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动物学的概念 1
(一)动物学的涵义 1
(二)动物学的发展与主要分科 1
(三)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 4
(四)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4
二、动物界的概貌 6
(一)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6
(二)动物界的三大特性 7
(三)动物的基本特征 8
(四)动物界的系统发育与现存动物的主要分门 8
第一篇 主要动物类群概述 11
第一章 单细胞动物 11
第一节 单细胞动物的起源 11
第二节 原生动物 12
一、形态结构与功能 12
(一)体积大小与形态类型 12
(二)结构特点 12
二、生活与环境 15
(一)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 15
(二)细胞内的物质贮藏 15
(三)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15
(四)呼吸 16
(五)趋性 16
(六)胞壳 16
(七)原生动物的生态分布 16
三、繁殖及其生活史 17
(一)无性生殖 17
(二)有性生殖 19
(三)孢子生殖 20
(四)世代交替 22
四、原生动物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23
第二章 多细胞动物(后生动物)导论 26
第一节 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的基本概念 26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 26
一、卵裂期 26
二、囊胚期 28
三、原肠胚期 28
四、神经胚期 29
第三节 生物发生律 31
第四节 胚层的形成与细胞的分化 32
第五节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32
一、原肠虫学说 33
二、吞噬虫学说 34
第三章 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多孔动物与腔肠动物 36
第一节 基本结构与发生特点 36
一、两层细胞结构的原始性 36
二、分歧发生的特殊性 38
第二节 体制的基本类型与独有的结构特征 40
一、生活方式与体制的对称 40
二、单体的基本体型与群体的多态性 40
三、独有的结构特征 42
(一)多孔动物 42
(二)腔肠动物 43
第四章 三胚层两侧对称原口动物 45
第一节 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 45
一、体制对称面的变化 45
二、在内、外胚层形成的基础上,中胚层的建立 47
(一)胚层功能的简化 47
(二)结构的复杂化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47
三、皮肤肌肉囊的形成及其生物学意义 48
四、器官系统的初建为进一步完善和复杂化奠定了基础 48
(一)消化方式的演进与消化系统 48
(二)内环境的出现与排泄系统 49
(三)神经系统开始集中出现了初步的中枢 50
(四)生殖系统高度发展 51
第二节 原体腔动物 51
一、共同性的基本特征 51
二、系统发生上的位置 53
第三节 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 54
一、环节动物 54
(一)进化形态上的重要特征 54
(二)低等种类发生期出现的担轮幼虫在种族发生上的意义 61
二、节肢动物 62
(一)标志高度发展与广泛适应性的特征 62
(二)循环系统构造的特殊性与排泄器官的两型性 66
(三)分布最广、种类最多 68
三、软体动物 68
(一)系统发育的历史与在动物界的地位 68
(二)体制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特征 70
第五章 三胚层两侧对称后口动物 72
第一节 毛颚动物 72
第二节 棘皮动物 74
一、等级水平上次生适应的特殊性(以海盘车为例) 75
(一)基本结构——五辐射体制的同一性 75
(二)独特性的构造与退行性的变化 79
(三)个体发育反映高等水平的重要属性 79
二、门的特征与系统地位 80
(一)显明而特有的特征 80
(二)低等原始性特征的表现 80
(三)在动物界系统演化的地位 80
第三节 脊索动物 81
一、特征性构造 81
(一)脊索 81
(二)背神经管系统 82
(三)咽鳃裂 82
二、四大类群 82
(一)半索动物 82
(二)尾索动物 82
(三)头索动物 83
(四)脊椎动物 83
三、脊索动物的起源 86
第二篇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发育与演化 87
第六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87
第一节 原生质的化学组成 87
一、无机化合物 88
(一)水 88
(二)无机盐类 88
二、有机化合物 89
(一)糖类 89
(二)脂类 90
(三)蛋白质 91
(四)核酸 94
第二节 原生质的理化特性 96
第三节 生命活动与原生质的新陈代谢 97
第七章 动物的细胞 99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概念 99
一、细胞的定义 99
二、细胞的一般特征 99
(一)细胞的形状与大小 99
(二)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 101
