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移动通信及ISDN》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达仲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61809581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绪论 1

§1.1 引言 1

§1.2移动通信所使用的频段、工作方式与系统 1

一.使用频段 1

目录 1

二.工作方式和系统 2

§1.3移动通信的特点 2

一.系统的特点 2

二.数字移动通信的特点 2

二.新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的研究 3

§1.4 主要技术关键和发展趋势 3

一.开拓新频段,提高频谱利用率 3

三.发展趋势 5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和电磁环境 7

§2.1概述 7

一.电波传播方式 7

二.自由空间电波传播的计算 7

三.快衰落 8

四.慢衰落 8

一.地形、地物分类 9

§2.2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9

五.多径传播效应 9

二.电波传播路径衰耗中值的计算 11

三.场强变化分布特性 11

§2.3隧道中的电磁波传播 13

§2.4建筑物内的电磁波传播 14

一.电磁波由室外向建筑物内的穿透传播 14

二.电磁波在建筑物内的传播 15

§2.5微小区中的电磁波传播 16

§2.6移动信道的数学模型 19

一.移动信道的“长突发”误码特性 19

二.移动信道的模型 20

第三章噪声和干扰 26

§3.1外部噪声 26

§3.2各种无线电干扰 26

一.互调干扰机理 27

二.邻道干扰 28

三.同波道干扰 29

第四章数字调制与解调 30

§4.1 概述 30

§4.2窄带数字调制技术 30

一.对移动通信数字调制和解调器的要求 30

二.分类 31

§4.3恒定包络调制方式 32

一.最小频移键控(MSK) 32

二.正弦频移键控(SFSK) 34

三.平滑调频(TFM) 34

四.GMSK 34

§4.4线性调制方式 36

一.概述 36

二.π/4-QPSK调制解调原理 36

三.π/4-QPSK的性能 39

四.正交调幅(QAM)方式 40

§4.5扩展频谱调制 42

一.概述 42

二.扩频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43

第五章低速语音编码技术 44

§5.1概述 44

一.波形编码法 44

二.参量编码法(分析合成法) 44

§5.3车载电话中的话音编码方式 45

一.话音编码方式 45

§5.2车载电话中对话音编码器的要求 45

三.频域编码法 45

二.差错控制方式 46

三.音质评价方法 46

§5.4话音编码方式简介 47

一.线性预测编码原理 47

二.话音编码方法标准化 48

三.RPE-LTP编码 50

四.CELP编码 51

五.矢量量化话音编码 54

六.VSELP编码 56

七.半速率化 58

第六章信令系统 59

§6.1概述 59

§6.2模拟信令 59

一.选呼信令 59

二.拨号信令 60

三.控制信令 60

§6.3数字信令 61

一.数字信令格式 61

二.数字信令的纠错编码 61

三.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信令格式 63

四.数字信令方式举例 64

五.信令变换(配合)问题 74

第七章抗衰落技术 79

§7.1概述 79

§7.2自适应均衡技术 80

一.引言 80

二.数字移动通信的信道模型 80

三.数字移动通信用的自适应均衡器 80

四.用于时变快衰落信道快速收敛的自适应算法 83

五.自适应均衡的计算机模拟 84

§7.3分集技术 87

§7.5差错控制技术 89

§7.4方向性控制型天线 89

§7.6码分多址(CDMA)技术 94

一.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94

二.扩频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分析 98

三.CDMA基本原理 99

第八章提高频率资源有效利用的方法 101

§8.1三种多址方式 101

一.多址概念 101

二.工作原理举例 102

§8.2三种多址方式的特点及容量的比较 103

一.三种多址方式的容量分析 103

二.CDMA系统的特点 106

三.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108

四.宽带CDMA(B-CDMA) 109

§8.3各种扩容方式 109

一.现行模拟方式 109

二.开拓新频段 110

三.数字TDMA方式 110

四.小区工作方式 110

§8.4信道分配技术 111

一.信道分配问题的提出及其概念 111

二.CAP中的电磁兼容因素 111

三.信道分配方案的分类 112

四.如何评价各种信道分配方案的性能 113

五.各类信道分配方案简介 113

第九章移动通信网的构成 125

§9.1移动通信业务区域组成 125

一.大区制和小区制 125

二.信道构成 125

三.多信道共用技术 126

四.信道复用 128

五.基地台天线激励方式 128

二.动态信道指配 129

