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针灸》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朝曦,张铭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60803180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中国针灸概况 1

第一节 针灸的起源、发展及传播 1

一、针灸的定义 1

二、针灸的起源 1

三、针灸的发展与传播 2

第二节 针灸的价值和地位 5

一、针灸病种增多 5

二、针灸的疗效提高 5

三、针灸功用扩大 6

四、针灸在国内外地位改变 6

第三节 针灸的发展前景 7

三、经络的命名 9

二、经络的组成 9

一、经络的概念 9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和命名 9

第二章 经络 9

(一)十二正经的命名 10

(二)奇经八脉的命名 10

(三)络脉的命名 10

第二节 十二正经流注及分布规律 11

一、流注和交接规律 11

二、分布规律 12

第三节 十二经脉的分布循行 13

一、手太阴肺经 13

二、手阳明大肠经 16

三、足阳明胃经 16

六、手太阳小肠经 18

五、手少阴心经 18

四、足太阴脾经 18

七、足太阳膀胱经 22

八、足少阴肾经 22

九、手厥阴心包经 22

十、手少阳三焦经 25

十一、足少阳胆经 26

十二、足厥阴肝经 27

第四节 奇经八脉的分布循行 27

一、督脉 27

二、任脉 30

三、冲脉 30

四、带脉 31

七、阳维脉 33

八、阴维脉 33

六、阴跷脉 33

五、阳跷脉 33

第五节 十五络脉的分布循行 36

一、手太阴——列缺 36

二、手阳明——偏历 36

三、足阳明——丰隆 36

四、足太阴——公孙 36

五、手少阴——通里 37

六、手太阳——支正 37

七、足太阳——飞扬 37

八、足少阴——大钟 37

九、手厥阴——内关 37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38

十四、任脉——鸠尾 38

十三、督脉——长强 38

十一、足少阳——光明 38

十、手少阳——外关 38

十二、足厥阴——蠡沟 38

第六节 经络的生理和病理 39

一、经络的生理 39

二、经络的病理 39

第七节 经络与针灸的关系 40

一、经络是针灸取穴的依据 40

二、经络是分析病候的依据 41

三、经络可协助诊断、指导治疗 41

第三章 输穴 43

第一节 输穴的定义和分类 43

一、输穴的定义 43

二、输穴的分类 43

(二)活动标志 44

二、尺度定位法 44

第二节 输穴定位方法 44

(一)固定标志 44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44

三、简便定位法 48

第三节 经穴分述 48

一、手太阴肺经 L 48

(一)经穴主治概要 48

(二)常用穴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48

中府L1 49

天府L2 49

孔最L3 49

尺泽L5 49

少商L11 50

太渊L9 50

列缺L7 50

(三)手太阴肺经其余穴表 51

二、手阳明大肠经 LI 51

(一)经穴主治概要 51

(二)常用穴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51

商阳LI1 51

合谷LI4 51

阳溪LI5 52

偏历LI6 52

曲池LI11 52

肩?LI15 53

巨骨LI16 53

迎香LI26 54

(三)手阳明大肠经其余穴表 54

地仓S4 55

四白S2 55

颊车S6 55

三、足阳明胃经 S 55

承泣S1 55

(二)常用穴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55

(一) 经穴主治概要 55

下关S7 56

头维S8 56

缺盆S12 56

乳根S18 56

不容S19 57

梁门S? 57

天枢S25 57

伏免S? 58

髀关S31 58

归来S28 58

梁丘S34 59

犊鼻S35 59

足三里S36 59

上巨虚S37 59

丰隆S40 59

解溪S41 59

内庭S44 60

厉兑S44 60

(三)足阳明胃经其余穴表 61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炙法 62

隐白Sp1 62

(一)经穴主治概要 62

四、足太阴脾经 Sp 62

公孙Sp4 63

三阴交Sp? 63

地机Sp8 63

阴陵泉Sp9 63

血海Sp10 64

大横Sp14 64

大包Sp21 64

(三)足太阴脾经其余穴表 64

五、手少阴心经 H 66

(一)经穴主治概要 66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66

极泉H1 66

少冲H9 67

神门H7 67

