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 10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0
第一节 经络与经络学说 10
一、经络 10
二、经络学说 12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12
一、关于经络理论的形成 13
二、生理功能的发现 13
四、解剖的发现 14
三、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推理 14
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15
一、十二经脉 15
二、奇经八脉 20
三、十五络脉 21
四、十二经别 22
五、十二经筋 23
六、十二皮部 24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 24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24
二、病理反应 26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28
一、诊断方面 28
二、治疗方面 30
第六节 经络腧穴研究的进展情况 31
一、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动向 32
二、关于针灸作用及其原理探讨 41
第二章 腧穴总论 48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发展与分类 48
一、概念 48
二、腧穴的发展与分类 50
第二节 腧穴的命名 51
一、古代文献 51
二、腧穴的命名方法 52
第三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54
一、骨度分寸法 54
二、自然标志法 55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56
四、简便取穴法 57
第四节 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57
三、腧穴的特殊作用 58
二、腧穴的近治作用与远治作用 58
一、腧穴主治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58
四、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 59
第五节 特定穴及其运用 59
一、五输穴 59
二、原穴与络穴 65
三、腧穴与募穴 67
四、八脉交会穴 68
五、八会穴 69
七、下合穴 70
六、郄穴 70
八、交会穴 71
下篇 经络腧穴各论 72
第一章 十二经穴(含络脉、经别、经筋) 72
第一节 手太阴 72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72
(一)概说 72
(二)经脉循行 72
(三)生理功能 75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76
1.中府 78
(五)腧穴 78
2.云门 79
3.天府 79
4.侠白 80
5.尺泽 80
6.孔最 81
7.列缺 82
8.经渠 83
9.太渊 84
10.鱼际 84
11.少商 85
(六)本经小结 86
(七)肺经腧穴分寸歌 87
二、手太阴络脉 88
三、手太阴经别 89
四、手太阴经筋 89
第二节 手阳明 91
一、手阳明大肠经(20穴) 91
(一)概说 91
(二)经脉循行 91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93
(三)生理功能 93
1.商阳 95
(五)腧穴 95
2.二间 96
3.三间 96
4.合谷 97
5.阳溪 98
6.偏历 99
7.温溜 100
8.下廉 100
10.手三里 101
9.上廉 101
11.曲池 102
12.肘髎 103
13.手五里 103
14.臂臑 104
15.肩? 104
16.巨骨 105
17.天鼎 105
18.扶突 106
20.迎香 107
19.禾髎 107
(六)本经小结 108
(七)大肠经腧穴分寸歌 109
二、手阳明络脉 109
三、手阳明经别 110
四、手阳明经筋 111
第三节 足阳明 112
一、足阳明胃经(45穴) 112
(一)概说 112
(二)经脉循行 113
(三)生理功能 115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116
(五)腧穴 118
1.承泣 118
2.四白 119
3.巨髎 119
4.地仓 120
5.大迎 120
6.颊车 121
7.下关 121
9.人迎 122
8.头维 122
10.水突 123
11.气舍 124
12.缺盆 124
13.气户 125
14.库房 125
15.屋翳 126
16.膺窗 126
19.不容 127
18.乳根 127
17.乳中 127
20.承满 128
21.梁门 129
22.关门 129
23.太乙 130
24.滑肉门 130
25.天枢 131
26.外陵 132
27.大巨 132
29.归来 133
28.水道 133
30.气冲 134
31.髀关 134
32.伏兔 135
33.阴市 136
34.梁丘 136
35.犊鼻 137
36.足三里 137
38.条口 139
37.上巨虚 139
39.下巨虚 140
40.丰隆 140
41.解溪 141
42.冲阳 141
43.陷谷 142
44.内庭 143
45.厉兑 143
(六)本经小结 144
(七)胃经腧穴分寸歌 144
二、足阳明络脉 145
三、足阳明经别 146
四、足阳明经筋 147
第四节 足太阴 148
一、足太阴脾经(21穴) 148
(一)概说 148
(二)经脉循行 149
(三)生理功能 150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151
(五)腧穴 152
1.隐白 152
3.太白 153
2.大都 153
4.公孙 154
5.商丘 155
6.三阴交 155
7.漏谷 156
8.地机 157
9.阴陵泉 158
10.血海 159
11.箕门 159
13.府舍 160
12.冲门 160
14.腹结 161
15.大横 161
