所具秦季百篇书序的成分 70
五 百篇书序与史记 71
六 百篇书序的流行时代 72
伍 汉儒编定的百篇书序与今传伪孔传所载百篇书序的异同 72
第四编 尚书的传授 75
第一章 两汉尚书的传授 75
壹 伏生今文尚书传授情形和在两汉诸经传习中最盛的原因 75
贰 孔安国古文尚书传授情形和在东汉兴盛的原因 78
叁 两汉尚书传授的综合研究*81+++一 概说 81
本表附注 82
本表凡例 82
二 两汉尚书传授表 82
三 两汉尚书立学表 84
四 两汉尚书著述表 85
第二章 两汉学风与尚书传授 92
壹 今文与古文的盛衰 93
贰 经说与家法的兴废 94
叁 博士与经师的别异 96
肆 通经范围广狭的变迁 97
伍 学风繁约的嬗变 98
一 天人感应思想的兴起和演变 99
陆 天人感应思想与汉代经学 99
二 五行思想的发生和发展 102
1 朴素的五行思想 102
2 五行思想的两个逻辑系统和形成时代 103
3 五行思想的宗教化和神秘化 104
4 邹衍与五行思想的发展 105
a 终始和主运 105
b 五德终始况与秦汉的政制 109
a 洪范与灾异 111
5 洪范与五行思想 111
b 尚书家与五行思想 112
6 五德终始说的质变与汉代的政制 114
a 董仲舒的五行思想 114
b 世经与五行相生说 115
三 东汉学者对于图谶的研究及共影响 118
四 五行思想的影响和批判 120
1 五行思想的影响 120
2 五行思想的批判 120
壹 魏时的郑学和王学 126
第三章 汉后尚书传授情况 126
贰 两晋博士与伪孔安国古文尚书传 127
叁 东晋以后的伪孔传与郑玄书注 131
第五编 尚书的真伪 133
第一 今文尚书的真伪 133
第一章 总说 133
第二章 东汉末以来对今文尚书的怀疑 135
第三章 尧典的整编时代 140
壹 近人对于尧典著作年代的探讨 140
一 帝典和稽古 141
贰 从内容上看尧典的整编时代 141
二 今本尧典是数次整编的结果 142
三 尧典里面多是春秋以后的文词 143
四 尧典里面的地理历法知识和制度都是以周秦间的社会作背景 146
五 尧典里面的周秦间思想和儒家思想 148
叁 今本尧典作于汉武帝时说的错误 150
一 总说 150
二 封建与郡县并存不是西汉才有的 151
三 邦字不是汉人所常用的字 152
四 十二州出于禹贡九州以后汉十三部以前 153
五 十二山与职方氏和秦始皇所祀名山 157
六 由巡守制度考证尧典和王制的成书先后 158
七 岱宗与四岳 160
八 五岳思想的发展 161
九 巡守制度与五行和统一思想 163
十 律字的意义和度量衡与尧典和王制 164
肆 总结 167
第四章 咎繇谟的整编时代 169
壹 关于禹贡的怀疑和探讨 173
第五章 禹贡的著作时代 173
贰 禹贡与九州 174
叁 九州名称的由来与禹贡作期的关系 177
肆 其他古籍所载九州与禹贡的异同 179
伍 从畿服制度考禹贡的作期 184
一 古籍所载的封建制度与禹贡的作期 184
二 禹贡五服与职方氏九服的异同 189
陆 墨子孟子记禹治水事与禹贡的异同 193
柒 铁的使用和产量与禹贡作期 194
捌 从全篇的体例和文辞方面看禹贡的著作时代 197
玖 总结 198
第六章 甘誓的作者和整编时代 200
第七章 汤誓的整编时代 203
第八章 般庚的著作和整编时代 204
壹 总论般庚的著作和整编时代 204
贰 般庚上篇本事释惑 206
第九章 高宗肜日的著作时代 209
第十章 西伯堪饥和微子的著作时代 211
一 今文有大誓三篇 213
壹 今古文都有大誓 213
第十一章 大誓的真伪 213
二 古文有大誓三篇 216
贰 大誓的篇数 218
叁 历代对大誓的怀疑 220
一 历代疑大誓说略 220
二 汉大誓真伪辨正 222
肆 经传关系 223
第十二章 牧誓的著作时代 226
第十三章 鸿范的著作时代 228
壹 历代疑金滕和错简问题 233
第十四章 金朦的作者和错简问题 233
贰 金滕被疑的原因 235
第十五章 康诰酒诰梓材的作者和著作时代 237
壹 学者对于康诰酒诰梓材作者的意见 237
一 成王封康叔所作说 237
二 周公称成王命封康叔所作说 237
四 武王封康叔所作说 238
贰 各家意见的批判 238
三 周公居摄称王封康叔所作说 238
一 各说的误点 239
1 成王封康叔所作说的误点 239
2 周公称成王命所作说的误点 239
3 周公居摄称王所作说的误点 240
4 武王所封说的误点 240
二 康浩作者问题的症结 241
叁 康诰分篇问题 245
肆 康诰错简问题 246
第十六章 雒诰的错简和鲁诰佚文 248
第十七章 鲜誓的作者和著作时代 250
第十八章 甫刑的著作时代 252
第十九章 文侯之命与文公之命的辨正 254
壹 文侯和文公均有命词 254
贰 义和二字的解释 254
叁 古籍关于文侯之命和文公之命的记载 255
