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6
第一节 地层、沉积岩相与建造 罗建宁 6
第二节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李兴振、陈炳蔚、潘桂棠 20
一、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20
二、术语 22
三、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23
第三节 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25
一、巴颜喀拉-扬子陆块(Ⅰ) 25
二、甘孜-理塘板块结合带(Ⅱ) 27
三、德格-中甸陆块(Ⅲ) 29
四、金沙江-哀牢山板块结合带(Ⅳ) 32
五、昌都-思茅陆块(Ⅴ) 33
六、澜沧江板块结合带(Ⅶ) 43
七、左贡-施甸陆块(Ⅷ) 47
八、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Ⅸ) 49
九、察隅-梁河陆块(Ⅹ) 49
第二章 构造岩浆带的划分 莫宣学、陈吉琛、吕伯西、李兴振 52
第一节 构造岩浆活动阶段及岩浆岩的时空分布 52
二、洋盆形成扩张亚阶段 53
一、大陆拉伸裂谷作用亚阶段 53
三、火山弧形成亚阶段 54
四、同碰撞亚阶段 55
五、晚碰撞或“滞后”型岩浆活动亚阶段 55
六、碰撞期后或非造山亚阶段 56
第二节 构造岩浆带划分 56
一、构造岩浆带划分方案 56
二、各构造岩浆带主要地质特征 58
三、构造岩浆活动特点 67
一、澜沧江洋的形成 75
二、金沙江-哀牢山洋的形成 75
第一节 大陆岩石圈向大洋岩石圈构造体制转换——洋盆形成问题 75
第三章 两种构造体制转换及特提斯构造演化 李兴振、陈炳蔚、潘桂棠 75
三、甘孜-理塘洋的形成 77
四、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 77
五、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洋的形成 77
第二节 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转换——山脉形成问题 78
一、原特提斯洋的闭合及泛非—加里东运动和造山作用 78
二、澜沧江洋的闭合及海西—印支运动和造山作用 79
三、金沙江-哀牢山洋的闭合及海西—印支运动和造山作用 79
五、班公湖-怒江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洋的闭合及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和造山作用 81
四、甘孜-理塘洋的闭合及印支—燕山运动和造山作用 81
一、造山带的形态 82
二、构造变形与变位 82
第三节 造山带形态与构造变形 82
第四节 特提斯构造演化 83
一、构造演化 83
二、结论与讨论 85
第四章 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成矿系列 90
第一节 成矿系列划分 十庆同、沈敢富、贾保江 90
一、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有色、稀有、稀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Ⅳ) 91
第二节 重要成矿系列的主要特征和矿床分布模式叶庆同、沈敢富、杨岳清、陈福忠 91
二、与喜马拉雅期中、酸性斑岩有关的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Ⅴ) 101
三、与早石炭世海相基-中性火山岩有关的铜、铅、锌、银、汞、硫矿床成矿系列(Ⅸ) 107
四、与印支期火山岩、潜火山岩有关的黑色、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Ⅱ) 108
五、赋存于晚古生代碎屑岩、火山-火山碎屑岩中金矿床成矿系列(ⅩⅥ) 112
六、赋存于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和蒸发岩中的铜、铅、锌、银矿床成矿系列(ⅩⅨ) 114
第五章 典型矿床与成矿模式 118
第一节 老王寨、库独木金矿床 杨岳清 118
第二节 金厂金矿床 杨岳清 123
第三节 耳泽、红土坡金矿床 杨岳清 127
第四节 扎村金矿床 沈敢富 131
第五节 金顶铅锌矿床 叶庆同 133
第六节 老厂银铅锌矿床 叶庆同 139
第七节 呷村含金富银多金属矿床 叶庆同 145
第八节 玉龙斑岩铜(钼)矿床 陈福忠 149
第九节 来利山锡矿床 沈敢富 153
第十节 小龙河锡矿床 沈敢富 158
第六章 区域成矿作用分析 161
第一节 构造与成矿 潘桂棠、陈炳蔚 161
第二节 火山岩与成矿 莫宣学 166
第三节 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岩与成矿 沈敢富 174
第四节 沉积、层控矿床与热液成矿作用 刘增乾、罗建宁 183
第五节 表生成矿作用 刘增乾 207
第六节 区域成矿作用小结 罗建宁 209
第七章 成矿带划分与找矿前景 刘增乾、李兴振、郑来林 211
第一节 成矿带划分 211
第二节 找矿前景 220
参考文献 224
英文摘要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