一.固定信道指配 129

六.根据用户分布密度划分无线区范围和信道数目的分配 129

§9.2多信道指配 129

§9.3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和交换控制区域 130

§9.4移动通信系统的控制、交换、入网方式 132

一.移动台位置的测定 132

二.移动台位置登记和一齐呼叫 132

三.移动用户通话中的信道转换 132

§9.5数字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133

二.有关概念 133

一.系统总体构成 133

五.入网接口技术 133

四.入网方式 133

三.PLMN体系结构 134

四.PLMN接口 135

五.PLMN主要功能实体 135

六.网络功能及支持蜂窝式工作的网络功能 136

七.无线通路接口 136

八.移动台的构成 137

§9.6移动通信系统与综合业务数字网互接技术 137

一.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概述 137

二.集群移动系统与ISDN互接技术举例 138

一.系统模拟和仿真 141

§9.7移动通信系统的计算机模拟 141

二.排队论基本知识 142

三.真实事件的真实模拟 143

四.程序的总体设想及各个模块功能 144

一.存储设备 146

二.与识别和编号有关的数据 146

三.与漫游有关的数据 146

§10.1用户数据的组成 146

第十章数字移动通信中的位置登记与漫游 146

四.移动台状态数据 147

五.存储在HLR中的数据 147

六.存储在VLR中的数据 147

§10.2数字移动通信网漫游功能的实现 148

一.漫游的含义 148

二.位置登记的实现过程 148

三.固定网用户呼叫——MS的过程 149

四.MS呼叫固定网用户的过程 150

二.越区切换的实现 151

一.越区切换的含义 151

§10.3数字移动通信网越区切换功能的实现 151

五.MS呼叫系统内另一MS的过程 151

三.越区切换的数学模型 152

四.高切换率带来的问题 153

§10.4数字移动通信中漫游与越区切换的计算机模拟 153

第十一章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156

§11.1无线寻呼系统 156

一.概述 156

二.频段选用 156

五.无线寻呼通信系统简介 157

四.服务区域 157

三.调制方式、用户容量和制式 157

§11.2无绳电话系统 158

一.无绳电话系统的基本目标和特点 158

二.模拟无绳电话系统(CT-1) 158

三.数字无绳电话系统 160

§11.3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163

一.大容量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163

二.中容量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163

§11.4专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164

一.概述 166

§11.5无线集群系统 166

二.集群方式 167

三.控制方式 168

四.集群系统的发展趋势 169

五.集群系统的设计 169

第十二章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174

§12.1概述 174

§12.2 GSM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174

§12.3 GSM系统结构 176

§12.4 GSM系统接口 177

§12.6 GSM系统话音编译码器 178

§12.5 GSM系统信道类型 178

§12.7 GSM系统承担业务及接入方式 179

一.承担业务 179

二.GSM业务接入方式 179

三.GSM规范与ISDN 180

§12.8 GSM帧结构 182

一.TDMA时隙结构选择 182

§12.10 GSM系统保密性能 183

一.收发信机组成 183

二.GSM的数据传输 183

二.GSM的TDMA帧结构 183

§12.9 GSM系统的收发信机与数据传输 183

§12.11 GSM越区切换与漫游 184

一.越区切换 184

二.漫游功能 184

§12.12网络管理 184

二.信号带宽 185

三.频谱效率 185

一.语音编码 185

§12.13 GSM体制的不足 185

第十三章无线本地环和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 186

§13.1用户接入网 186

一.接入网的含义 186

二.数字用户环传输技术 186

§13.2无线本地环(接入系统) 187

一.数字无线本地环路的概念及特点 187

二.WDLL的网络结构 187

三.几种不同的无线接入系统 187

四.无线接入系统所采用的新技术 189

一.概述 190

二.多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190

§13.3多媒体技术 190

§13.4多媒体通信 191

一.多媒体通信的概念 191

二.多媒体计算机 191

三.多媒体通信网 192

四.多媒体通信系统 192

五.多媒体信号处理技术 193

六.多媒体的同步 193

七.多媒体通信对网络的要求 194