少海H3 67

通里H5 67

(三)手少阴心经其余穴 68

六、手太阳小肠经 SI 68

(一)经穴主治概要 68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68

少泽SI1 68

后溪SI2 68

腕骨SI4 69

养老SI6 69

小海SI8 69

天宗SI11 70

肩外俞SI14 70

扉贞SI9 70

臑俞SI10 70

颧髎SI18 71

听官SI19 71

(三)手太阳小肠经其余穴表 71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72

睛明B1 72

(一)经穴主治概要 72

七、足太阳膀胱经 B 72

攒竹B2 73

天柱B10 73

大杼B11 73

风门B12 73

肺俞B13 74

心俞B15 74

膈俞B17 74

三焦俞B22 75

胃俞B21 75

肝俞B18 75

胆俞B19 75

脾俞B20 75

肾俞B23 76

膀胱俞B28 76

次髎B? 76

承扶B36 77

股门B37 77

委阳B39 77

委中B40 77

膏盲B41 77

志室B52 77

昆仑B? 78

至阴B? 78

申脉B? 78

承筋B56 78

飞扬B? 78

承山B57 78

秩边B54 78

(三)足太阳膀胱经其余穴表 80

八、足少阴肾经 K 82

(一)经穴主治概要 82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82

涌泉K1 82

太溪K3 83

照海K6 83

复溜K7 83

阴谷K10 84

筑宾K8 84

俞府K27 85

(三)足少阴肾经其余穴表 85

九、手厥阴心包经P 86

(一)经穴主治概要 86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86

天池P1 87

曲泽P3 87

郄门P4 87

间使P5 88

内关P6 88

大陵P7 88

中冲P8 88

关冲TE1 89

阳池TE4 89

中渚TE3 89

十、手少阳三焦经 TE 89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89

(一)经穴主治概要 89

(三)手厥阴心包经其余穴表 89

外关TE? 90

支沟TE? 90

开井TE10 90

肩髎TE14 91

翳风TE17 91

耳门TE21 91

丝竹空TE23 92

(三)手少阳三焦经其余穴表 92

听会G2 93

瞳子髎G1 93

率谷G3 93

(一)经穴主治概要 93

十一、足少阳胆经 G 93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93

阳白G14 94

风池G20 94

肩井G21 94

带脉G? 95

肩髎G29 95

环跳G30 96

风市G31 96

膝阳关G33 96

阳陵泉G36 96

悬钟G39 96

足窃阴G44 97

(三)足少阳胆经其余穴表 97

侠溪G43 97

丘墟G40 97

十二、足厥阴肝经 Liv 99

(一)经穴主治概要 99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法 99

大敦Liv1 99

行间Liv2 100

太冲Liv3 100

曲泉Liv8 101

章门Liv13 101

期门Liv14 101

(三)足厥阴肝经其余穴表 101

腰俞GV2 102

长强GV1 102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102

十三、督脉 GV 102

(一)经穴主治概要 102

腰阳关GV3 103

命门GV4 103

至阳GV9 103

陶道GV13 103

大椎GV14 103

哑门GV15 104

百会GV20 104

上星GV23 104

素?GV26 104

水沟(人中)GV28 105

(三)督脉其余穴表 105

会阴CV1 106

关元CV4 106

中极CV3 106

(一)经穴主治概要 106

(二)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106

十四、任脉 CV 106

气海CV? 107

神阙CV8 107

水分CV9 108

中脘CV12 108

膻中CV17 108

天突CV22 108

廉泉CV23 108

承浆CV24 109

(三)任脉其余穴表 109

球后 110

鱼腰 110

第四节 奇穴分述 110

(一)头颈部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法 110

一、头颈部奇穴分述 110

金津玉液 111

翳明 111

(二)头颈部其余奇穴表 111

二、躯干部奇穴分述 111

(一)躯干部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法 111

定喘 112

痞根 112

腰眼 112

(二)躯干部其余奇穴表 113

十宣 114

八邪 114

落枕 114

