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涟水的建立和革命活动的开展 1
第一节 革命思想在涟水的传播 1
第二节 中共涟水特别支部的建立 2
第三节 小刀会暴动和对“特支”的影响 3
第四节 中共涟水县委的建立 4
第五节 “八一”暴动 7
第六节 党组织的恢复和坚持斗争 11
第七节 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2
第二章 涟水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4
第一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4
第二节 涟水党组织的重建和发展 17
第三节 民众抗日武装的建立与淮河大队 19
第四节 涟水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23
第五节 武装保卫根据地 25
第六节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9
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 32
第三章 奋力反“扫荡”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5
第一节 做好反“扫荡”准备工作 35
第二节 军民协力反“扫荡” 37
第三节 粉碎日伪“治安肃正” 41
第四节 党内交通和敌军工作的开展 42
第五节 开展军事反攻 扩大解放区 45
第六节 高杨战役 47
第七节 整风和大生产运动 50
第八节 根据地的参军运动 53
第九节 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55
第四章 军民同心保卫涟水城 59
第一节 巩固民主政权 实行土地改革 59
第二节 第一次涟水保卫战 62
第三节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 66
第四节 全民动员 支援前线 67
第五章 坚持敌后斗争 迎接反攻 69
第一节 坚持敌后斗争 69
第二节 配合主力反攻 积极收复失地 73
第三节 土改复查和整党运动 76
第四节 攻克涟城 全县解放 79
第五节 生产自救 战胜灾荒 80
第六节 奋力支援淮海战役 81
第七节 抽调干部南下 接管新解放区 83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85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 85
第二节 生产自救和工农业的恢复发展 86
第三节 “三反”“五反”运动 89
第四节 “三大运动”及其他社会改革 90
第五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 94
第六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7
第七节 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98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和曲折探索 102
第一节 贯彻中共八大精神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102
第二节 整风反右运动 104
第三节 “大跃进”运动 107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111
第五节 “三反”运动与农村政策的调整 114
第六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17
第七节 高沟事件 120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124
第一节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124
第二节 造反派夺权与内乱 126
第三节 成立涟水县革命委员会 128
第四节 “斗、批、改”以及一系列政治运动 130
第五节 干部下放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32
第六节 涟水县“农业学大寨”运动 134
第七节 涟水县“工业学大庆”活动 136
第八节 各项事业的艰难发展 139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 141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141
第二节 拨乱反正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142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 145
第四节 农村经济改革和全国绿肥会议在涟水召开 148
第五节 落实企业生产责任制 152
第六节 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154
第七节 加强党风建设 从严治党 157
第十章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建设小康涟水 160
第一节 实施“三百”工程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60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 改造中低产田 162
第三节 推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163
第四节 盘活存量 改革企业经营机制 164
第五节 加快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 167
第六节 引资办学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168
第七节 开展邓小平理论学习和“三讲”教育活动 170
第十一章 与时俱进 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172
第一节 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先进性教育活动 172
第二节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 173
第三节 抓改制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175
第四节 取消农业税费减轻群众负担 177
第五节 创建文明卫生城市 178
第十二章 跨越赶超 建设和谐富裕新涟水 181
第一节 科学确立跨越赶超的涟水目标 181
第二节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182
第三节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187
第四节 资源整合彰显教育优势 191
第五节 民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192
第六节 社会和谐奋进局面形成 195
第七节 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