16.腹哀 162
17.食窦 162
18.天溪 163
19.胸乡 163
20.周荣 164
21.大包 164
(七)脾经腧穴分寸歌 165
(六)本经小结 165
二、足太阴络脉 166
三、足太阴经别 166
四、足太阴经筋 167
第五节 手少阴 167
一、手少阴心经(9穴) 167
(一)概说 167
(二)经脉循行 168
(三)生理功能 169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170
2.青灵 171
(五)腧穴 171
1.极泉 171
3.少海 172
4.灵道 172
5.通里 173
6.阴郄 173
7.神门 174
8.少府 175
9.少冲 175
(七)手少阴心经腧穴分寸歌 176
(六)本经小结 176
二、手少阴络脉 177
三、手少阴经别 177
四、手少阴经筋 177
第六节 手太阳 179
一、手太阳小肠经(19穴) 179
(一)概说 179
(二)经脉循行 179
(三)生理功能 181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181
1.少泽 182
(五)腧穴 182
3.后溪 183
2.前谷 183
4.腕骨 184
5.阳谷 185
6.养老 186
7.支正 186
8.小海 187
9.肩贞 187
11.天宗 188
10.臑俞 188
12.秉风 189
13.曲垣 189
14.肩外俞 190
15.肩中俞 190
16.天窗 190
17.天容 191
18.颧髎 192
19.听宫 192
(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分寸歌 193
(六)本经小结 193
二、手太阳络脉 194
三、手太阳经别 194
四、手太阳经筋 195
第七节 足太阳 196
一、足太阳膀胱经(67穴) 196
(一)概说 196
(二)经脉循行 196
(三)生理功能 198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199
(五)腧穴 200
1.睛明 200
2.攒竹 201
3.眉冲 202
4.曲差 202
5.五处 203
6.承光 203
7.通天 203
10.天柱 204
9.玉枕 204
8.络却 204
11.大杼 205
12.风门 206
13.肺俞 206
14.厥阴俞 207
15.心俞 207
16.督俞 208
17.膈俞 208
18.肝俞 209
20.脾俞 210
19.胆俞 210
21.胃俞 211
22.三焦俞 211
23.肾俞 212
24.气海俞 213
25.大肠俞 213
26.关元俞 214
27.小肠俞 214
28.膀胱俞 215
29.中膂俞 215
31.上髎 216
30.白环俞 216
32.次髎 217
33.中髎 217
34.下髎 217
35.会阳 218
36.承扶 218
37.殷门 218
38.浮郄 219
39.委阳 219
40.委中 219
41.附分 220
42.魄户 221
43.膏盲俞 221
44.神堂 221
45.譩譆 222
46.膈关 222
47.魂门 222
48.阴纲 223
49.意舍 223
50.胃仓 223
53.胞盲 224
52.志室 224
51.盲门 224
54.秩边 225
55.合阳 225
56.承筋 225
57.承山 226
58.飞杨 227
59.跗阳 227
60.昆仑 227
61.仆参 228
62.申脉 228
64.京骨 229
63.金门 229
65.束骨 230
66.足通谷 230
67.至阴 230
(六)本经小结 231
(七)膀胱经腧穴分寸歌 232
二、足太阳络脉 233
三、足太阳经别 233
四、足太阳经筋 234
(二)经脉循行 236
(一)概说 236
第八节 足少阴 236
一、足少阴肾经(27穴) 236
(三)生理功能 238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239
(五)腧穴 240
1.涌泉 240
2.然谷 241
3.太溪 241
4.大钟 242
6.照海 243
5.水泉 243
7.复溜 244
8.交信 244
9.筑宾 245
10.阴谷 245
11.横骨 246
12.大赫 246
13.气穴 247
14.匹满 247
17.商曲 248
16.盲俞 248
15.中注 248
18.石关 249
19.阴都 249
20.腹通谷 250
21.幽门 250
22.步廊 250
23.神封 251
24.灵墟 251
25.神藏 251
27.俞府 252
26.彧中 252
(六)本经小结 253
(七)肾经腧穴分寸歌 253
二、足少阴络脉 254
三、足少阴经别 254
四、足少阴经筋 255
第九节 手厥阴 256
一、手厥阴心包经(9穴) 256
(一)概说 256
(二)经脉循行 257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258
(三)生理功能 258
1.天池 259
(五)腧穴 259
2.天泉 260
3.曲泽 260
4.郄门 261
5.间使 262
6.内关 262
7.大陵 264
8.劳宫 264
(六)本经小结 265
9.中冲 265
(七)心包经腧穴分寸歌 266
二、手厥阴络脉 266
三、手厥阴经别 267
四、手厥阴经筋 267
第十节 手少阳 268
一、手少阳三焦经 268
(一)概说 268
(二)经脉循行 269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270
(三)生理功能 270
(五)腧穴 271
1.关冲 271
2.液门 272
3.中渚 273
4.阳池 273
5.外关 274
6.支沟 275
7.会宗 275
9.四渎 276
8.三阳络 276
10.天井 277
11.清冷渊 277
12.消泺 278
13.臑会 278
14.肩髎 279
15.天髎 279
16.天? 280
17.翳风 280
20.角孙 281
18.至脉 281
19.颅息 281
21.耳门 282
22.和髎 282
23.丝竹空 283
(六)本经小结 284
(三)三焦经腧穴分寸歌 284
二、手少阳络脉 285
三、手少阳经别 285
四、手少阳经筋 285
(一)概说 286
第十一节 足少阳 286
一、足少阳胆经(44穴) 286
(二)经脉循行 287
(三)生理功能 289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290
