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
二、研究现状 3
(一)国内学者研究路径的总体概括 3
(二)国内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及代表观点 5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14
(四)小结 18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19
(一)主要内容 19
(二)结构 20
四、对一些术语的说明 21
第一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性质理论的历史凸显和时代回应 23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水火不容的两端? 23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兼容性论争 24
(二)意识形态与科学统一的道路探寻 27
二、意识形态与列宁:负重前行的背叛者? 29
(一)无尽的遗憾:《德意志意识形态》缺位说 31
(二)文本的误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引导说 33
(三)不得已的选择:现实实践驱使说 34
三、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极权统治下的思想奴役? 36
(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碰撞 37
(二)一元与多样的较量 39
四、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非此即彼的选择? 4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后引发的忧虑 43
(二)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的冲动 45
小结 47
第二章 路径依赖下的用语惯性:哲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49
一、意识形态的出场及其命运流变 49
二、论战概念: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体系 53
(一)宗教批判的虚妄 55
(二)思想的“激进”与政治的保守 58
小结 62
第三章 阶级斗争的重要战场:政治学语境中的思想领导权争夺 65
一、一般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65
(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66
(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何以居于主导地位? 69
(三)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特点 74
二、潜在概念:革命阶级的思想体系 75
(一)革命意识形态的内涵 76
(二)革命意识形态所采取的形式 78
(三)革命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 81
小结 84
第四章 地形学的隐喻:社会结构语境中的位置判断 85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意识形态的进一步阐释 85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并不说明意识形态永恒 89
三、几种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意识形态的否定理解及其剖析 91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指错误的意识? 91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阻力? 95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专属于资产阶级? 97
小结 100
第五章 术语的“隐退”:日常生活语境中的拜物教批判 101
一、拜物教的产生:属性的错认 102
(一)商品拜物教 104
(二)货币拜物教 106
(三)资本拜物教 107
二、拜物教的社会影响:保护资本主义 110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化 110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化 112
(三)工人阶级批判精神的淡化 114
小结 118
第六章 马克思视阈中的虚假意识形态及其解读的方法论思考 123
一、马克思视阈中的虚假意识形态及其表现 124
(一)虚假性之一:对生活世界的“颠倒” 124
(二)虚假性之二:曲解或撇开人类史,陷入永恒性的幻想 128
(三)虚假性之三:阶级利益的异己性 131
(四)虚假性之四:浅尝辄止避重就轻的探讨 134
二、解读马克思视阈中意识形态性质的方法论思考 137
(一)正本与副本:“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137
(二)真理与价值:意识形态与阶级发展之关系 145
(三)“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我们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 152
(四)自谦与反讽:“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157
(五)词句与精神实质: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主旨与诉求 162
第七章 未竟的思考:摆脱“虚假意识”宿命的路径探索 170
一、不断回应时代课题,提升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171
(一)向时而思:马克思主义取得话语权的重要依据 171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原则 174
二、阶级性话语与人类性话语的统一,提升意识形态的统摄力 176
(一)无产阶级的解放是真正的人的解放 177
(二)人类解放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 179
(三)意识形态要处理好话语创新与话语延续的关系 181
三、宣传教育与环境治理的互动,促进意识形态的现实化 184
(一)宣传教育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185
(二)意识形态现实化的着力点 187
四、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结合,促进意识形态的自我发展 193
(一)意识形态批判性的重要意义及其主要要求 193
(二)自我批判的重要性及着力点 196
结语 200
参考文献 202
索引 209
后记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