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房屋隔震和消能减震的设计思想 1
1.1.1 抗震措施 1
1.1.2 结构抗震、隔震和消能减震控制的对比分析 2
1.1.3 隔震结构 2
1.1.4 消能减震 3
1.2 消能减震阻尼器的分类 4
1.2.1 被动控制用的消能阻尼器 4
1.2.2 被动控制消能阻尼器总结及本书考察的出发点 9
1.2.3 U型金属阻尼器 9
1.3 本书的研究目的 9
第2章 单平面准直线消能减震系统的构造 11
2.1 基本构造 11
2.2 单平面准直线消能减震系统的结构特点 12
2.3 受压支撑构件的变形 13
2.4 总结 16
第3章 刚度力学模型的建立 17
3.1 U型阻尼的刚度 17
3.1.1 U型阻尼力学模型Ⅰ 17
3.1.2 U型阻尼力学模型Ⅱ 19
3.2 消能阻尼子系统的刚度 21
3.2.1 类型Ⅰ的刚度 21
3.2.2 类型Ⅱ的刚度 22
3.3 消能子系统的水平刚度 23
3.4 非耗能支撑子系统的水平刚度 24
3.5 准直线消能减震结构的水平刚度 25
3.6 考虑连接板弯曲变形的消能子系统的刚度 25
3.6.1 U型金属阻尼的刚度矩阵 26
3.6.2 消能子系统的刚度矩阵 27
3.7 总结 29
第4章 屈服荷载 30
4.1 不考虑连接板弯曲刚度的准直线消能减震结构的水平荷载承载力 30
4.1.1 类型Ⅰ的水平荷载承载力的推导 30
4.1.2 类型Ⅱ的水平荷载承载力的推导 31
4.2 考虑连接板弯曲刚度的准直线消能减震结构的水平荷载承载力 32
4.2.1 U型阻尼端部的节点荷载 32
4.2.2 类型Ⅰ的荷载承载力推导 34
4.2.3 类型Ⅱ的荷载承载力推导 34
4.3 结论 35
第5章 全塑性崩坏屈服荷载承载力 36
5.1 类型Ⅱ的塑性崩坏荷载 36
5.2 类型Ⅰ的塑性崩坏荷载 39
5.3 结论 40
第6章 循环荷载试验 41
6.1 试验体 41
6.2 加载方案 44
6.3 数据测量 45
6.4 试验体的刚度和承载力 45
6.5 实验结果 47
6.5.1 荷载-变形关系 47
6.5.2 初始预拉力对支撑构件(钢拉杆)应变的影响 51
6.5.3 U型阻尼的变形和应变响应 52
6.6 连接板弯曲刚度的影响 54
6.6.1 刚度分析 54
6.6.2 承载力分析 54
6.7 结论 55
第7章 安装有准直线消能减震结构的框架结构的塑性设计 56
7.1 框架崩坏机构的分析 56
7.1.1 准直线消能减震结构配置类型Ⅰ 56
7.1.2 准直线消能减震结构配置类型Ⅱ 58
7.2 梁腹板剪力分析 60
7.2.1 消能减震结构配置类型Ⅰ 60
7.2.2 消能减震结构配置类型Ⅱ 61
7.3 结论 62
第8章 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63
8.1 有限元模型的精确度 63
8.1.1 有限元模型 63
8.1.2 有限元分析条件 63
8.1.3 荷载-变形关系 65
8.2 有限元分析框架 65
8.2.1 框架的基本组成及理论分析 65
8.2.2 关于塑性设计的分析 67
8.3 有限元数值解析模型和解析条件 68
8.4 数值分析结果 69
8.4.1 层间剪力-层间变形角关系曲线 69
8.4.2 塑性破坏机构的分析 69
8.4.3 梁腹板剪力分布 71
8.4.4 梁构件和U型阻尼的应力分布 71
8.4.5 U型阻尼应变响应 72
8.5 讨论 73
8.5.1 剪切型框架模型的解析分析 73
8.5.2 连接板视为刚性板时的解析分析 74
8.6 结论 74
第9章 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性能数值有限元分析 75
9.1 U型阻尼单轴弹簧模型的转换 75
9.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76
9.2.1 门型框架 76
9.2.2 安装有准直线消能减震结构的门型框架 78
9.2.3 讨论 79
9.3 3层3跨平面框架的地震荷载动力解析 80
9.3.1 框架设计 80
9.3.2 数值分析模型和条件 82
9.3.3 数值分析结果 82
9.4 支撑构件钢拉杆刚度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87
9.5 结论 88
第10章 梁柱偏心节点时消能减震结构的配置方案 89
10.1 H型梁柱偏心节点的立体钢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90
10.1.1 立体钢框架 90
10.1.2 有限单元数值分析 91
10.1.3 数值分析结果 92
10.1.4 总结 97
10.2 跨越多层配置消能减震结构的框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97
10.2.1 有限元模型 97
10.2.2 数值分析结果 98
10.3 总结 99
第11章 结论 100
参考文献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