(五)腧穴 291
1.瞳子髎 291
2.听会 292
3.上关 293
5.悬颅 294
4.颔厌 294
6.悬匣 295
7.曲鬓 295
8.率谷 296
9.天冲 297
10.浮白 297
11.头窍阴 298
12.完骨 298
13.本神 299
14.阳白 299
15.头临泣 300
16.目窗 301
17.正营 301
18.承灵 302
19.脑空 302
20.风池 303
21.肩井 304
22.渊腋 305
23.辄筋 306
24.日月 306
25.京门 307
26.带脉 308
27.五枢 309
28.维道 309
29.居髎 310
30.环跳 311
31.风市 312
32.中渎 312
33.膝阳关 313
34.阳陵泉 313
35.阳交 314
36.外丘 315
37.光明 316
38.阳辅 316
39.悬钟 317
40.丘墟 318
41.足临泣 319
42.地五会 320
43.侠溪 321
44.足窍阴 321
(六)本经小结 322
(七)胆经腧穴分寸歌 323
三、足少阳经别 324
二、足少阳络脉 324
四、足少阳经筋 325
第十二节 足厥阴 328
一、足厥阴肝经(14穴) 328
(一)概说 328
(二)经脉循行 328
(三)生理功能 330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330
1.大敦 331
(五)腧穴 331
2.行间 332
3.太冲 333
4.中封 335
5.蠡沟 336
6.中都 336
7.膝关 337
8.曲泉 337
9.阴包 338
10.足五? 338
11.阴廉 339
13.章门 340
12.急脉 340
14.期门 341
(六)本经小结 342
(七)肝经腧穴分寸歌 342
二、足厥阴络脉 343
三、足厥阴经别 343
四、足厥阴经筋 344
一、概说 345
二、经脉循行 345
第一节 任脉(24穴) 345
第二章 奇经八脉 345
三、生理功能 346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346
五、腧穴 346
1.会阴 346
2.曲骨 347
3.中极 348
4.关元 348
5.石门 349
6.气海 350
7.阴交 351
8.神阙 352
9.水分 352
10.下脘 353
11.建里 354
12.中脘 354
13.上脘 355
14.巨阙 356
15.鸠尾 356
17.膻中 357
16.中庭 357
18.玉堂 358
19.紫宫 358
20.华盖 359
21.璇玑 359
22.天突 359
23.廉泉 360
24.承浆 361
一、概说 362
第二节 督脉(28穴) 362
七、任脉腧穴分寸歌 362
六、本经小结 362
二、经脉循行 363
三、生理功能 364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365
五、腧穴 366
1.长强 366
2.腰俞 367
3.腰阳关 367
5.悬枢 368
4.命门 368
6.脊中 369
7.中枢 369
8.筋缩 370
9.至阳 370
10.灵台 371
11.神道 371
12.身柱 372
13.陶道 373
14.大椎 373
15.哑门 374
16.风府 375
17.脑户 376
18.强间 377
19.后顶 377
20.百会 378
21.前顶 378
22.囟会 379
23.上星 380
24.禅庭 380
26.水沟 381
25.素髎 381
27.兑端 382
28.龈交 383
六、本经小结 383
七、督脉腧穴分寸歌 384
第三节 冲脉 384
一、经脉循行 384
二、交会穴 385
三、生理功能 385
第四节 带脉 386
一、经脉循行 386
四、主治范围与作用 386
二、交会穴 387
三、生理功能 387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387
第五节 阳维与阴维 388
一、经脉循行 388
二、交会穴 388
三、生理功能 389
第六节 阳?与阴? 390
一、经脉循行 390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390
二、交会穴 392
三、生理功能 392
四、主治范围及作用 392
第三章 经外穴 394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 394
1.八荒穴(内八荒、外八荒) 394
2.太阳 395
3.印堂 396
4.神聪 396
6.球后 397
5.鱼腰 397
7.上迎香 398
8.牵正 398
9.夹承浆 399
10.金津与玉液 399
11.安眠 400
12.耳尖 400
13.翳明 401
14.颈臂 401
16.崇骨 402
15.百劳 402
第二节 躯干部 403
1.带脉八点 403
2.夹脊 404
3.三角灸 405
4.提托 405
5.子宫穴 406
6.脐中四边 406
7.血压点 407
8.定喘 407
9.巨阙俞 408
11.腰奇 409
10.十七椎穴 409
12.腰眼 410
13.胃脘下俞 410
14.痞根 411
15.气门 412
第三节 上肢部 412
1.十宣 412
2.大骨空 413
3.小骨空 413
5.四缝穴 414
4.中魁 414
6.八邪 415
7.虎口 415
8.落枕穴 416
9.腰痛穴 416
10.中泉 417
11.二白 417
12.肘尖 418
13.肩三针 418
1.后阳陵泉 419
第四节 下肢部 419
2.胆囊穴 420
3.阑尾穴 421
4.膝眼 421
5.百虫窝 422
6.八风 422
7.气端 423
8.独阴 424
第四章 耳针 425
第一节 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425
第二节 耳廓解剖 426
第三节 耳穴的分布 427
第四节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428
第五节 耳针的临床运用 439
附录 参考资料 443
一、标本根结与气街四海 443
二、针灸文献节录 447
三、针灸歌赋辑要 454
四、子午流注针法 456
五、灵龟八法 457
六、古代体表部位名词解释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