三、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的发展 101
第二节 动物细胞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102
一、细胞膜 103
(一)细胞膜的结构 103
(二)细胞膜的功能 104
二、细胞质 106
(一)内质网 106
(二)高尔基复合体 107
(三)线粒体 108
(四)溶酶体 110
(五)核糖核蛋白体 111
(六)微管与微丝 112
三、细胞核 116
(一)细胞核的形状、大小与数量 117
(二)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117
第三节 细胞的增殖 119
一、细胞增殖周期 120
二、细胞的增殖方式 121
(一)无丝分裂 121
(二)有丝分裂 122
(三)减数分裂 123
第四节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126
第五节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126
第八章 动物的繁殖与发育 128
第一节 动物的繁殖 128
一、繁殖的意义 128
二、繁殖力 128
三、繁殖的方式 129
(一)无性生殖 129
(二)有性生殖 130
第二节 生殖细胞 132
一、雄性生殖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发生 133
二、雌性生殖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发生 135
三、生殖细胞与个体的关系 137
四、生殖细胞成熟的意义 138
第三节 受精 138
一、受精与授精的概念 138
二、生殖细胞结合的条件 138
三、精卵结合过程中形态的变化与生理的特点 139
四、人工单雌生殖 140
第四节 动物的胚胎发育 141
一、蛙的胚胎发育 141
二、各种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145
(一)卵的类型 145
(二)卵裂方式与卵裂类型 146
(三)桑椹胚与囊胚类型 147
(四)原肠胚形成的方式与类型 148
(五)中胚层与体腔的形成 150
(六)胚层的分化与组织器官的形成 151
(七)胚叶学说与贝尔定律 151
第五节 动物的发生类型 151
一、幼虫发生类型 152
二、直接发生类型 153
第九章 动物的组织 155
第一节 动物组织的一般概念 155
第二节 动物体的基本组织及其生理功能 156
一、动物组织的类型 156
二、上皮组织 156
(一)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与功能 156
(二)上皮组织的形态特征 157
(三)上皮组织的种类和分布 157
三、结缔组织 161
(一)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与功能 161
(二)结缔组织的种类和分布 163
四、肌肉组织 171
(一)肌肉组织的一般特征与功能 171
(二)肌肉组织的种类与构造 171
五、神经组织 174
(一)神经组织的一般特征与功能 174
(二)神经元的结构 175
(三)突触与神经元刺激的传递 177
第三节 再生、移植与组织培养 179
第十章 动物器官的形成与演化 181
第一节 器官与系统的概念 183
第二节 皮肤系统 185
一、高等动物皮肤的功能与基本构造 185
(一)皮肤系统的功能 185
(二)皮肤的结构 185
(三)皮肤的衍生物 186
(四)皮肤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 187
二、皮肤系统在动物界的演化 187
第三节 骨骼系统 189
一、骨骼的种类与功能 189
二、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基本结构 190
(一)头骨 190
(二)脊柱 195
(三)肋骨与胸骨 197
(四)带骨与肢骨 197
三、脊椎动物各纲骨骼系统的主要变化 198
第四节 肌肉系统 199
一、肌肉的运动功能及其演化 199
二、高等动物肌肉的形态和结构 200
三、肌肉的收缩功能与骨骼的杠杆作用 201
四、脊椎动物肌肉系统的演化 202
第五节 消化系统 203
一、消化的意义 203
二、消化管的起源、形成与演变 203
三、消化腺 207
第六节 呼吸系统 208
一、呼吸的意义 208
二、呼吸器官的形成与演变 208
三、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结构 212
(一)水生脊椎动物的鳃呼吸器官 212
(二)陆生哺乳动物的肺呼吸器官 213
第七节 循环系统 214
一、循环的意义 214
二、循环物质的形成和呼吸蛋白的变化 214
三、循环器官的产生及其演变 215
四、脊椎动物主要循环器官的构造及其形态比较 217
(一)心脏 217
(二)血管 220
(三)动脉弓 221
(四)门静脉系统 223
(五)淋巴系统 225
第八节 排泄系统 226
一、排泄的意义 226
二、排泄器官的结构与演变 227
(一)前肾 230
(二)中肾 230
(三)后肾及其排泄管 231
三、尿的形成 233
(一)肾小体的滤过作用 233
(二)肾小管的吸收与排泄作用 234
第九节 生殖系统 234
一、生殖系统概述 234
二、生殖器官的发生及其与排泄器官的关系 235
三、两栖类与哺乳类动物的生殖系统 236
(一)两栖类的生殖系统(以蛙为例) 236
(二)哺乳类的生殖系统 237
第十节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240
一、神经系统的功能与演化 240
