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础因素 3
第一章 地理环境 3
第二章 自然基础 6
(一)景观的演变 6
第一节 造山运动和海侵 6
第二节 裂谷的形成 9
第三节 主要岩石(见图1.3) 10
第四节 裂谷的更新世 12
第五节 沿海平原的演进 13
第六节 现代海岸线 16
(二)气候及其后果 19
第一节 气团及其运动 19
第二节 气温 23
第三节 降雨和干旱(见图1.10) 25
第四节 太阳能 27
第五节 气候区 28
第六节 土壤 29
第七节 植被(见表1.6) 32
第二部分 以色列国 36
第一章 边界和边界问题 36
第二章 人口和居民点 40
第一节 人口的变化 40
第二节 教派 43
第三节 人口的分布 46
第四节 农村居民点 49
第五节 城市化 58
第六节 发展镇 61
第三章 土壤和水 64
第一节 土壤、水土保持和垦荒 64
第二节 水源和水利发展 68
第四章 农业 78
第一节 概况 78
第二节 气候的影响 84
第三节 经济考察 86
第四节 农业部门 89
第五章 矿业,工业,服务业,对外贸易 97
第一节 矿业 97
第二节 工业 103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资本输入和对外贸易 109
第六章 道路网 116
第七章 经济结构① 122
第三部分 区域 127
第一章 区划原则 127
第二章 北部——内部差别悬殊的区域 129
第一节 约旦河及其河谷——水源财富 130
第二节 上加利利——一个山区的问题 146
第三节 下加利利的丘陵和盆地(见图3.6) 154
第四节 耶兹里勒谷地及其分支 162
第五节 加利利的海岸 166
第六节 卡麦尔山脉 172
第七节 海法——以色列的主要港口 178
第三章 中部——国家的心脏地带 187
第一节 沙朗平原——柑桔和城市化 188
第二节 犹太平原(见图3.15) 195
第三节 雅尔贡—阿亚隆地区(见图3.16) 204
第四节 大城镇群——特拉维夫 207
第五节 塞费拉——过渡地区(见图3.15,原书221页) 223
第六节 耶路撒冷 225
第四章 南部——移殖的边疆 246
第一节 内格夫北部——开拓的边地 249
第二节 褶皱山地 254
第三节 死海—矿物贮藏所① 257
第四节 内格夫中部无人区 262
第五节 内格夫的古代农业 267
第六节 阿拉伯谷地及其潜力 270
第七节 埃拉特——通往印度洋的大门 274
第八节 结论 280
第四部分 军事管制区 281
第一章 1948年到1967年的发展 281
第一节 约旦河西岸 282
第二节 加沙地带 285
第二章 地区 288
第一节 犹地亚和撒马利亚 288
第二节 加沙地带 309
索引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