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科学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解恩泽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800140822
  • 页数:411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篇 科学·潜科学·潜科学学 1

第一章 科学与潜科学 2

第一节 潜科学及其在科学中的地位 2

一、什么是潜科学 2

二、潜科学在科学系统进化中的历史特征及其地位 3

三、潜科学在科学个体发育中的作用 6

第二节 潜科学的基本特征 12

一、创造性 12

二、待定性 14

三、隐变性 16

四、高难性 17

五、趋显性 19

第三节 潜科学思想的产生与演进 19

一、潜科学思想产生的主要途径 20

二、潜科学思想的演进及其方法 28

第二章 潜科学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33

第一节 什么是潜科学学 33

一、潜科学学的研究对象 33

二、潜科学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7

第二节 潜科学学理论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43

一、潜科学学理论的内容结构 43

二、潜科学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47

第三节 潜科学学理论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54

一、有助于探索和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55

二、有助于扶植科学新思想的产生和新学科的建立 56

三、有助于科学潜才的识别和培育 57

四、有助于减少科学蒙难 58

五、有助于科技管理的完善化 59

第二篇 潜科学的基本形态 65

第三章 科学问题 66

第一节 潜科学的逻辑起点 66

一、什么是科学问题 66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与识别 71

三、科学问题的种类及结构层次 74

第二节 科学问题的选择 77

一、选题在潜科学探索中的意义 78

二、潜科学选题的原则 80

第三节 科学问题与科学发现 85

一、科学问题的方法论功能 85

二、科学问题转化为科学发现的条件 89

第四章 科学幻想 96

第一节 科学幻想及其特点 96

一、什么是科学幻想 96

二、科学幻想的特点 98

第二节 科学幻想的功能 102

一、科学幻想是科学探索的内在动力 103

二、科学幻想是科学新概念的萌芽 106

三、科学幻想是科学理论的设计师 108

第三节 科学幻想的结构 110

一、结构要素 110

二、微观结构 112

三、宏观结构 114

第四节 形成科学幻想的途径 116

一、联想 117

二、假借 119

三、外推 120

四、反思 121

五、概括 123

第一节 科学猜想及其特征 124

第五章 科学猜想 124

一、以事实为基础,以知识为依据 125

二、科学预见性 127

三、可验证性 127

四、多样性 128

第二节 科学猜想的意义 130

一、科学猜想是科学实验的引导 130

二、科学猜想是科学理论的“温床” 132

三、科学猜想是科学领域中的“宝藏” 134

第三节 科学猜想的形成和发展 137

一、无任何现成的理论“规范” 138

二、同已有理论相矛盾 139

三、学科领域间的相互渗透 140

四、原有猜想的彼此融合 141

五、科学猜想的“向上”与“向下”发展 145

第四节 科学猜想的验证和评价 149

一、直接验证 149

二、间接验证 150

三、局部验证 151

四、反证 153

五、科学猜想的正面、反面、内部和外部的评价 154

第六章 科学经验 158

第一节 科学经验与潜科学 158

一、什么是科学经验 158

二、科学经验的类型 162

第二节 科学经验的实践效益 168

一、科学经验的适用性及其范围 168

二、科学经验的不可超越性 172

第三节 科学经验与理论发现 176

一、科学经验有待于发展为科学理论 176

二、科学经验导致理论创立的条件 181

第七章 科学悖论 188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悖论 188

一、科学悖论的定义 188

二、科学悖论的种类 194

第二节 科学悖论的产生及其排除 197

一、科学悖论产生的根源 197

二、排除悖论的方法 204

第三节 科学悖论的认识论价值 208

一、一种独特的潜科学形态 208

二、发现和排除悖论的科学价值 212

第八章 科学蒙难 220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蒙难 220