肆 文侯之命和文公之命的主要区别 257
伍 文公之命有三篇 260
柒 余论 261
陆 总结 261
第二 古文尚书的直伪 264
第一章 总论 264
第二章 孔壁古文尚书的真伪 266
壹 疑伪孔传和晚书的影响 266
贰 清代今文学家的怀疑和他们的错误 269
叁 孔壁古文尚书与伪孔传经文 271
肆 各篇真伪的辨正 272
一 总说 272
二 舜典 272
三 弃稷 273
四 其他各篇 274
第三章 梅赜所献伪孔安国古文尚书传的经传真伪问题 276
壹 唐后诸儒的怀疑 276
一 唐宋 276
二 元 278
三 明 279
四 清 282
1 顾炎武 黄宗羲 282
2 朱彝尊 283
3 姚际恒 胡渭 284
4 阎若璩 285
5 阎若璩的影响 290
6 于懋浓 杨椿 惠栋 291
7 程廷祚 李惇 戴震 王鸣盛 江声 宋鉴 294
8 崔述 崔迈 296
9 孙星衍 296
10 丁晏 299
11 皮锡瑞 299
13 总结 300
12 疑伪古文的反应 300
贰 伪孔安国古文尚书传经传真伪的探讨 301
一 伪孔传传授无稽 301
1 正义所载两段晋书不见今本晋书 301
2 郑冲 302
3 苏愉 梁柳 臧曹 梅赜 303
二 伪孔传与孔安国和论语注 305
1 伪孔传与孔安国 305
2 伪孔传与孔安国和论语注 306
三 伪孔传篇数和篇目与孔壁古文尚书不合 307
四 晚书与今文尚书文体和文句不类 309
五 辨别伪孔传经文真伪的标准 316
六 伪孔传的由来和出现时代 324
1 伪孔传的由来 324
2 伪造孔说的时代 325
3 孔说的伪造者和汇编者 326
4 晋宋人引孔说 327
5 伪孔传的出现 327
1 宋儒疑伪孔传大序 330
2 科斗名词源流 330
七 伪孔传大序辨伪 330
3 隶古定原始 331
4 丘坟名词的意义和来源 331
5 伪孔传大序与汉书艺文志 332
6 伪孔传大序与古文官书 332
1 孔丛子的作者 334
甲 伪孔传与孔丛子的作者 334
八 伪孔传作者问题 334
7 伪孔传大序与伪孔传 334
乙 孔丛子和连丛子 335
丙 分析孔丛子以探讨它的作者时代 336
丁 分析连丛子以探讨它的作者时代 338
子 总说 338
丑 叙书 338
寅 与从弟书 340
卯 与子琳书和孔大夫与孔季彦问答 341
辰 叙世叙书等文与晋书孔愉传 341
巳 总结 342
2 皇甫谧 343
3 王肃 345
甲 王肃被疑的经过 345
乙 王肃书注与伪孔传 345
丙 王肃书注与郑玄书注 346
丁 王肃与孔子家语 346
子 历代学者疑王肃伪作家语 346
丑 今本家语不是汉代的旧面貌 347
寅 家语注与伪古文尚书 348
卯 家语后序与王肃 348
4 晋孔安国 350
5 孔晁 351
甲 我疑孔晁的经过 351
乙 孔晁与尚书义问和婚期辩难 352
丙 伪孔传与王肃说 353
丁 孔晁的时代与伪孔传的出现 354
戊 汲冢竹书的考绎与伪孔传 355
子 考绎汲冢竹书与古文复兴 355
a 古文形义和书法的研究 355
b 古文尚书的整理 357
c 传注古书 358
d 考绎汲冢竹书与汉儒传经的比较 359
丑 结论 361
叁 伪孔传经传的来源和在经学史上的评价 361
一 伪孔传经传的来源 361
1 经的来源 361
2 传的来源 364
二 伪孔传在经学史上的评价 366
第六编 尚书的存亡 369
第一章 总说 369
壹 汉魏石经的重要性 371
第二章 汉熹平一字石经尚书和魏正始三宇石经尚书 371
贰 汉魏石经的刊立和历劫 373
叁 汉魏石经的发见 376
肆 汉魏石经尚书与今本尚书经文的界同 380
第三章 伪孔安国古文尚书传本经文与尚书正义本经文 382
第四章 伪孔安国古文尚书传与马郑王书注在经文方面的异同 383
壹 马郑书注所据经本问题的探讨 383
贰 伪孔传木经文与马郑王书注奉经文的比较 388
第五章 尚书经文异同问题的总结 391
第六章 逸书(附尚书篇目表) 397
第七章 逸周书 434
壹 周书与汲冢周书 434
一 周书与汲冢周书名称的误混和两书的合并 434
二 汲冢周书篇数 436
三 汲家周书或周书一名周志 437
四 古文周书或古周书与今文周书 437
五 逸周书里所存汲冢周书成分 438
贰 周秦两汉人引周书 438
叁 今本逸周书各篇的类别与尚书的比较 439
肆 逸周书的真伪 442
伍 逸周书的著作时代 444
第八章 尚书今古文经说的存亡 447
壹 尚书经说的异同 447
贰 尚书古文经说的发展 448
叁 清儒辑夫和阐明尚书今古文经说的工作 449
肆 怎样辨别尚书今古文经说 451
一 周公请以身代武王 452
二 周公请以身代成王 453
三 风雷示变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