十.多媒体通信发展的趋势 195

九.支持多媒体通信的技术及其重要应用领域 195

八.多媒体通信网的业务质量 195

§13.5移动多媒体通信技术 196

一.移动多媒体综合系统 196

二.移动无线多媒体通信发展的关键技术 196

第十四章移动卫星通信 198

§14.1概述 198

§14.2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 199

一.频率范围的选择 199

二.移动卫星通信系统(MSS)的工作频段 199

三.陆地移动卫星通信系统(LMSS)的工作频段 199

四.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卫星轨道的特点 199

§14.3移动卫星通信系统(MSS)的结构与性能要求 200

§14.5移动卫星通信系统(MSS)的关键技术问题 202

一.资源共用问题 202

二.多址接入方案 202

三.接入的优先权问题 202

§14.4移动卫星通信系统(MSS)提供的业务 202

§14.6国外移动卫星通信的发展状况 203

一.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203

二.北美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MSS)计划 203

五.网络控制及信令系统 203

四.对卫星转发器的要求 203

三.日本的综合地面/陆地移动卫星系统计划 204

§14.7两个典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204

一“铱”(Iridium)系统的技术特点 204

二.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的技术特点 205

第十五章个人通信网概论 208

§15.1个人通信网的基本概念与含义 208

§15.2个人通信网(PCN)的特点 209

§15.3个人通信网的网络结构 210

一.个人通信网的分层结构模型 210

二.一种典型的个人通信网结构方案 211

一.个人网络的主要技术 212

§15.4个人通信网的主要技术 212

二.主要数字技术 214

三.无线系统的主要技术 214

§15.5实现个人通信网的方案 216

一.低功率系统 216

四.先进的个人通信系统(APCS) 217

六.通用个人通信(UPT) 217

五.WINLAB建议的系统 217

三.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 217

二.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 217

七.个人通信网(PCN) 218

八.光或无线LANS与移动交换中心互连的系统 218

九、全能数字便携无线通信系统(UDPRC) 218

十、扩频码分多址个人通信网(SS-CDMA-PCN) 218

十一.同步码分多址系统(S-CDMA) 218

十二.各国提出的卫星通信系统和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218

十三.无线LAN/WAN 219

一.通信业务的种类 221

二.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 221

§16.1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综述 221

第十六章综合业务数字网 221

三.ISDN的优点 225

四.ISDN能提供的业务 225

五.ISDN的基本结构 225

§16.2 ISDN网络的组成及功能 228

一.概述 228

二.ISDN用户接口参考配置的物理实现 229

三.ISDN用户接口概述 232

四.ISDN接口1层构成技术 233

五.ISDN接口2层实现技术(链路控制规程) 239

六.ISDN接口3层实现技术(呼叫控制协议) 244

七.适用于LSI化的用户/网络接口的设计考虑 248

八.ISDN网中的用户编号和寻址原则 256

九.ISDN用户终端设备介绍 258

§16.3传输方法与线路码型 260

一.概述 260

二.频分复用(FDM)方案 263

三.时间压缩复用(乒乓法)TDM方案 263

四.回波抵消方案 267

五.线路码型 282

六.利用U接口实现用户线扩容方法 286

§17.1 引言 290

第十七章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290

§17.2对B-ISDN的介绍 291

一.B-ISDN网络基本结构 291

二.B-ISDN的主要业务 291

三.宽带用户/网络接口(B-UNI)和网络节点接口(B-NNI) 292

四.B-ISDN的传输技术和交换技术 293

五.实现B-ISDN的关键技术 293

一.SDH的产生 294

二.PDH与SDH特性比较 294

§17.3 同步光纤通信网络和同步数字体系(SDH) 294

三.SDH标准化与定义 296

四.SDH接口的速率和帧结构 298

五.同步复用映射结构 300

六.SDH组网技术 300

§17.4 ATM通信技术 304

一.ATM(异步转移模式)概念 305

二.ATM信元结构与传输帧结构 306

三.ATM系统模型 309

四.ATM交换技术 312

五.突发编码技术和流量控制技术 315

参考文献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