一、科学蒙难的定义及其主要表现 220

二、科学蒙难与科学发展的曲折性 222

第二节 造成科学蒙难的社会因素 224

一、当科学新成果触犯反动阶级利益时,反动阶级要扼杀它 224

二、当科学新成果违背习惯陈规时,习惯势力必然阻挠它 226

三、当科学新成果超出同时代多数人认识水平时,人们往往不承认它 231

四、当科学新成果受错误管理方法支配时,错误管理方法常常限制它 234

第三节 造成科学蒙难的思想因素 237

一、当科学新成果与已有理论发生矛盾时,传统观念往往排斥它 237

二、当科学新成果由无名小辈创立时,学术权威有时压制它 239

三、当科学新成果与错误哲学思想直接相抵触时,错误哲学思想必然阻碍它 241

四、当科学新成果使创造者功成名就时,有嫉妒思想的同行人常常诋毁它 243

第三篇 科学由“潜”到“显”的转化机制 255

第九章 科学成败观的确立 256

第一节 科学成败与潜科学 256

一、科学成败观的基本观点 256

二、失败是潜科学探索经常发生的现象 261

第二节 研究失败的方法论意义 262

一、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 263

二、科学探索失败的原因 264

三、从失败中发现成功的机制 268

第三节 科学成败观的作用 274

一、科学成败观在潜科学转化为显科学中的作用 274

二、努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成败观 278

第十章 科学思维功能的发挥 284

第一节 科学思维的潜科学功能 284

一、科学思维是形成潜科学思想的决定性因素 285

二、科学思维是潜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87

三、科学思维是潜科学转化为显科学的重要手段 288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结构 290

一、科学思维的宏观结构 291

二、思维的基本形式 293

三、科学思维的微观结构 295

第三节 科学思维的最优化 298

一、不断地深入和拓广科学实践 300

二、学习和研究哲学及其历史 302

三、考察、总结和创新科学方法 305

第四节 科学思维的方法原理 307

一、相似性原理 307

二、简单性原理 311

三、整体性原理 315

四、互补性原理 319

一、新思想与背景知识相冲突 322

第一节 科学论争的起因 322

第十一章 科学论争的效应 322

二、新思想本身不完善 324

三、研究问题角度不同 325

四、哲学观点不同 326

五、科学理论触犯宗教 327

第二节 科学论争的功能 329

一、激发科学新思想 329

二、促进原有理论的完善 331

三、导致学派的形成 332

四、锤炼科学人才 333

第三节 创造良好的论争气氛 337

一、实事求是,敢于思想交锋 337

二、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39

三、学术刊物要注重发表不同见解 340

四、贯彻“百家争鸣”方针 342

第十二章 科学伯乐的作用 345

第一节 学术权威和科学伯乐 345

一、学术权威的形成 346

二、学术权威的相对性和两重性 348

三、学术权威与科学伯乐 350

第二节 科学伯乐与科学人才 351

一、扶持人才是重要的科学贡献 352

二、人才发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355

三、科学伯乐与人才发现 357

一、提倡伯乐精神 359

第三节 伯乐精神与毛遂自荐 359

二、鼓励毛遂自荐 362

三、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人才政策 364

第十三章 科学潜能的开发 368

一、节科学潜能的结构层次个体的科学潜能 368

二、集团的科学潜能 373

三、社会的科学潜能 375

第二节 开发科学潜能的意义 378

一、增强潜科学发生的创造力 378

二、为潜科学的发展提供无偿能源 381

三、为潜科学向显科学的转化提供催化剂 383

第三节 开发微观科学潜能的途径 385

一、发掘和利用人脑的潜力 386

二、及时捕捉研究中的机遇 388

三、有意识地激发灵感 390

第四节 开发中观科学潜能的途径 392

一、建立最佳结构的学术梯队 392

二、保持科学集团的创造活力 394

三、创造具有协同作用的学术关系 396

第五节 开发宏观科学潜能的途径 398

一、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 398

二、落实科技政策,鼓励民族的创新精神 400

三、完善科学管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研究效率 402

跋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