二、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42
(一)脊椎动物神经的分化 242
(二)中枢神经系统 243
(三)周围神经系统 246
(四)植物性神经系统 249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反射作用 251
四、感觉器官 253
(一)皮肤感觉器 253
(二)嗅觉器与味觉器 253
(三)平衡器与听觉器 254
(四)视觉器 256
第十一节 内分泌系统 258
一、内分泌的作用及意义 258
二、高等动物与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相互关系 259
(一)甲状腺 260
(二)甲状旁腺 260
(三)胰腺 260
(四)肾上腺 261
(五)性腺 261
(六)脑下垂体 262
(七)其他内分泌腺体 263
(八)内分泌腺的相互关系 264
三、低等动物的一些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265
(一)昆虫的内分泌腺 265
(二)昆虫的变态发育激素 266
(三)昆虫的眼色素激素 266
(四)甲壳类的体色变化激素 266
第三篇 动物界 268
第十一章 动物界的分类与系统 268
第一节 动物分类研究简史 268
第二节 分类谱系 271
(一)分类阶元 271
(二)模式概念 272
(三)种群概念 272
(四)模式标志的种类 273
(五)种与亚种 273
第三节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274
第四节 动物界的分类与常见种类 274
一、原生动物门 274
二、多孔动物门 277
三、腔肠动物门 278
四、栉水母门 280
五、扁形动物门 280
六、纽形动物门 283
七、线形动物门 283
八、棘头动物门 285
九、环节动物门 286
十、软体动物门 288
十一、节肢动物门 293
十二、苔藓动物门 310
十三、腕足动物门 312
十四、帚虫动物门 312
十五、毛颚动物门 312
十六、棘皮动物门 313
十七、须腕动物门 315
十八、脊索动物门 315
第十二章 动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394
第一节 遗传与变异 394
一、遗传与遗传物质 394
(一)遗传与变异现象 394
(二)遗传是怎样实现的 394
(三)遗传的物质基础 394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 395
(一)分离定律在动物中的实例 395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 395
(三)分离定律的验证 396
(四)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重组合 396
(五)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398
(六)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398
(七)共显性遗传 399
(八)孟德尔定律的补充与发展 400
(九)连锁与互换规律 401
(十)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402
三、变异 403
(一)突变 403
(二)突变是变异的内因 404
(三)变异与适应 404
第二节 进化的证据 405
一、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405
二、分类学上的证据 408
三、形态学上的证据 409
(一)同源器官与趋异适应规律 409
(二)同功器官 410
(三)痕迹器官 410
四、比较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上的证据 411
(一)生理学方面的进化证据 411
(二)生物化学方面反映了系统发展 411
五、比较胚胎学上的证据 413
第三节 进化的原理与理论 416
一、拉马克学说 416
二、达尔文主义与现代达尔文学说 417
三、新达尔文主义 418
四、新拉马克主义 419
五、现代达尔文学说 420
(一)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料 420
(二)种群基因库与遗传平衡——哈代-范堡定律 420
(三)适合度与选择压力 422
六、物种的形成 423
(一)物种的概念 423
(二)隔离与种的形成 423
(三)物种形成的方式 424
(四)达尔文论物种的形成 425
第十三章 动物与环境 427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27
(一)生态因子 428
(二)生物圈与栖息地 429
(三)分布区 429
(四)生态位 430
第二节 主要生态因子对动物的影响 433
(一)温度 433
(二)光 434
(三)生物光 435
(四)水 436
第三节 种群 438
(一)出生率 438
(二)死亡率 439
(三)生命表 439
(四)存活曲线 440
(五)性比 440
(六)年龄结构 442
(七)年龄金字塔 442
(八)种群密度 442
(九)种群动态 443
第四节 群落 445
(一)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51
(二)群落的生态演替 451
第五节 生态系统 451
(一)水循环 452
(二)氮循环 452
(三)碳、氧循环 453
(四)磷循环 453
(五)生态平衡 456
参考书目 462
词汇索引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