(一)四肢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法 114

三、四肢奇穴分述 114

四缝 115

膝眼 115

八风 115

(二)四肢其余奇穴表 116

第五节 头针及耳针 116

一、头针疗法 116

(一)头针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116

(二)针具、体位和操作方法 120

(三)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121

二、耳针疗法 121

(一)耳针疗法的优越性 121

(二)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 122

(四)耳穴的分布、定位和主治 124

(三)耳廓与经络、脏腑和神经的关系 124

(五)耳穴的探查方法 131

(六)耳针取穴原则 131

(七)耳针治疗操作方法 131

(八)耳针治疗的注意事项 132

第四章 刺灸法 134

第一节 刺法基本知识 134

一、针具的种类和规格 134

二、针刺练习 135

三、刺治禁忌 135

(一)生理上的禁忌 135

(二)解剖上的禁忌 135

二、选择检查针具 136

三、择定体位 136

(三)病理上的禁忌 136

一、医患配合 136

第二节 针刺前的准备 136

四、消毒 138

(一)针具消毒 138

(二)穴位处的消毒 138

(三)医者消毒 138

第三节 针刺方法 138

一、进针法 138

(一)指切进针法 138

(二)夹持进针法 138

(一)针刺的角度 139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39

(四)舒张进针法 139

(三)插刺进针法 139

(五)提捏进针法 139

(二)针刺深度 140

三、侯气、行针与补泻 141

(一)侯气法 141

(二)行针 141

(三)补泻 143

四、留针与出针 144

(一)留针 144

(二)出针 144

五、其它针法 144

(一)三棱针刺法 144

(三)皮内针 145

(二)皮肤针 145

(四)水针 146

(五)电针 146

第四节 针刺意外及其处理 147

一、晕针 147

二、断针 148

三、滞针 148

四、弯针 148

五、血肿 149

六、刺伤脏器 149

(一)刺伤肺脏 149

第五节 灸法基本知识 150

一、灸治的材料及其制作 150

(三)刺伤脑和脊髓 150

(二)刺伤心、肝、脾、肾及其它 150

二、灸治的适应症 151

三、施灸禁忌 152

第六节 灸法的种类及选择 152

一、灸法种类 152

(一)艾灸 152

(二)其它灸 154

二、灸法的选择 155

第七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及灸后处理 155

[附]拔罐法 156

(三)扶正固本祛邪 159

(二)疏通经络气血 159

(一)调整阴阳平衡 159

一、针灸治疗机理 159

第一节 针灸治疗基本知识 159

第五章 治疗 159

二、辨证大法 160

(一)八纲辨证 160

(二)脏腑辨证 162

(三)经络辨证 169

三、特定灸的运用 174

(一)头身部特定灸 174

(二)四肢部特定灸 176

四、针灸选穴及处方通则 179

(一)选穴原则 179

(二)配穴方法 181

(三)针灸处方 182

(一)昏迷 183

一、急症 183

第二节 病证治疗各论 183

(五)针灸的治疗时机与疗程 183

(四)刺灸方法的选择 183

(二)昏厥 185

(三)休克 186

(四)中暑 187

二、内科病证 188

(一)感冒 188

(二)头痛 189

(三)咳嗽 191

(四)哮喘 193

(五)呕吐 194

(六)泄泻 196

(七)腹痛 198

(八)痢疾 199

(九)黄疸 200

(十)胆道蛔虫症 201

(十一)心悸 202

(十二)心绞痛 203

(十三)高血压病 204

(十四)中风 205

(十五)失眠 207

(十六)眩晕 208

(十七)遗精 209

(十八)阳痿(附早泄) 210

三、外伤科病证 212

(一)阑尾炎 212

(二)乳腺炎 213

(三)痔疮 214

(五)落枕 215

(四)鸡眼 215

(六)颈椎病 216

(七)腰痛 217

(八)关节痛 218

(九)班秃 220

四、妇科病证 221

(一)闭经 221

(二)痛经 222

(三)子宫脱垂 223

(四)胎位不正 224

(五)滞产 225

(六)乳少 226

五、儿科病证 227

(一)小儿疳积 227

(二)遗尿 228

(三)小儿惊风 229

六、其它病证 230

(一)麦粒肿 230

(二)近视 231

(三)聋哑 232

(四)荨麻疹 233

附篇 234

第一节 十四经脉起止(中英文对照) 234

第二节 60个针灸常用穴位定位、主治中英文对照表 241

第三节 针刺麻醉简介 257

第四节 艾滋病及其治疗简况 261

第五节 灸法防病健体简介 263

第六节 针灸歌赋选录 268