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1
第一章 中国制作制度的发展 1
一、自然资源与经济特点 2
二、种植制度演变与现状 12
三、种植方式 16
四、限制因素 19
五、用地与养地结合 20
六、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 25
七、若干问题讨论 27
第二章 中国古代耕作制 35
一、古代耕作制的发展阶段 35
二、古代耕作制中的多作种植 39
三、古代耕作制中的土壤耕作技术 46
四、古代耕作制的典型经验 55
五、古代耕作制的继承与改革 63
第三章 作物布局 67
一、作物组成的发展 67
二、作物布局的地带性 71
三、作物布局的影响因素 74
四、粮食作物布局 88
五、经济作物布局 98
六、蔬菜、果树、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105
第四章 复种 108
一、中国复种在世界上的地位与特点 108
二、主要复种类型 110
三、潜力 128
四、复种的应用理论 130
第五章 间作与套作 134
一、中国间、套作的特点 134
二、类型与分布 136
三、作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151
四、间、套作技术要点 159
第六章 轮作与连作 165
一、中国轮作与换茬制度的发展 165
二、轮作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167
三、类型和模式 178
四、连作的形成、发展与应用 188
第七章 土壤耕作 195
一、中国土壤耕作技术的历史演变 195
二、各地区土壤耕作现状 198
三、抗旱保墒土壤耕作 205
四、水田土壤耕作 212
五、坡地土壤耕作 215
六、盐碱地土壤耕作 219
一、概念与由来 223
第八章 少耕与免耕 223
二、技术原理 225
三、目前国内少、免耕的主要类型 238
四、应用条件与展望 246
第九章 应地与养地结合 251
一、中国农业用地与养地结合的历史、现状和特点 251
二、用地、养地的途径和模式 254
第十章 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 259
一、农牧业的相互关系 259
二、中国农牧结合的历史演变与特点 261
三、中国农牧结合耕作制度发展前景 263
四、主要地区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类型与方式 265
第十一章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278
一、区划的原则、指标与命名 278
二、分区 281
一、世界屋脊上的农业 332
第十二章 青藏高原耕作制度 332
下篇 332
二、耕作制度 333
三、高原的水、温条件对耕作制度的影响和效应 335
四、耕作制度变革中的几个问题 339
第十三章 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区耕作制度 341
一、温带草原气候特征的农业自然条件 341
二、以传统有机农业为基础的耕作制度 342
三、作物种群的生态适应性 344
四、农田生产潜力与耕作制度的发展 346
第十四章 北部低高原易旱区耕作制度 349
一、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地带 349
二、旱作为主体的耕作制度 351
三、生产潜力与发展 356
一、昔日“北大荒”,今日“米粮仓” 361
第十五章 东北平原丘陵区耕作制度 361
二、耕作制度的演变 363
三、现行的几种耕法 367
第十六章 西北干旱灌区耕作制度 373
一、荒漠中的绿洲 373
二、耕作制度现状、特点及问题 377
三、展望与讨论 385
第十七章 黄淮海地区耕作制度 388
一、中国文明摇篮与最大的平原 388
二、种植制度 392
三、养地制度 400
四、发展 404
第十八章 西南高原山地耕作制度 408
一、高原山地立体农业 408
二、耕作制度的现状与特点 410
三、主要耕作制度类型分析 418
四、展望 427
第十九章 江淮平原丘陵耕作制度 430
一、南北过渡,水旱兼有 430
二、耕作制度的演变 432
三、麦、稻两熟分析 435
第二十章 四川盆地的耕作制度 441
一、“天府之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耕作制度 441
二、耕作制度的主要类型 447
三、典型耕作制度及其评价 449
四、四川盆地耕作制度的发展 457
第二十一章 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区耕作制度 460
一、江南水乡的农业特色 460
二、耕作制度的演变 461
三、主要种植制度的评价 464
四、养地制度的特点 472
二、垂直地带特性的耕作制度 476
一、水热资源丰富的中亚热带丘陵山地 476
第二十二章 东南丘陵山地耕作制度 476
三、多样化的多熟制 479
四、耕作制度的综合发展 481
第二十三章 华南丘陵平原耕作制度 483
一、亚热带兼热带地区的耕作制度 483
二、多种类型的多熟制 487
三、耕作制度的新发展 502
第二十四章 耕作制度研究方法 509
一、作物布局研究方法 509
二、复种的研究方法 516
三、间作套作研究方法 522
四、轮(连)作的安排与效益分析 527
五、土壤耕作研究方法 529
六、耕作制度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 531
七、耕作制度优化设计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