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电子吸收光谱 1
§1.1 概述 1
§1.1.1 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 1
§1.1.2电磁辐射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8
§1.1.3分子的转动、振动和电子吸收光谱 10
§1.2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 14
§1.2.1电子跃迁的类型 14
§1.2.2生色团 17
§1.2.3 助色团 28
§1.2.4 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 31
§1.3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 35
§1.3.1配位体微扰的金属离子d-d电子跃迁和f-f电子 36
跃迁产生的光谱 36
§1.3.2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40
§1.3.3金属离子微扰的配位体内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42
§1.4.1 x射线衍射法 48
§1.4 研究有机试剂及其金属配合物结构的常用方法 48
§1.4.2红外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法 50
§1.4.3核磁共振波谱法 51
§1.4.4量子化学方法 53
参考文献 55
第二章吸收定律 57
§2.1 吸收定律 57
§2.2.1辐射与物质的非吸收作用引起的误差 60
§2.2分光光度法的准确度 60
§2.2.2仪器的非理想性引起的误差 61
§2.2.3吸收物的圆二向色性和化学状态的变化导致偏离比耳定律 71
§2.2.4不适当的实验技术引起的误差 77
§2.3仪器噪声对分光光度分析精密度的影响 80
参考文献 86
第三章分光光度计 87
§3.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组件 87
§3.1.1光源 87
§3.1.2滤光片 92
§3.1.3单色器 94
§3.1.4样品室 101
§3.1.5检测器 103
§3.1.6信号放大和测量 107
§3.1.7结果显示 112
§3.2近代分光光度计 112
§3.2.1分光光度计的分类 112
§3.2.2单光束可见分光光度计 114
§3.2.3单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15
§3.2.4双光束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117
§3.2.5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122
§3.2.6动力学分光光度计 126
§3.3微型电子计算机和分光光度计 131
§3.3.1 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32
§3.3.2计算机与分光光度计联用 139
§3.3.3用计算数学和电子计算机作多组分混合物的分光光度分析 143
§3.4分光光度计的安装和性能测试 147
§3.4.1 装置分光光度计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147
§3.4.2分光光度计性能测试 148
§3.5分光光度计的保养和维护 155
§3.6分光光度计的进展 158
参考文献 160
第四章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162
§4.1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测定限 162
§4.1.1显色反应的灵敏度表示 162
§4.1.2影响摩尔吸光系数的因素 163
§4.1.3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 165
§4.1.4分光光度法的测定限 166
§4.2提高分光光度法灵敏度的有效途径 167
§4.2.1合成新的高灵敏有机显色剂 167
§4.2.2多元配合物高灵敏显色体系 176
§4.2.3改变反应条件以改变反应产物的组成和产率 182
§4.2.4用分离富集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184
§4.2.5放大反应的应用 186
§4.3有机试剂和显色反应的选择性 187
§4.3.1 有机试剂分子的整体结构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188
§4.3.2配位原子性质及其空间配置对试剂选择性的影响 189
§4.3.3取代基对试剂选择性的影响 191
§4.4 多元配合物选择性显色反应 196
§4.5反应条件对显色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197
§4.5.1反应酸度 197
§4.5.2掩蔽剂 203
参考文献 205
§5.1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211
§5.1.1基本原理 211
第五章双波长和三波长分光光度法 211
§5.1.2 λt-λr的组合方法 212
§5.1.3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218
§5.2双波长法的灵敏度 219
§5.3双波长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221
§5.3.1 化学干扰物产生的误差 221
