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与沉积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澄林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116022635
  • 页数:26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新元古界沉积学研究的进展 1

一、典型陆表海环境中的潮汐-波浪沉积作用 2

二、明显的周期性沉积作用和韵律性 2

三、正常沉积作用中的事件沉积作用 3

四、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作用 3

五、碳酸盐岩岩石学及白云岩的成因机理 4

六、硅质岩岩石学及层状燧石岩的有机成因 4

七、成烃及成藏条件 5

第二节 中、新元古界沉积学研究的展望 6

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及其在中、新元古界中的应用 6

第二章 华北中、新元古代地层和构造 8

第一节 燕山西段中、新元古界 8

一、北京十三陵中、新元古界 8

二、河北涿鹿黑山寺中、新元古界 17

三、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22

四、河北宣化下葛峪中、新元古界 26

第二节 燕山东段中、新元古界 29

一、地层概述 30

二、地层界线接触关系 36

三、地层对比 36

第三节 太行山中-北段中、新元古界 37

一、地层综述 37

二、沉积间断 43

三、河北曲阳中、新元古界 45

四、易县-涞水中、新元古界 52

五、太行山中-北段高于庄组对比 66

第四节 华北南部中、新元古界地层 68

一、地层分区 68

二、地层划分和描述(表2—10) 68

三、地层对比 73

第五节 华北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77

一、构造运动的期次和性质 77

二、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 78

一、分类和命名 81

第一节 沉积岩石学 81

第三章 华北中、新元古界沉积学 81

二、岩石类型 82

三、颗粒碳酸盐岩 88

第二节 沉积相分析 94

一、沉积结构构造 94

二、沉积相标志 97

三、沉积相模式 102

四、沉积相带特征 102

第三节 沉积后作用 105

一、硅化作用 105

二、重结晶作用 106

三、胶结作用 106

四、充填作用 107

五、压溶作用 107

六、泥晶化作用 108

二、显微结构 109

一、叠层石分类 109

第四章 华北中、新元古界与沉积学相关问题讨论 109

第一节 叠层石分类及环境意义 109

三、显微结构与宏观构造之间的关系 111

四、叠层石的描述 111

五、叠层石的环境解释 112

六、结论 115

第二节 白云岩成因 115

一、不同学者对原生白云岩存在的肯定 115

三、中、新元古界白云岩的成因解释 117

二、中、新元古界原生白云岩存在的证据 117

第三节 硅岩成因 118

一、层状燧石岩有机成因及其与油气生成关系 118

二、高于庄组原生成因燧石 122

三、次生成因 124

四、硅质来源 125

第四节 角砾岩成因及分布规律 125

一、名称术语及类型 125

二、岩溶角砾岩体地质特征 126

四、岩溶角砾岩体与其它角砾岩体地质特征比较 128

三、裂隙角砾岩地质特征 128

六、岩溶角砾岩体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129

五、角砾岩体成因 129

七、角砾岩体与油气的关系 130

第五节 风暴沉积 130

一、潮下带原地风暴沉积 131

二、陆棚区异地风暴沉积 132

三、潮上带风暴沉积 135

四、结论 135

一、概述 136

第六节 中、新元古界石英形变研究 136

二、形变 137

三、形变因素讨论 138

四、结论 140

第七节 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水动力分析 140

一、波浪作用 141

二、潮汐作用 142

三、结语 142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143

第五章 华北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学 143

一、层序地层学的主要地层单位 144

二、层序地层型式 149

第二节 华北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分析 153

一、华北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分析 153

二、中、新元古代沉积层序级别和形成机制讨论 163

第三节 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格架中碳、氧同位素分布规律 165

一、分析方法 166

二、碳、氧同位素的一般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167

三、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格架中碳、氧同位素的分布规律 168

第四节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72

四、讨论 172

五、结论 172

一、层序地层中生、储、盖层的一般分布规律 173

二、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76

三、层序地层学在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178

第六章 华北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特征和评价 179

第一节 燕山西段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学 179

一、烃源岩 179

二、储集岩 186

三、盖层特征 190

四、生储盖组合 192

五、圈闭条件 193

六、燕山西段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藏 194

七、燕山地区原生油气藏的保存条件 195

八、勘探目标选择 197

第二节 燕山东段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学 198

一、燕山东段油苗及沥青的原生性 198

二、生烃条件 201

三、储集条件 204

四、封盖条件 205

五、生储盖组合 205

六、原生油藏保存条件 205

七、勘探目标选择 206

第三节 太行山中-北段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学 206

一、生油条件 206

二、雾迷山组储集条件 207

三、高于庄组储集条件 210

四、结论 211

第四节 冀中地区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学 212

二、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213

一、地层概况 213

三、任丘油田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学 217

四、雁翎油田雾迷山组储层特征 231

五、盖层及圈闭条件 235

六、冀中地区原生油气藏远景预测 235

七、结论 236

第五节 华北南部地区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学 236

一、烃源岩 236

四、生储盖组合 237

二、储集条件 237

三、盖层层位及其分布 237

五、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勘探目标选择 238

第六节 华北地区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藏远景 238

一、潜在油气资源评估 238

二、油气远景评价 240

参考文献 243

英文摘要 248

图版说明及图版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