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克政等著
  • 出 版 社: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63608435
  • 页数:14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岩层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1

第一节 层状岩石的原生构造及确定顶底面的标志 1

一、层理 1

二、层面标志 1

三、生物标志 3

四、同生变形 4

第二节 岩层的产状 5

一、岩层的产状要素 5

二、水平岩层 6

三、倾斜岩层 7

四、直立岩层 8

第三节 地层层序及其接触关系 8

一、层序的概念 8

二、整合与不整合 8

三、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和非整合 10

四、不整合的分布 11

五、超覆、退覆和尖灭 13

第四节 不整合的识别和表示 15

一、确定不整合的标志 15

三、地下不整合的表示方法 16

二、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6

第五节 研究不整合的意义 19

第二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20

第一节 应力和地应力场 20

一、应力和应力状态 20

二、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 22

第二节 变形分析 24

一、变形和应变 24

二、岩石的变形阶段 26

一、围压 28

第三节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 28

二、温度 29

三、溶液 29

四、孔隙压力 29

五、时间 29

第三章 褶皱 31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31

一、褶皱的基本类型 31

二、褶皱要素 31

第二节 褶皱的几何形态 32

一、圆柱状褶皱和非圆柱状褶皱 32

二、褶皱的波长和波幅 32

三、褶皱形态分类 33

一、褶皱地质图分析 36

第三节 褶皱构造分析及其图件编制 36

二、褶皱剖面图的编绘 37

三、构造等值线图的绘制 39

第四节 褶皱的组合形式 40

一、长垣 40

二、雁列式褶皱 42

三、隔挡式和隔槽式褶皱 42

四、复背斜和复向斜 42

一、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 43

第五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43

二、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 44

第六节 褶皱形成的时代 46

一、角度不整合分析法 46

二、岩相和厚度分析法 46

第四章节理 48

第一节 节理的分类 48

一、几何分类 48

二、力学成因分类 48

三、节理组和节理系 49

一、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节理 50

第二节 节理分布的基本规律 50

二、与横弯褶皱有关的节理 51

三、节理与断层的关系 51

四、张节理在褶皱中的密集规律 52

第三节 节理的观测与研究 52

一、节理的观测 52

二、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53

三、常用节理图 54

四、利用节理恢复构造应力场 56

一、利用地应力资料评价地下节理 57

第四节 覆盖区节理研究方法 57

二、利用曲率评价构造节理 58

三、利用测井方法识别节理 60

第五章 断层 62

第一节 断层的几何要素 62

一、断层面 62

二、断盘 62

三、断层位移 63

第二节 断层的分类和组合类型 64

一、断层的分类 64

二、断层的组合类型 66

一、均匀介质中断层与主应力轴的关系 70

第三节 断层成因分析 70

二、正断层的成因分析 71

三、逆断层的成因分析 72

四、平移断层的成因分析 73

第四节 断层的标志 75

一、构造线的不连续 75

二、擦痕、阶步和纤维状晶体 76

三、断层破碎带和构造岩 77

四、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79

七、地貌标志 80

六、派生构造 80

五、牵引构造和逆牵引构造 80

八、地震时间剖面上的标志 81

九、重力异常平面标志 82

十、测井资料上的标志 82

十一、磁异常图上的标志 82

第五节 断层的观察与研究 84

一、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84

二、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 84

三、断层效应 85

二、生长断层的基本特征 88

一、生长断层的概念 88

第六节 生长断层 88

三、生长断层的成因 89

四、生长断层的研究方法 90

第七节 区域性大断裂 90

一、区域性大断裂的特点 90

二、裂谷 91

三、冲断—推覆构造 92

四、走向滑移断层 93

五、顺层滑脱或折离断裂 93

一、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 94

二、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94

第六章 大地构造的基本概念 94

第一节 地球内部的戈分 94

三、岩石圈和软流圈 95

第二节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发展 96

一、大陆漂移说的兴衰 96

二、海底扩张说的依据和要点 97

三、板块构造的提出 99

第三节 岩石圈板块及其几何特征 103

一、岩石圈板块 103

二、三联点 104

第四节 岩石圈板块边界及其构造作用 105

三、转换极 105

一、离散型边界 106

二、聚敛型边界 107

三、转换型边界 109

第五节 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111

一、地幔对流说 112

二、重力驱动的推-拉模式 112

第六节 地体构造 114

一、地体构造学说的研究简史 114

三、地体的分类 115

二、地体的概念 115

四、地体的来源 116

五、地体的发育过程 118

六、地体的破坏过程和变态:分裂和分散作用 119

七、环太平洋造山带地体概况 119

第七节 地壳基本构造单元 122

一、地裂带 122

二、造山带 123

三、坚稳带 126

三、构造盆地 128

二、沉积盆地 128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 128

第一节 盆地的概念 128

一、地貌盆地 128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特征 129

一、必须具备的地质条件 129

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129

三、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凹陷 129

四、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 130

第三节 盆地的分类 131

四、克拉通型 132

第四节 我国的含油气盆地 132

二、挤压造山带型 132

三、扭动型 132

一、伸展型 132

一、松辽盆地 133

二、华北盆地 134

三、鄂尔多斯盆地 138

四、四川盆地 140

五、塔里木盆地 141

主要参考文献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