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学研究的选题 4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原则 4
一、客观性原则 4
二、生产性原则 5
三、创造性原则 5
第二节 制订研究计划 6
一、编制研究计划 6
二、研究计划的论证 7
第三节 研究计划的实施 7
一、准备工作 7
二、组织施工 8
三、观察、调查记录 8
四、年度工作总结 8
第二章 自然科学研究认识方法 9
第一节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及发展历史 9
一、古代(16世纪以前) 9
二、近代(16世纪—19世纪) 10
三、现代(20世纪) 11
第二节 现代研究方法的特点 13
一、研究组织规模大 13
二、综合研究 14
三、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14
第三节 观察方法 14
一、观察的意义 14
二、观察要素 15
三、观察原则 16
四、观察方法 17
第四节 实验方法 17
一、实验 18
二、模拟 18
三、田间试验 18
第五节 调查方法 18
第三章 自然科学研究逻辑方法 19
第一节 逻辑思维形式 19
一、分析与综合 19
二、归纳与演绎 20
三、想象与假说 21
四、循序渐进与偶然发现 21
五、逐步逼近法 21
六、论证 22
第二节 科技情报 22
一、信息与情报 22
二、科技情报的重要意义 22
三、情报发展趋势 23
四、情报搜集 24
五、情报文献检索 24
第四章 经济林资源调查研究 27
第一节 自然条件调查 27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 27
二、土壤调查 28
三、气候调查 28
第二节 社会情况调查 31
第三节 抽样调查 32
一、抽样的概念 32
二、抽样单位的面积 35
三、抽样方法 35
四、标准地调查 36
第四节 经济树木生物学调查 36
一、树体结构调查 37
二、叶 37
三、花及花序 38
四、果实 38
五、根 38
第五章 经济林品种调查、分类、评比的研究 42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意义 42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42
一、品种的概念 42
二、调查方法 43
第三节 品种分类的研究方法 47
一、品种分类依据的确立 47
二、聚类分析的计算 47
三、聚类分析的结果 50
四、油茶品种分类系统 54
第四节 品种试验研究 56
一、品种试验意义 56
二、品种试验的方法 56
第六章 野生经济树木资源调查研究 58
第一节 野生经济树木资源调查的意义 58
一、植物种质保存为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所必需 58
二、植物种质保存是育种的需要 59
第二节 调查方法 59
一、准备工作 59
二、普查 60
三、样点设置 60
四、样点调查 60
第三节 各种类别的经济植物野外鉴别法 61
一、油脂类经济树木的野外鉴别法 61
二、芳香油类经济树木野外鉴别法 61
三、淀粉及糖类经济树木野外鉴别法 61
四、纤维类经济树木野外鉴别法 62
五、树脂树胶类经济树木野外鉴别法 63
六、鞣料类经济树木野外鉴别法 63
第四节 经济树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和利用 63
一、标本采集 63
二、标本制作、鉴定和保存 64
三、标本的绘图和照相 66
第五节 经济树木原始材料圃的建立和观察记载 66
一、原始材料圃的建立 66
二、原始材料的观察记载 67
三、技术档案的建立 67
第六节 经济林资源调查结果的总结 68
第七章 群众生产经验调查研究 69
第一节 总结生产经验的意义 69
第二节 生产经验的调查研究方法 69
一、调查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69
二、调查研究的步骤 70
第八章 田间试验技术 71
第一节 田间试验的任务和要求 71
一、田间试验的任务 71
二、田间试验的要求 71
第二节 试验设计方案 72
1.单因素试验 72
2.多因素试验 72
3.综合试验 73
第三节 试验误差及其控制途径 74
一、试验误差的概念及来源 74
二、控制试验误差的途径 75
第四节 田间试验设计 76
一、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76
二、试验小区设置技术 77
三、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 81
第五节 田间试验的实施 90
第九章 回归分析的应用 93
第一节 回归的概念与类别 93
一、回归的概念 93
二、回归的类别 93
第二节 直线回归(线性) 94
一、直线回归方程 94
二、直线回归方程的计算方法及回归直线的绘制 95
三、回归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98
四、应用直线回归方程的误差估测 103
五、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105
第三节 曲线回归 106
一、可以直线化的曲线回归方程配合法 106
二、多项式曲线回归方程的配合法 109
第四节 多元回归的应用 113
第十章 协方差分析的应用 114
第一节 协方差分析的意义和功用 114
一、协方差分析的意义 114
二、协方差分析的功用 114
第二节 单向分组资料的协方差分析 114
第三节 两向分组资料的协方差分析 123
第十一章 立地条件的研究 123
第一节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意义和根据 126
一、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意义 126
二、划分依据和分类系统 126
第二节 划分方法 127
一、外业调查 127
二、内业分析 130
三、组成立地类型因子的筛选 130
第三节 立地类型的评价及其应用 140
第十二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142
第一节 什么叫数学模型 142
第二节 模型的类型 143
一、经验模型 143
二、机理模型 143
第三节 数学模型的结构 144
第四节 建立模型的基本数学工具 144
一、集 144
二、矩阵 145
三、差分——微分方程 146
第五节 如何建立模型 147
一、建立模型的一般要求 147
二、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 147
三、建立模型的分析方法 147
第六节 模型的检验 151
一、模型检验 151
二、模型修正 151
第十三章 经济林群体结构研究 153
第一节 群体变化规律 153
一、构成群体的因素 153
二、群体变化规律 153
第二节 密度的研究 154
一、密度研究的途径 154
二、密度研究的方法 155
第三节 树体的研究 164
一、树冠研究 164
二、树形研究 165
第十四章 经济林系统工程 167
第一节 概述 167
一、系统和系统论 167
二、系统工程 168
三、经济林系统工程 168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 169
一、系统性与非系统性 169
二、系统的整体与部分 169
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69
四、系统的动态与有序 170
五、系统与环境 170
六、系统的多质性与层次性 171
第三节 经济林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 171
第四节 经济林系统等级的研究 171
一、系统等级划分的研究 171
二、林业区划 172
三、全国林业区划 172
四、省级林业区划 174
第五节 经济林生态系统研究 175
一、生态系统概述 175
二、经济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176
三、经济林生态系统的结构 176
四、经济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177
第六节 经济林生态系统的技术系统 183
一、经济林技术系统的对象 183
二、技术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183
三、技术系统的研究 184
第七节 经济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系统 184
一、经营系统的要素和结构 184
二、经营系统的研究 185
第八节 系统工程研究方法 186
第十五章 电子计算机在经济林研究中的应用 187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概述 187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知识 187
一、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187
二、计算机解题方法 188
三、计算机的机器语言 188
第三节 计算机应用举例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