§5.3.2物理干扰物产生的误差 222
§5.3.3仪器的非理想性产生的误差 223
§5.3.4双波长法的精密度 224
§5.4.1双波长-斜率法 226
§5.4双波长法测定有色配合物的组成 226
§5.4.2双峰双波长法 227
§5.5双波长法作多组分混合物分析 227
§5.5.1双组分同时测定 227
§5.5.2多组分(三组分或四组分)分析 229
§5.5.3单一组分测定中干扰组分影响的消除 231
§5.6双波长法作背景吸收和浑浊干扰的消除 231
§5.7三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 233
§5.7.1 基本原理 233
§5.7.2三个波长的选择 235
§5.7.3三波长法的分析应用 236
参考文献 237
第六章导数分光光度法 240
§6.1 导数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240
§6.2获得导数光谱的方法 243
§6.2.1双波长扫描法 243
§6.2.2波长调制法 244
§6.2.4位移记忆法 246
§6.2.3固定狭缝法 246
§6.2.5模拟微分法 247
§6.2.6用计算机的数字微分法 248
§6.3导数分光光度法对重叠吸收带的分辨 249
§6.3.1等高等宽的两个重叠吸收带的分辨 249
§6.3.2不等高不等宽的两个重叠吸收带的分辨 252
§6.3.3微弱吸收带的放大 256
§6.4导数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 257
§6.4.1灵敏度与求导阶次及半峰宽的关系 257
§6.3.4背景的消除 257
§6.4.2灵敏度与求导方法 258
§6.5 导数光谱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259
§6.5.1导数光谱的测量 259
§6.5.2影响导数光谱的因素 260
§6.6 导数分光光度法的噪声 261
§6.7导数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263
§6.7.1多组分同时测定 263
§6.7.2痕量分析 266
§6.7.4有机化合物异构体的分析 267
§6.7.3浑浊试样分析 267
§6.7.5药物及临床分析 269
§6.7.6气体分析 270
参考文献 270
第七章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274
§7.1动力学分析法概述 274
§7.1.1动力学分析法的特点 275
§7.1.2动力学分析法的分类 276
§7.1.3动力学分析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77
§7.1.4动力学分析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282
§7.2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285
§7.2.1直接法和间接法 286
§7.2.2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289
§7.2.3测量方法 292
§7.2.4分析应用 294
§7.3酶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297
§7.3.1基本原理 298
§7.3.2测量装置 299
§7.3.3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01
§7.4 分光光度法在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中的应用 312
§7.4.1快速检测和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12
§7.4.2研究反应机理 314
参考文献 317
第八章速差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和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322
§8.1 速差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322
§8.1.1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322
§8.1.2反应速度的测量和动力学分析装置 331
§8.1.3可应用的平行反应类型 335
§8.1.4速差动力学分析法的应用 342
§8.2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342
§8.2.1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 343
§8.2.2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346
参考文献 351
第九章差示分光光度法 355
§9.1差示分光光度法原理 355
§9.1.1高吸光度差示法 356
§9.1.2低吸光度差示法 358
§9.1.3最精密差示测量法 360
§9.1.4全差示光度测量法 361
§9.2差示分光光度法的实验技术条件 361
§9.2.1光源 361
§9.2.2吸收池 361
§9.2.3温度控制 362
§9.3差示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363
参考文献 371
第十章染料激光内腔吸收增强分析法 373
§10.1概述 373
§10.2染料激光器 374
§10.2.1染料激光器的增益介质 374
§10.2.2染料激光的波长调谐 376
§10.2.3染料激光器的泵浦源 378
§10.3内腔吸收增强效应 380
