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城市、城市科学、城市学 1
第一节 城市 2
一、什么是城市 2
第一节 城市的中心作用 27 6
二、城市的特征 6
三、城市与乡村 14
第二节 城市科学 22
一、城市社会学 23
二、城市经济学 25
三、城市地理学 26
四、城市规划学 27
五、城市生态学 28
理论基础时代背景诞生标志 41
第三节 城市学 41
一、城市学的孕育 42
二、城市学的诞生 45
三、城市学的成长 50
第二章 城市的发生与发展 56
第一节 远古城市的起源 57
一、艰难的孕育 57
二、与古文明相伴 59
三、城邦和都邑 62
第二节 中古城市的发展 67
一、由“城”而“市”的转变 67
二、东西方的差异 72
三、城市国家与城市同盟 77
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产生 80
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81
二、旧城更新与改建 83
三、新大陆上的格状城市 86
四、城市系列中的“畸型儿” 88
第四节 现代城市的形成 90
一、城市问题的加剧 91
二、卫星城——分散主义的对策 92
三、集中主义的对策 95
四、“分散”与“集中”的统一 97
五、新城运动 101
第五节 未来城市设想 104
第三章 城市化 109
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 109
一、产业革命与城市化 111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 111
二、人口增殖与城市化 113
三、特殊的动力因素 114
第三节 城市化的进程 115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15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117
三、效区与农村的城市化 119
第四节 城市化的特性 120
二、城市化的区域性 121
一、城市化的世界性 121
三、城市化的连续性 127
一、主要指标法 128
第五节 城市化的量度 128
二、复合指标法 129
第六节 城式化 130
一、经济结构的综合化 130
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131
三、乡村布局的规范化 132
四、生活方式的城式化 133
五、乡村文明化 133
第七节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134
一、郊区化 134
二、从郊区化到逆城市化 136
三、逆城市化的后果 137
第八节 反城市化和超城市化 138
一、反城市化 138
二、超城市化 140
第四章 城市的结构与功能 142
第一节 城市:人类生态系统 142
一、“系统”的概念 142
二、“生态”的涵义 144
三、生态系统 146
四、城市生态系统 147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49
一、城市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149
二、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151
三、城市是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运转快的大开放系统 152
四、城市是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弱的生态系统 154
五、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156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157
一、社会结构 158
二、人工结构 168
三、资源结构 175
四、环境结构 184
第四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189
第五节 城市生态位势的分析 199
第五章 城市的规模与等级 207
第一节 城市的规模 209
一、人口规模 210
二、用地规模 214
三、活动规模 216
四、辐射规模 218
第二节 城市的容量 222
一、自然丰度和地区(或城市)容量 222
二、生产发展和经济门槛 224
三、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 225
一、按地位划分的等级 227
第三节 城市的等级 227
二、按规模划分的等级 228
三、等级模式 230
第六章 城市的形态与格局——城市的外观 234
第一节 环辐状——传统的模式 236
第二节 棋盘状——东方的思想 240
第三节 星楔状——历史的过程 245
第四节 条带状——自然的安排 253
第五节 组团状——地形的影响 256
第六节 理论模式 257
一、同心圆学说 257
二、扇形学说 259
三、多核理论 260
第七章 城市的性质与职能——城市的内涵 263
第一节 城市的性质 264
一、可变性——历史的观点 265
二、规划性——未来的预测 267
第二节 城市的职能 270
一、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 270
二、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 271
第三节 城市的分类 272
一、工业城市 273
四、县镇 274
五、特殊职能的城市 274
三、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 274
二、交通港口城市 274
第八章 城市的中心作用与城镇体系 276
一、政治中心 278
二、军事中心 279
三、经济中心 279
四、科学、教育和文化中心 281
第二节 城镇体系 282
一、中心城市 282
二、小城镇 284
三、城镇体系 287
一、一些基本概念 292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 292
二、六边形市场区 293
三、中心地体系 296
第九章 城市问题与对策 299
第一节 城市问题的缘起 300
一、“摊大饼”与“挤豆腐” 300
二、城市合理规模 302
三、城市发展方针 304
第二节 服务设施问题 306
一、住房困难 307
二、交通拥挤 308
第三节 劳动就业问题 309
一、失业与半失业 310
第四节 环境保护问题 312
二、贫民窟与棚户区 312
一、城市膨胀和农田减少 313
二、工业污染与环境恶化 314
第五节 社会问题 315
一、社会责任感缺乏 315
二、种族与社会争端 316
第六节 管理问题 317
一、管理机构 317
二、管理人员 319
第十章 面临现代化的城市规划 321
第一节 计划、规划和城市规划 322
一、计划与规划 322
二、城市规划 323
第二节 城市规划思想史 325
一、权威派规划思想 325
二、功利派规划思想 326
三、空想派规划思想 327
四、浪漫派、技术派和有机派的规划思想 329
五、现代的规划思想 330
第三节 我国现行城市规划程序 331
一、我国城市规划简史 331
二、城市规划资料的调查 332
三、城市规划资料的分析 335
四、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 337
第四节 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程序 342
一、全新的规划观念 343
二、目标、任务和对象的确定 345
三、预测模型和规划模型的建立 346
四、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348
五、规划方案的实施 352
第十一章 城市管理的科学化 355
第一节 概念、原理和方法 356
一、基本概念 356
三、基本方法 362
第二节 城市行政管理 363
一、行政组织 363
二、管理职能 365
三、体制形式 367
第三节 城市经济管理 373
一、城市工业的管理 373
二、郊区农业的管理 376
三、商业服务业的管理 377
四、财政金融的管理 378
第四节 城市建设管理 381
一、用地及房地产的管理 381
二、城市交通的管理 386
三、公用事业的管理 391
四、环境及绿化的管理 395
二、基本原理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