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矿产资源条件单因素评价 1
第一节 基本内容及变化程度评定 1
一、单因素评价的基本内容 1
二、评价指标的变化程度评定 2
第二节 评价数据的稳健处理 7
一、评价数据的稳健游动平均修匀 8
二、评价数据的稳健趋势面分析 15
第三节 煤厚与煤层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21
一、煤层厚度分析 21
二、煤层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22
三、煤厚分布的正态性检验 23
四、数理统计法几个评价公式的关系 23
一、断层类型及断层复杂程度评价指标 27
第四节 断层及其对开采影响的统计分析 27
二、断层落差与走向长度规律的统计分析 28
三、断层走向的统计分析 30
四、断层对开采影响的统计分析 36
五、工作面断层破坏指数的最优形式及其统计预测 40
第五节 矿体指标的估计 43
一、矿体指标位置估计与蒙特卡洛模拟 43
二、矿体指标的权函数估计 48
三、已知点分布状态对估值的影响及相应权函数的建立 51
第六节 其它资源条件因素分析 55
一、构造复杂程度 55
二、煤层赋存条件 57
三、灾害条件 59
四、煤质与煤系共伴生矿产 63
五、地理环境条件 64
第二章 矿产资源条件综合评价 66
第一节 矿产资源条件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66
一、矿产资源条件综合评价的特点与原则 66
二、矿产资源条件综合评价方法 67
三、模糊综合评价 70
第二节 基于勘探类型划分的综合评价 73
一、现行规范的分类指标和分类方案 74
二、等性块段指数法综合评价 74
三、模糊综合评价 79
第三节 基于开发优序决策的综合评价 81
一、列表分类综合评价 81
二、指数法综合评价 82
三、模糊综合评价 86
四、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 91
第四节 基于开采工艺选择的综合评价 93
一、等性块段指数法综合评价 93
二、模糊综合评价 95
第五节 基于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的综合评价 103
一、现行规程矿井地质条件分类方案 103
二、矿井构造复杂程度与煤层稳定性分类的数学模型 105
三、矿井地质条件的模糊综合评价 107
第六节 基于矿井投入产出分析的综合评价 112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113
二、矿区(井)条件综合评价结果及矿区(井)条件分类 115
三、平顶山矿区评价结果 117
第三章 矿产资源条件与开采指标的关系模型 119
第一节 建模方法与步骤 119
一、模型种类 119
二、建模方法 120
三、建模步骤 121
第二节 未采区评价值的确定 125
一、采前评价结果校正法 125
二、预测模型法 125
三、回采工作面评价值的确定 128
第三节资源条件与开采指标的关系模型 131
一、工作面单产工效模型 131
二、工作面材料消耗模型 138
三、工作面成本与利润模型 140
四、矿井基建投资与矿井经营成本模型 141
五、采区与矿井生产能力模型 143
六、开采采出率模型 144
七、模型应用 146
八、促进应用的措施与途径 147
第四章 矿产资源经济可采性评价 149
第一节 煤炭经济可采储量的定义与确定原则 149
一、煤炭经济可采储量的定义 149
二、研究煤炭经济可采储量的意义 149
三、确定煤炭经济可采储量的基本原则 150
第二节 基本方法与模型 152
一、煤炭经济可采储量确定的基本方法 152
二、评价的实用公式 153
三、评价模型的建立 154
第三节 典型评价案例 156
一、单元(工作面)煤炭资源经济可采性的评定 156
二、煤层经济可采厚度的确定 156
三、矿井合理开采深度的分析 158
一、原理、模型与参数 164
第四节 含矸煤层开采的经济评价与优化 164
二、含矸煤层分合开采方案的确定 165
三、夹矸层下(上)经济可采厚度的确定 166
四、含矸煤层经济可采厚度的确定 167
第五章 矿产资源资产价值与级差收益评估 17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71
一、矿产资源资产 171
二、级差收益及其分类 171
三、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内涵及其构成 172
第二节 基本方法与模型 172
一、几种主要矿产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172
二、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的收益现值法和模型 174
三、级差收益的确定方法和模型 176
四、矿产资源评估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77
三、因素的量化与隶属函数的确定 178
五、时间因素影响的析离 178
四、将工作面的评价值转化为年度评价值 178
第三节资源条件与开采吨煤成本关系模型的构建 178
二、影响吨煤开采成本的因素 178
一、建模所采用的基础数据 178
六、权重的确定方法 181
七、建模方法与模型精度 181
第四节资源资产价值与级差收益的测算实例 184
一、基本参数的确定 184
二、级差收益的测算实例 186
三、资源资产价值的测算实例 186
四、各因素对级差收益和资源价值的影响分析 187
参考文献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