§10.3.1 内腔吸收分析的灵敏度 380
§10.3.2吸收增强的理论解释 381
§10.4染料激光内腔吸收实验方法 384
§10.4.1 染料激光内腔吸收分析的分类 384
§10.4.2染料激光内腔增强吸收的测定 385
§10.5光学多道分析器 390
§10.5.1多通道光谱分析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91
§10.5.2硅靶摄象管 392
§10.5.3 自扫描线性光电二极管阵列 396
§10.6.1痕量物质的分析 398
§10.6染料激光内腔增强吸收分析法的应用 398
§10.6.2微弱光谱跃迁的测定 400
§10.6.3瞬变物质的测定和瞬态过程的研究 403
参考文献 405
第十一章热透镜光谱分析法 408
§11.1热透镜效应的基本概念 409
§11.1.1热透镜现象的观察 409
§11.1.2高斯光束的基本性质 410
§11.1.3热透镜效应的成因 411
§11.1.5热透镜强度的表示 412
§11.1.4热透镜焦距 412
§11.2 热透镜实验中的光学构型 413
§11.2.1单束构型 413
§11.2.2双束共轴构型 418
§11.2.3探测束非聚焦双束构型 421
§11.2.4交叉束构型 423
§11.3热透镜理论模型 424
§11.3.1 抛物线模型 424
§11.3.2象差模型 426
§11.3.3 束腰失配时的理论模型 427
§11.4热透镜效应的物理特性 428
§11.4.1 热透镜的非线性效应 429
§11.4.2溶剂效应 430
§11.4.3灵敏度增强 431
§11.4.4基体效应 432
§11.5热透镜信号的检测 433
§11.5.1 热透镜信号的测量和处理 433
§11.5.2热透镜测量中的噪声 438
§11.6 热透镜光度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440
§11.6.1无机元素的痕量分析 440
§11.6.2有机化合物和气体分析 445
§11.6.3在色谱分析和流动注射分析中的应用 448
参考文献 452
第十二章光声光谱分析法 457
§12.1气体光声效应 457
§12.1.1气体光声信号的产生和检测 457
§12.1.2影响气体光声检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 460
§12.2 CW调制的固体光声效应——R-G理论 462
§12.2.1 固体样品中光声信号的产生——气体微音器法 462
§12.2.2凝聚态样品的光学和热学特性 464
§12.2.3样品吸收调制辐射产生的初始热及其分布 465
§12.2.4热波在样品内的传播 465
§12.2.5 PA信号强度的近似表达式 467
§12.2.6光声信号的饱和效应 468
§12.3.2气体脉冲光声效应 469
§12.3.1 脉冲光声效应的机理 469
§12.3脉冲光声效应 469
§12.3.3凝聚态脉冲光声效应 471
§12.3.4电致伸缩产生的脉冲光声信号 474
§12.3.5脉冲PA信号与调制CW信号的比较 475
§12.4光声光谱测量仪器和实验方法 477
§12.4.1测量装置和方法 477
§12.4.2激发源 479
§12.4.3光声池 480
§12.4.4传感器 482
§12.5固体材料的光声光谱研究 486
§12.5.1粉末样品的光声光谱研究 487
§12.5.2深色和不透明材料的光声光谱 491
§12.5.3低温固体的光声光谱 491
§12.5.4傅里叶红外光声光谱 491
§12.6弱吸收的光声检测 494
§12.6.1痕量物质的光声测定 494
§12.6.2弱光谱跃迁的研究 497
§12.7色谱光声光谱 500
参考文献 508
第十三章分光光度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512
§13.1定性分析 512
§13.2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 519
§13.2.1 共轭作用 519
§13.2.2位阻效应 521
§13.2.3互变异构现象 523
§13.2.4氢键强度测定 524
§13.3.1 直接法 526
§13.2.5离子和游离基的检测 526
§13.3在药物和生物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526
§13.3.2间接法 536
参考文献 551
第十四章分光光度测定与其它方法联用 554
§14.1显微分光光度法 554
§14.1.1原理和测量方法 554
§14.1.2显微分光光度计 556
§14.1.3显微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558
§14.2反射光谱法 559
§14.2.1基本原理 559
§14.2.2 测量装置 559
§14.2.3反射光谱法的应用 562
§14.3吸收光谱电化学方法 563
§14.3.1基本原理 563
§14.3.2测量装置 564
§14.4.1 光导纤维传感器的特点 566
§14.4光导纤维传感器在分光光度分析中的应用 566
§14.4.2光导纤维光度传感器 567
§14.4.3光导纤维化学传感器 569
§14.5分光光度测定与色谱分离联用 573
§14.5.1 紫外吸收检测器与色谱分离的联用 574
§14.5.2分光光度计式检测器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 576
§14.5.3双波长分光光度检测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 579
§14.5.4快速扫描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 580
参考文献 581
主题索引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